..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夫是化不空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相化空呢?就是把它看假。这并不是说相没有一点实质,所以是虚假的;而是相对于佛性来说,它就是假的。
如果从相与相之间来比较,它还是实在的,因此牢笼也是实在的。我们之所以要把相看假,就是不要被它关起来;当我们能够把相看假时,就不被它绑住而能超脱出来。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有相的法。我们应该把「一切有为法」看成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为什么要如此?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可以逃出相的牢笼。如果做得到,心就可以逃出来了,那么相就不再是牢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举个例子大家一听就会明白,例如你到银行提款,结果发现拿到的钱是假钞,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你一定会都不想要了,对不对?不会说:「这个假钞我怎么办啊?」不会想很久,才说不要。
事实上,你一发现钞票是假的,立刻反应——不要,连考虑都不需要。所以如果你真的能观相是假的,立刻就不要了,这个相也就关不住你,也就是你把这个笼子丢弃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离相方法。
如果把相当作是真的,认为钱是真的,人家要从你身上抢都抢不走,你还能丢得掉吗?一定丢不掉的。因为祇要一把它当作是真的,你就和它粘在一起,拿不掉了;但是只要你认为它是假的,马上就可以拿掉。这一拿掉,并不是我们不要钱了,而是拿掉这个钱牢笼,那么金钱对你来讲,就不是牢笼了,你也不再是金钱的奴隶了;这些金钱就可随你运用,因为你是主人,不会受金钱控制,也就不受这个相的控制了。
从以上的说明,大家一定很容易了解「相是心的牢笼」。要脱开牢笼并不困难,祇要能把它「化空」或「看假」,就能够脱离这个牢笼。一旦脱离并不表示就没有相了,「相」还是有的,祇不过你不再是被关在相里面的奴隶,而是个能够解脱自在、任运自如的主人——任运这些相,也就是把这些牢笼变成玩具,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至于「相」是非常复杂的,有各种形式的相,《金刚经》里面提到「相」有四种层次,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说明了关心灵的牢笼有四个层次,一个比一个抽象、难懂!首先,「我相」是最容易懂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大家大概都被这个「我相」的牢笼紧紧关住。
什么是「我相」?大家会觉得自己懂,但实际上并不是很懂。「我相」一般人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我这个身体」。
至于我所解释的「我相」,并不是只指这个身体而已;「我相」很多,像自己的姓名、金钱、名誉等等,都是「我相」。凡是以「我」为立场,也就是站在「我」的立场,所看见、想到和感觉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我相」;也就是只要是从「我」这个立场做出发点,来想事情和看事情,那么所想、所看和所感觉到的都是「我相」——这样说明相信大家就可以了解。
如果「我执」、「我相」很强,就很容易和别人的「我执」、「我相」起冲突。因为我们会站在「我自己」的立场来想事情,别人也会站在他所谓的「自己」的「我相」来想事情,那么他所想的,有他自己的角度、范围和立场,我们想的又是另一个角度、范围和立场,所以同一件事情,两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想出来的东西也不同,因此他们如果要共同工作就很麻烦!也就是你说的,和他说的都不一致,彼此不对胃口,这样就很容易起冲突。
我们常常看见有些人在争执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就是对方那个人的脑筋怎么那么死!究竟是怎么搞的?他那样的想法真奇怪!同样的,对方也是这么想: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死板,好奇怪!所以双方很容易起冲突。
事实上,只要大家都站在「我相」的立场想,事情就很难做,经常会争吵,原因在哪里?就是人人以自己的立场来想事情,觉得别人的想法不对,自己的才对,彼此没有交集,在这种状况下,就没有办法共事了。
所以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的「我执」、「我相」很重,那么这个团体的事情就做不成了。要如何解决「我相」这个牢笼的问题呢?其实要解「我相」的问题很容易,但是要完全没有「我相」就很难。我们只要进入「人相」,「我相」的问题就立刻不见了。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感受和想事情就是「人相」,其实我们平常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法,也很懂得用这个方法。比如说有两个人在吵架,有一个人来劝架,怎么劝呢?一般人常会这样说:「你们互相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嘛!就会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了。」这就是「人相」,只要如此,你就了解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样想了。
这个方法平常人都会用,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因此「我相」没有了。一旦进入「人相」,就可以把「我相」的牢笼丢了。虽然没有「我相」的牢笼了,此时「人相」又成了一个新的牢笼,但是这个牢笼比「我相」牢笼大。我们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可以善用这个方法。
记得我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小朋友应该同情眼睛瞎的人。」但是这样讲没有用,我们不会有感觉。所以老师就用了一个办法,他要大家都拿毛巾把眼睛蒙起来一天,让我们实际去体会一下走路、上厕所、吃饭和做事是多么不方便;如此一来,小孩子就能够了解眼睛瞎的人生活真的很苦、很困难,这样就很自然会同情盲人了。
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用「人相」来取代「我相」,一旦站在盲人的立场去感受事情、想事情,就自动会有同情心。如果一个人是在「人相」的状态,他是从「我相」提升到「人相」,处处都能替别人着想,那么他周围的人自然觉得这个人很好、很体贴,就会非常感谢他。
这样的人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老板。如果一个社团的领导人,或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的领袖,是在「人相」的阶段,他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我相」和员工的「我相」起冲突,而认为自己的「我」比较大,员工的「我」比较小,所以就用他这个大的「我」来压人——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这样他的助手和员工一定非常喜欢他,向心力会很大,那么他们的事业自然很成功。
以上我说的这些话是有根据的,不是推理想象的。所以老板如果像我刚才说的,能站在「人相」的立场处处替员工着想,那个企业一定赚钱;一个社团领导者,如果也能站在「人相」处事,这个社团一定是欣欣向荣的。
我的根据在哪里呢?因为我注意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偶然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是美国两个专门帮人改造企业经营的企业顾问所写的,在台湾有人把它翻成中文,所以我就买来看。
这本书里面统计了美国很多企业,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开始时成功后来失败,有的开始时失败后来成功,各种情况都有;他们就把每一个个案拿来研究,想找出来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统计分析了很多企业以后,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虽然它的内容不是讲佛法,所用的也不是佛法的语言,可是我一看,觉得它仍在讲佛法,因为书中讲到一位企业家经营企业,什么时候会失败?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我执」、「我相」(即「自我中心」、「自我意识」或「个人主义」)很强的时候,就会失败。如果他的「我执」比较淡,能够进入「人相」的层次,就会赚钱,也会成功——所有分析的结果都是如此。
而有人先是成功、赚钱,后来却失败了,这乃是因为他先是用「人相」来处事,后来又落入「我相」,所以失败了。至于先失败、后成功的人,就是他先是「我执」很强,后来经过反省,变得不强了,那么事业就成功了,全都是如此。
那本书的作者分析为什么「我执」、「我相」太强就会失败,因为一个人「我执」、「我相」强的时候,他经营的重点是放在:这个企业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而不是只要让这个企业经营成功,管他是谁做的,我都很高兴——「我执」很强的人,不能接受这个想法,因为他的重点是放在「这个企业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所以如果事情不是「我」做成功的,而是别人做成功的,他就觉得没有意思;也就是站在「我执」「我相」的立场来看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当一个人经营企业的时候,有这个「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想法后,结果会怎样呢?别人想帮他成功,他会拒绝,不要人家来帮;因为这样会伤害到他「是我把这个企业做成功」的想法,所以他不接受人家的帮助。
刚才讲的这种人,还算是一个好心肠又公正的人;但是有些人「我执」很强,心又不善良、不公正,会是什么情形呢?就是人家帮了他,他也知道人家真的帮了他,使他的企业成功,但是他会想尽办法掩盖或否定,而说别人没有帮他,或是说别人所帮的是没有用的——他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讲出这样的话来。
《关於「四相」之03:《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