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和無學
梁乃崇教授
唯有學佛,懂得攝心內證,
證到本來面目,方能無住生心,才是無學;
也唯有啓發式的教育能開啓無學的能力,
也才能展現豐富的靈感與創造力,
充分發揮潛能,共創美好未來!
佛教成道的果位,從羅漢、辟支佛、菩薩到佛,都是無學;而世間的六道,從天道以下一直到地獄道,都是有學。無學就是不用學,即使學也學不到的;而有學就是要學才會,不學就不會的。所以從天道以下這個世界的事情都是要學的;而從羅漢開始以上則全都是學不到的——這是有學無學的一種分法。
※從最初等的成道開始就是無學
中國禅宗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六祖惠能,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無學的特性:不識字,經典看不懂,也就是有學的部份非常缺乏;但是他懂得經義。而許多人是有學,看得懂經文,但是不懂經義,因此就念經文給六祖聽,六祖聽完了再解釋給他們聽,這便是無學的特質。當時還有一個人請問涅槃經,他一面念經,一面聽六祖解釋,後來他聽懂了,悟了,當時就肉身坐化成道,這也顯現出一種無學的特質。
有不少人以爲修成無學,就不用學了,什麼都會;其實,有學的部分不學還是不會的。就像六祖沒有上學校,不識字,並不因爲他修成了,是無學了,所以就識字了,他還是不識字的。有學的部份一定要學才會;無學的部份學也學不會。
如果你認爲是一個成功的無學者,所以有學的部分也都會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學佛的人常常認爲,修成的人本事很大,他一定什麼都知道,不用學都會了,其實不然,他會的是那些無學的部份,而有學的部份是學多少會多少。所以,以前有人問我師父:「修行修得好了,什麼都會了,在世間還需要讀書嗎?」我師父的回答是:「那些東西啊,學多少會多少。」所以,當時他已經很清楚這個狀況,只是沒有把有學、無學做整體的分析和講解。當時我們聽到他講「學多少會多少」時,心裏好納悶,最近我把這些事情整理了,才發現有學的部份是要學的,修成的人所會的是無學的部份。當然,一個已經在無學部份成功的人,要學那些有學的部份會比較快,比那些不懂無學的人快很多,而且會超越無學的觀點,創造更好的有學成果。所以,成道的人特別有才智,原因就在這裏。但是,這並不表示成道者可以不用學了。
※靈感、創造、領導能力屬于無學
我以前總認爲有學的部分都是有學的,沒有包含無學的東西,最近才發現有學裏面還是包含了無學的成分。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些東西要有靈感,而這個靈感不是學來的,是自己冒出來的;另外就是創造,要創造就一定能創造出來嗎?不一定的,有時候會創造出來,有時候不見得創造出來,所以創造也是偏向屬于無學。我們再來看科學,雖然大部分都是有學,但是它還是有「無學」的成分,像諾貝爾物理獎,如何評判給那一位科學家?它有一個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他的貢獻是不是原創的?如果科學家做的東西很好,但沒有原創的成份,諾貝爾獎是不會給他的。所以,科學界對于原創給予最高的尊重,而原創就是屬于無學;反之,對于那些不是原創性的、有學的部分,上學校就可以學到,看書就可以翻出來,是不會給獎的。不只諾貝爾獎作品要有原創性,發表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含有一點原創性,如果沒有,這篇文章不可能被接受。所以,科學界對于無學也給了至高無上的尊重。
我們再來看,最好的治國人才可以靠學習獲得嗎?譬如我們辦一個學校,叫總統製造所,有可能嗎?不可能的!學校發一個證書,說你是總統,有用嗎?治國人才屬于無學,學不來的,沒有任何教育機構、任何老師可以教出好總統。
有學部分的人才易得,只要有經驗、有學位,就可以依此取得。像工程師、醫師、律師、軍官,都是可以培養的,可以經由教育而訓練出來;可是領導人才就沒辦法靠教育訓練,而是靠天賦,因爲領導能力不是有學,是無學。
※世間有有學亦有無學
佛法是一個專門培養無學的宗教。成道的人,從最初等的果位就是無學,如果你把佛法當有學來學習,是不會有結果的。爲什麼呢?譬如,阿難多聞,多聞就是有學部分學了很多,但未證果位,並不能因多聞而證果位。但這並不是說只有無學才重要,有學就不重要,而是你需要有學,你就要去學;你要無學,你就要依無學的方式去培養。我們現有的教育有「有學部分」,沒有「無學部分」,甚至扼殺無學部分,十分可惜。其實,無學部分的靈感、創造力是非常豐富的。
※佛法可以充分開發心靈的原創力
說起來我也有一點無學的樣子,我讀楞嚴經,字常看不懂,也念錯,但我會講經,經文的意思我了解。我這個無學的樣子比六祖還差一點,如果跟他差不多的話,應該由大家念楞嚴經給我聽,然後我再解釋經文。這表示我也有一些有學,我尊重有學部分,如果我們好好理解無學的特質,就能把我們原有的智慧、創造力、靈感、潛力都發揮出來了。同時,當你的無學部分夠好的時候,去學「有學部分」的東西,會學得更好、更快。事實上每一個有學部分都含有「無學」的成分,我以前常舉平面幾何爲例,它的公理和假設就是屬于無學,如果你對假設和公理把握得很清楚,再學後面推導出來的定理就容易了,而定理就是屬于有學部分。所以,各位可以從學佛中,把自己心靈的創造力發揮得更好。學佛的人會變聰明,不只在無學部分會變好,有學部分也會變得更好。
此外,在決策的過程裏,不僅需要「有學」的知識,也需要「無學」的能力。例如經營一個企業,有很多是戰術的部分,像製度、規則、操演等都是「有學」;但企業經營方針的擬定,則是屬于「無學」。一個沒有「無學」能耐的老板,就會用他以前的經驗來做事,這樣就會遇到麻煩。企業界有一個說法:第一次賭馬就大贏的人必輸!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他第一次下注就贏,心想這個招術不錯,于是以後每次都會用同樣的招術;但是情況是不同的,之前他只不過瞎貓逮到死老鼠,往後情況變了,就猜不中了,最後終于全輸了。企業經營策略也是一樣,絕對不可以抄襲別人已經用過的行銷策略給自己用,否則一定失敗。爲什麼?因爲只是模仿,沒有創造。別人的策略是針對他的問題及狀況而訂出來的辦法,整個的創造過程是依實際情況創造出來的,因此會成功。但是你不能因爲他這樣子做成功了,就把它套用在你身上,而你的狀況其實是跟他不一樣的,因爲沒有考量你的實際狀況,而與真實不符合,所以會失敗。辦法是創造而來的,不是抄襲來的,因抄襲而失敗的人,其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注意真實狀況,沒有發揮無學的能力,也就是他的創造力沒有發揮,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我以前認爲無學只有在佛法裏,深入了解世間的事情後,才發覺世間事也有無學的部份。所以我更加增強一個信念:佛法融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層次都脫離不了佛法。以上是我今天就「有學」和「無學」的觀點,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問:有的人去刮痧,用菜瓜布刮痧,是不是他創造出來的?
師:那個不是他創造的,那是學來的。
問:那第一個發明出來的人是不是?
師:第一個創造出來的人是無學。凡是創造的就是屬于無學,不是學來的。
問:現在有一些書或實驗,證明有一套訓練的方法可以幫助增加創造能力。
師:可以啊!我們佛法就可以,我們可以藉由訓練,培養修成無學。
<…
《有學和無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