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
問:他們好像不用這一套方法。
師:他們不用我們這套方法,只要真正能夠啓發的話,都是正確的方法。
問:我的意思是他們的那一套,好像是有方法的,是否有包括佛法的成分在?還是說那是另外一個independent 的方法?
師:沒有的,這個世間上找不到independent 的;當然會有關系,只是人們喜歡說:跟你無關。
問:因爲我們也研究創造心理學,發現裏面用的那個rule,好像很多都跟佛法有關,是佛法的運用。
※一切科學皆以原創性而有差別
師:可能啦!他那個方法都是小方法,沒有辦法創造出一個諸葛亮的。我們這個方法要創造諸葛亮則很快,叁個臭皮匠就可以了!賴女士,你對于物理中的這個無學的部分,有什麼想法?
鳳:我同意原創性很高,對于原創性要非常的尊重;可是我覺得某一方面也會因此變成一種英雄崇拜主義。我講的是另外一件事:譬如說可能有一些學生表現沒那麼好的時候,就容易被忽視等等。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啦,還牽涉到其他的現象。
師:當然,在做學生的時候,大概還沒有到需要原創性,因爲都還在有學階段。尤其我們的教育也不怎麼去教「無學」這種能力,所以關于原創性的分析,到底它的成分有多大?大多少?那一個比那一個高?那一個比那一個低?這個都不是簡單一句——「你是原創的,他不是原創的」就可以分辨的,這裏面是有差別的。正如同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我們也可以說:「一切科學皆以原創性而有差別」。所以,這個原創性本身也不是那麼容易一分爲二,不能說「不是一就是二,不是零就是一」那樣簡單的。
問:我剛剛聽到叁個臭皮匠就可以湊成一個諸葛亮,是以怎麼樣的方式來創造,能不能進一步說明?
師:喔!我只是引用這個成語嘛,那人家不是已經可以湊成了,那就去湊吧!
※無學的部分包含有學
問:老師剛才談到有學跟無學的差別,在「有學」裏面幾乎都有「無學」的成分,所以您剛才講無學,無學本身按字面來講是根本不能學習的,既然不能學習,那就完全沒有方法了,是不是?我認爲可能這只是名詞上的一種界定。
師:無學部分要用啓發式的方法來培養,無學的培養方式跟有學是不同的。
問: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啓發?
師:回到本來面目,就能達到無學。我講的那個攝心內證的方向就可以讓你達到的方法,那是什麼呢?那就是自性法門,就是把我們自性的寶藏開發出來的法門。什麼叫自性的寶藏?就是我們講的無學的本事、這種創造力、這種潛力。你回到本來面目,他自動就出來了,像六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也不是一點東西也沒學,五祖也教了他一點東西,但是那種教法與學法,跟那些有學的學法、教法是不一樣的,是不是?用現在的話來講,這是一種啓發式的,就是把你的潛能,把你本具的智慧啓發出來而已。要怎麼樣子才能夠啓發,我以前就講了很多,就是你的心要無住嘛,你心有所住就被扣死了,就被扣住了。譬如說一個企業,看到另一家企業用了一個很好的行銷方法,非常成功,就把它抄襲來,抄襲就是有住,因此必敗。所以,最豐富的創造力就是無住生心,最豐富的無學就是無住生心,就是用無住的方式來學。反之,有學的部分都是用住心來學的,都要用住心的方式來學,這點我會在八月八日那一天講。這裏我要講的是佛法對開發人類的智慧有極大貢獻,如果一個國家的人都學了佛法,智慧都開發出來,國運就會昌隆。
問:您剛才說現在的教育很多都是把無爲、無學的能力扼殺掉,這可能是製度僵化的關系,如果說教育的方式是采用啓發式的,不要講求單一的答案,更有彈性一點的話,可能對無學這方面的能力的引導就更大了。
師:不但是不要單一答案,而且還要沒有答案。如果每教一個東西,每做一個習題,都是有答案的,那個是有學,你要學無學的話,就是定一個題目沒答案的,那樣才學得到。
問:目前中學的學科裏頭,文學和藝術這兩門課,可能在無學的方面比較注重一點,尤其是作文,我們教國文的,都很高興看到學生的文章是很有創造力的,不是抄襲的,不是剽竊的,是有個人獨特風格的,這種作文我們都非常贊美,非常欣賞。至于藝術方面,我看那些美術作品也是一樣,在這方面的要求會比較高一點。
師:是這樣子。科學方面也應該如此,是我們不會,而且我們的教育也不懂得尊重這一部分,他們所考慮的只是公平、數量化、一體一致性。無學就是沒數量的,你沒辦法比數量,性質有很大的不同。你要越注重它,越了解它,才能夠把握,你越偏離它,那個地方就越來越被抹殺掉,所以你剛才提到,我們的文學課裏面還比較多一點無學,其實可能也不太多,它常常要人家死背文章,那個都不算的啦。
問:老師,有學是不是可以激發無學?
師:不太可能。
問:腦力激蕩,也許還可以激發出來。
師:光靠有學激發不到,雖然創造的時候,是要拿一些有學的素材,但是創造本身是有什麼素材就去創造什麼,沒有限製的。譬如說一堆垃圾也可以拿去創造,藝術家就有這個本事,他拿到什麼東西,就可以創造什麼。如果一個無學的好壞,是用有學的標准去評判,那就會把那個無學扼殺掉,所以這裏面用到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住,一個是無住,最大的差別在此。
問:請問老師,您從有住的心學科學,到由無住的心來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在心情或思考方面,最關鍵的差別在那裏?
師:就是無住生心啊!
問:您的領域比較廣一點,以前有住的時候困難在那裏?
師:喔!如果你的思考是有住的話,你就會被那些東西卡死,被什麼東西卡死呢?被你遵守的原則。譬如說你一定要靠左邊走,不能靠右邊走,你就會被這些規定卡死掉了;至于無住生心的人,這些東西他根本視若無睹的,他隨時在換一些規定。
問:是自動的嗎?
師:自動的,他根本不被預設所限製,像我最常舉的這個例子就是歐氏幾何和非歐氏幾何,只是在前面的假設部分改一改,後面導出來的整個定理體系面貌都不一樣了!這個狀況就像蓋房子,基礎不一樣,蓋出來的房屋的樣子就不一樣。變化的關鍵在那裏?關鍵就在不同的公設與預設。還有一些不在理論體系裏面的認定:譬如我們認爲男主外女主內,有了這個認定,人際關系就不一樣了。你有這樣子的認定,你的行爲就受到這些東西的約製。至于無住的人,他是不受約製的,什麼都可以來試一試,譬如平行線無窮遠的時候是要相交或者是不相交,他隨時都可以換,可以一下子長成這樣,一下子又長成那樣,調來調去隨它成長;但對于一個住心的人來講,當他一開始莫名其妙的接受了一個東西以後,就不會換了,就要根據那個東西再發展出來,再變也變不了什麼,差別就在這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我們平常在思考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是在胡思亂想,或是想得比較清楚?老師是否能講一講在您的演變過程中,如何感覺自己在無住生心上有進步一點?
師:喔!怎麼進步啊?就是你心空了、無了。我們把心空掉、無掉,就是把這些住心和住在上面的那些東西拿掉。那些東西都住的話你心就不空了,你抓住了很多,既要住這個又要住那個。心空的話是空那裏?我們修行不就是審查自己的內心,要把內心的東西空掉嗎?你這樣真正…
《有學和無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