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於「四相」之03:《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一)▪P4

  ..续本文上一页,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不难啊!是很容易的。

  

问:所谓脱离牢笼,脱离自我,是否可以看成是:好像人看镜子,一切世上的色相,皆为镜中形相,所以是虚假的。

  

答:可以这样看。事实上这比我刚才讲的方法难!如果你已经可以这样看了,当然是可以的。

  

问: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

  

答:这个满难的,好!我现在就来解答这个问题。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

  

刚才说过「寿者相」是以一切生命的立场来感受事情和想事情的,这样仍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当然他「住」得非常广大,也就是「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场上,这是一种「住心」的状态,所以还是「有所住」的。

  

当然他比只是以「我」为立场、「住」在「我相」上面来说,心量要广大很多;但是他「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场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这些感觉,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所以还是「有所住」的。

  

那么要如何「无相」呢?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就不「住」在任何一个立场,不从某一个立场、某一个根据来的,是「无所住」,也就是没有任何立场;而没有任何立场、任何根据所感受到的,以及所生出来、想出来的事情,就是「无相」。

  

所以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禅宗六祖惠能听五祖弘忍为他介绍《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大彻大悟而成佛了。中国佛教界也承认他是佛,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我们尊《六祖坛经》为「经」,这就表示尊敬他是佛、承认他是佛了。所以怎样才能进入「无相」?进入「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进入了「无相」。

  

问:(以纸条发问)「寿者相」是否保护人类生命之物?保护地球环境是否反对杀生?是不是反对吃肉?稀有动物,那是否相矛盾?

  

答:这里写的我看不太懂。就是说要尽量保护生命,尽量不吃肉或少吃肉,要爱护生命,这并不矛盾啊!所以我不太懂这个问题,可以说明一下吗?

  

问:有害的动物我们是不是要去保护?是不是可以杀呢?

  

答:我要说明一下,这些站在「寿者相」的立场想事情的人,所关心的是「物种」,而不是个别的动物。所以某个物种如果要灭绝了,他们希望加以保护,并不是一只动物都不可以杀,他们的重点是在保护物种。这「寿者相」也是生命延续相。

  

此外,在自然界中,不断有新的物种生出来,也有旧的物种灭绝,这种状况一直在进行,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一直生存下去。现在物种灭绝的问题之所以会这么严重,是因为近两百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太快了,好像是两百年前的一百倍,灭绝得太快了,问题是在这里,所以不是单纯的杀生问题。

  

佛法讲的杀生,重点还是放在个别动物,一个一个的生命上,而不是指物种的延续。现在热衷生态保育运动的人,他们的重点是在物种的延续,而不是一个一个动物的生命(每一个个别生物的生命都是会生会死的),所以我说他们是「寿者相」,原因是在这里。好!这个问题回答到这里。

  

问:上师讲做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那些人是在「寿者相」,是不是?

  

答:他们是在「寿者相」这个层次。我这么讲,只不过为了让各位了解什么是「寿者相」,并不是要标榜这些具「寿者相」的人多伟大。因为「寿者相」很难了解,所以我想举一个大家都可以了解、掌握的例子,所以就以他们为例。

  

他的问题是说这些主张环境保护的人,好像满高超、满善良的,但那是在他们的生活环境允许之下,才会这样做的;如果他们的生活很困苦,连自己「我相」的生命都快不保了,恐怕也顾不了那么多,还是会去杀害或不保护这个生态环境的——没错,这是可能的。但是也可能有人不这么做,虽然没有钱,却仍然坚持环保的理想,这种人就比较特别而显得难能可贵了。

  

问:总结一句话,对任何相都不执着就是「无相」,对吗?

  

答:对的。

  

问:我们想要做到「无相」,必须经过「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或是直接可以达到?

  

答:如果你有办法,当然可以直接达到,不需要经过每一个阶段;但是我今天不能这样子讲,因为我这样讲,一下子就讲完了,大家就没有机会了解《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了。

  

问:原始佛教与现代佛教有何不同?

  

答:我现在不管它是古早的佛教,或者是现在的佛教,我想没有办法用时间来划分他们有什么不同;如果要用时间来划分,那么他们的不同就只是时间前后的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只能说原始的佛教和现在的佛教,只要它是正确的,那么在基本心性或佛性上,应该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外形上会有差异,因为时代不同,外形就会改变。也就是为了要适应环境、适应现代的社会,所以在外相上会作调整和改变;但是它核心的佛性这个特质,是不可能有差别的。

  

问:根据近代学者的说法,阿弥陀佛类似波斯太阳神的传说,所以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的看法是宇宙中是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捏造的。

  

问:请您详细解说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的境界。

  

答:我试着来讲,也就是要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样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要做到「无所住生心」是很难的,这也是《金刚经》最难、最深的地方,但是我试图来解说一下。

  

我们平常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住」的,比如说肚子饿就想吃东西,我这个想吃东西的心,是因为肚子饿而生的,所以这个「想吃东西」的心,就是住在「肚子饿」的这种状态所生出来的。

  

我这样子解释,各位就会知道,大家平日所思所想,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那么我们有没有「无所住」而生出来的心呢?是不是一万个心念里面有一个,或者是百万个心念里面有一个?只要有一个,我们也可以晓得嘛!

  

是的!我们有些人是有灵感的,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灵感,那个灵感就是「无所住」而生的。因为我们这些灵感都是没有根据突然间就生出来了,没有什么理由——这样子的心就是「无所住」的,也就是没有根据的,不知道为什么,讲不出什么道理。有些人的灵感很多,就是他比较容易有这种「无所住」而生的心。

  

我们要如何进入「无相」的境界呢?不一定要从「寿者相」这个程度进去,只要离相就可以进去了。至于我们要怎么做呢?就是去实行,《金刚经》希望我们做的一件事情——视一切相如梦如幻,慢慢地就可以进入「无相」了。

  

还有一个办法,也是《金刚经》里面的,那就是《金刚经》中最常用到的句型:「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

  

譬如经中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你能够做到「是名庄严(佛土)」,这个「是名庄严(佛土)」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的;所以我们可以应用《金刚经》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方法来离相。

  

像佛说「庄严佛土」,就是等于「没有庄严佛土」,如此就无相了,就没有被「庄严佛土」的相给关住、绑住了。但是「庄严佛土」要等于「没有庄严」,这会令人想不通啊!是不是?

  

之所以想不通,就是你的心有所住;一旦「有所住」的心息掉了、停止了,这一停止,你心里面就觉得空空的,此时你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的心,这就是「是名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就是空空的,没有相了,脑筋也停顿了,其实是心静下来了,这就到了无相。希望这样讲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问: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应该就直接进入「无相」成佛;但仍要回来度众生,仍要以「寿者相」的姿态出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不知上师以为对吗?

  

答:是可以的。我以前讲的「摄心内证的方向」就是这么做。而我今天演讲的主旨之一,是要让大家认清《金刚经》中四相的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至于我所讲的一步一步离四相的步骤,是提供另外一种修行的方法。

  

问:作为一位佛教徒应如何提升自己?

  

答:多读《金刚经》,能够把相的牢笼丢掉,能够从相的牢笼里逃出来,逃得越彻底,就提升得越高。

  

问:学佛与拜佛有何不同?

  

答:学佛是我们要去实践、去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在学佛。至于拜佛是学佛当中的一个活动和方式。

  

问:请问是否对一切事务毫不关心,才算是「无四相」?

  

答:不对!对一切事务不是毫不关心,而是不会被这些事务所牵绊、限制;也就是一切事务和一切相都不能牵绊、拘束或限制你,这些「相」对你来讲就不是牢笼了,这样你就可以在相中自由自在地进进出出,自由活动,而不受到影响,这才算是「无四相」。

  

问:由「我相」进入「人相」,由「人相」进入「众生相」,再由「众生相」进入「寿者相」,最后由寿者相进入「无相」,那么进入「无相」便是心中无拘无束、 无烦劳、如如自在吗?

  

答:是的!就是如此。

  

好!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今天就到这里。

  资料记录-锺福庆

  

《关於「四相」之03:《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