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不難啊!是很容易的。
問:所謂脫離牢籠,脫離自我,是否可以看成是:好像人看鏡子,一切世上的色相,皆爲鏡中形相,所以是虛假的。
答:可以這樣看。事實上這比我剛才講的方法難!如果你已經可以這樣看了,當然是可以的。
問: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
答:這個滿難的,好!我現在就來解答這個問題。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
剛才說過「壽者相」是以一切生命的立場來感受事情和想事情的,這樣仍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當然他「住」得非常廣大,也就是「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場上,這是一種「住心」的狀態,所以還是「有所住」的。
當然他比只是以「我」爲立場、「住」在「我相」上面來說,心量要廣大很多;但是他「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場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這些感覺,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所以還是「有所住」的。
那麼要如何「無相」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就不「住」在任何一個立場,不從某一個立場、某一個根據來的,是「無所住」,也就是沒有任何立場;而沒有任何立場、任何根據所感受到的,以及所生出來、想出來的事情,就是「無相」。
所以能夠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禅宗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爲他介紹《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就大徹大悟而成佛了。中國佛教界也承認他是佛,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爲我們尊《六祖壇經》爲「經」,這就表示尊敬他是佛、承認他是佛了。所以怎樣才能進入「無相」?進入「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進入了「無相」。
問:(以紙條發問)「壽者相」是否保護人類生命之物?保護地球環境是否反對殺生?是不是反對吃肉?稀有動物,那是否相矛盾?
答:這裏寫的我看不太懂。就是說要盡量保護生命,盡量不吃肉或少吃肉,要愛護生命,這並不矛盾啊!所以我不太懂這個問題,可以說明一下嗎?
問:有害的動物我們是不是要去保護?是不是可以殺呢?
答:我要說明一下,這些站在「壽者相」的立場想事情的人,所關心的是「物種」,而不是個別的動物。所以某個物種如果要滅絕了,他們希望加以保護,並不是一只動物都不可以殺,他們的重點是在保護物種。這「壽者相」也是生命延續相。
此外,在自然界中,不斷有新的物種生出來,也有舊的物種滅絕,這種狀況一直在進行,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一直生存下去。現在物種滅絕的問題之所以會這麼嚴重,是因爲近兩百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太快了,好像是兩百年前的一百倍,滅絕得太快了,問題是在這裏,所以不是單純的殺生問題。
佛法講的殺生,重點還是放在個別動物,一個一個的生命上,而不是指物種的延續。現在熱衷生態保育運動的人,他們的重點是在物種的延續,而不是一個一個動物的生命(每一個個別生物的生命都是會生會死的),所以我說他們是「壽者相」,原因是在這裏。好!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裏。
問:上師講做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的那些人是在「壽者相」,是不是?
答:他們是在「壽者相」這個層次。我這麼講,只不過爲了讓各位了解什麼是「壽者相」,並不是要標榜這些具「壽者相」的人多偉大。因爲「壽者相」很難了解,所以我想舉一個大家都可以了解、掌握的例子,所以就以他們爲例。
他的問題是說這些主張環境保護的人,好像滿高超、滿善良的,但那是在他們的生活環境允許之下,才會這樣做的;如果他們的生活很困苦,連自己「我相」的生命都快不保了,恐怕也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會去殺害或不保護這個生態環境的——沒錯,這是可能的。但是也可能有人不這麼做,雖然沒有錢,卻仍然堅持環保的理想,這種人就比較特別而顯得難能可貴了。
問:總結一句話,對任何相都不執著就是「無相」,對嗎?
答:對的。
問:我們想要做到「無相」,必須經過「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嗎?或是直接可以達到?
答:如果你有辦法,當然可以直接達到,不需要經過每一個階段;但是我今天不能這樣子講,因爲我這樣講,一下子就講完了,大家就沒有機會了解《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了。
問:原始佛教與現代佛教有何不同?
答:我現在不管它是古早的佛教,或者是現在的佛教,我想沒有辦法用時間來劃分他們有什麼不同;如果要用時間來劃分,那麼他們的不同就只是時間前後的不同而已。
所以我們只能說原始的佛教和現在的佛教,只要它是正確的,那麼在基本心性或佛性上,應該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外形上會有差異,因爲時代不同,外形就會改變。也就是爲了要適應環境、適應現代的社會,所以在外相上會作調整和改變;但是它核心的佛性這個特質,是不可能有差別的。
問:根據近代學者的說法,阿彌陀佛類似波斯太陽神的傳說,所以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的看法是宇宙中是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捏造的。
問:請您詳細解說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的境界。
答:我試著來講,也就是要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要做到「無所住生心」是很難的,這也是《金剛經》最難、最深的地方,但是我試圖來解說一下。
我們平常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住」的,比如說肚子餓就想吃東西,我這個想吃東西的心,是因爲肚子餓而生的,所以這個「想吃東西」的心,就是住在「肚子餓」的這種狀態所生出來的。
我這樣子解釋,各位就會知道,大家平日所思所想,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那麼我們有沒有「無所住」而生出來的心呢?是不是一萬個心念裏面有一個,或者是百萬個心念裏面有一個?只要有一個,我們也可以曉得嘛!
是的!我們有些人是有靈感的,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靈感,那個靈感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因爲我們這些靈感都是沒有根據突然間就生出來了,沒有什麼理由——這樣子的心就是「無所住」的,也就是沒有根據的,不知道爲什麼,講不出什麼道理。有些人的靈感很多,就是他比較容易有這種「無所住」而生的心。
我們要如何進入「無相」的境界呢?不一定要從「壽者相」這個程度進去,只要離相就可以進去了。至于我們要怎麼做呢?就是去實行,《金剛經》希望我們做的一件事情——視一切相如夢如幻,慢慢地就可以進入「無相」了。
還有一個辦法,也是《金剛經》裏面的,那就是《金剛經》中最常用到的句型:「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譬如經中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果你能夠做到「是名莊嚴(佛土)」,這個「是名莊嚴(佛土)」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的;所以我們可以應用《金剛經》的「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方法來離相。
像佛說「莊嚴佛土」,就是等于「沒有莊嚴佛土」,如此就無相了,就沒有被「莊嚴佛土」的相給關住、綁住了。但是「莊嚴佛土」要等于「沒有莊嚴」,這會令人想不通啊!是不是?
之所以想不通,就是你的心有所住;一旦「有所住」的心息掉了、停止了,這一停止,你心裏面就覺得空空的,此時你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這就是「是名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就是空空的,沒有相了,腦筋也停頓了,其實是心靜下來了,這就到了無相。希望這樣講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問:我們沒有必要去研究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應該就直接進入「無相」成佛;但仍要回來度衆生,仍要以「壽者相」的姿態出現,順其自然就可以了,不知上師以爲對嗎?
答:是可以的。我以前講的「攝心內證的方向」就是這麼做。而我今天演講的主旨之一,是要讓大家認清《金剛經》中四相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至于我所講的一步一步離四相的步驟,是提供另外一種修行的方法。
問:作爲一位佛教徒應如何提升自己?
答:多讀《金剛經》,能夠把相的牢籠丟掉,能夠從相的牢籠裏逃出來,逃得越徹底,就提升得越高。
問:學佛與拜佛有何不同?
答:學佛是我們要去實踐、去恢複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恢複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在學佛。至于拜佛是學佛當中的一個活動和方式。
問:請問是否對一切事務毫不關心,才算是「無四相」?
答:不對!對一切事務不是毫不關心,而是不會被這些事務所牽絆、限製;也就是一切事務和一切相都不能牽絆、拘束或限製你,這些「相」對你來講就不是牢籠了,這樣你就可以在相中自由自在地進進出出,自由活動,而不受到影響,這才算是「無四相」。
問:由「我相」進入「人相」,由「人相」進入「衆生相」,再由「衆生相」進入「壽者相」,最後由壽者相進入「無相」,那麼進入「無相」便是心中無拘無束、 無煩勞、如如自在嗎?
答:是的!就是如此。
好!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今天就到這裏。
資料記錄-锺福慶
《關於「四相」之03:《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