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有学和无学

  

有学和无学

  

  

梁乃崇教授

  

  

唯有学佛,懂得摄心内证,

  

证到本来面目,方能无住生心,才是无学;

  

也唯有启发式的教育能开启无学的能力,

  

也才能展现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

  

充分发挥潜能,共创美好未来!

  

  

  

佛教成道的果位,从罗汉、辟支佛、菩萨到佛,都是无学;而世间的六道,从天道以下一直到地狱道,都是有学。无学就是不用学,即使学也学不到的;而有学就是要学才会,不学就不会的。所以从天道以下这个世界的事情都是要学的;而从罗汉开始以上则全都是学不到的——这是有学无学的一种分法。

  

  

※从最初等的成道开始就是无学

  

  

中国禅宗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六祖惠能,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学的特性:不识字,经典看不懂,也就是有学的部份非常缺乏;但是他懂得经义。而许多人是有学,看得懂经文,但是不懂经义,因此就念经文给六祖听,六祖听完了再解释给他们听,这便是无学的特质。当时还有一个人请问涅槃经,他一面念经,一面听六祖解释,后来他听懂了,悟了,当时就肉身坐化成道,这也显现出一种无学的特质。

  

  

有不少人以为修成无学,就不用学了,什么都会;其实,有学的部分不学还是不会的。就像六祖没有上学校,不识字,并不因为他修成了,是无学了,所以就识字了,他还是不识字的。有学的部份一定要学才会;无学的部份学也学不会。

  

  

如果你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无学者,所以有学的部分也都会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学佛的人常常认为,修成的人本事很大,他一定什么都知道,不用学都会了,其实不然,他会的是那些无学的部份,而有学的部份是学多少会多少。所以,以前有人问我师父:「修行修得好了,什么都会了,在世间还需要读书吗?」我师父的回答是:「那些东西啊,学多少会多少。」所以,当时他已经很清楚这个状况,只是没有把有学、无学做整体的分析和讲解。当时我们听到他讲「学多少会多少」时,心里好纳闷,最近我把这些事情整理了,才发现有学的部份是要学的,修成的人所会的是无学的部份。当然,一个已经在无学部份成功的人,要学那些有学的部份会比较快,比那些不懂无学的人快很多,而且会超越无学的观点,创造更好的有学成果。所以,成道的人特别有才智,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这并不表示成道者可以不用学了。

  

  

※灵感、创造、领导能力属于无学

  

  

我以前总认为有学的部分都是有学的,没有包含无学的东西,最近才发现有学里面还是包含了无学的成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譬如:我们常常讲有些东西要有灵感,而这个灵感不是学来的,是自己冒出来的;另外就是创造,要创造就一定能创造出来吗?不一定的,有时候会创造出来,有时候不见得创造出来,所以创造也是偏向属于无学。我们再来看科学,虽然大部分都是有学,但是它还是有「无学」的成分,像诺贝尔物理奖,如何评判给那一位科学家?它有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他的贡献是不是原创的?如果科学家做的东西很好,但没有原创的成份,诺贝尔奖是不会给他的。所以,科学界对于原创给予最高的尊重,而原创就是属于无学;反之,对于那些不是原创性的、有学的部分,上学校就可以学到,看书就可以翻出来,是不会给奖的。不只诺贝尔奖作品要有原创性,发表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含有一点原创性,如果没有,这篇文章不可能被接受。所以,科学界对于无学也给了至高无上的尊重。

  

  

我们再来看,最好的治国人才可以靠学习获得吗?譬如我们办一个学校,叫总统制造所,有可能吗?不可能的!学校发一个证书,说你是总统,有用吗?治国人才属于无学,学不来的,没有任何教育机构、任何老师可以教出好总统。

  

  

有学部分的人才易得,只要有经验、有学位,就可以依此取得。像工程师、医师、律师、军官,都是可以培养的,可以经由教育而训练出来;可是领导人才就没办法靠教育训练,而是靠天赋,因为领导能力不是有学,是无学。

  

  

※世间有有学亦有无学

  

  

佛法是一个专门培养无学的宗教。成道的人,从最初等的果位就是无学,如果你把佛法当有学来学习,是不会有结果的。为什么呢?譬如,阿难多闻,多闻就是有学部分学了很多,但未证果位,并不能因多闻而证果位。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无学才重要,有学就不重要,而是你需要有学,你就要去学;你要无学,你就要依无学的方式去培养。我们现有的教育有「有学部分」,没有「无学部分」,甚至扼杀无学部分,十分可惜。其实,无学部分的灵感、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

  

  

※佛法可以充分开发心灵的原创力

  

  

说起来我也有一点无学的样子,我读楞严经,字常看不懂,也念错,但我会讲经,经文的意思我了解。我这个无学的样子比六祖还差一点,如果跟他差不多的话,应该由大家念楞严经给我听,然后我再解释经文。这表示我也有一些有学,我尊重有学部分,如果我们好好理解无学的特质,就能把我们原有的智慧、创造力、灵感、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同时,当你的无学部分够好的时候,去学「有学部分」的东西,会学得更好、更快。事实上每一个有学部分都含有「无学」的成分,我以前常举平面几何为例,它的公理和假设就是属于无学,如果你对假设和公理把握得很清楚,再学后面推导出来的定理就容易了,而定理就是属于有学部分。所以,各位可以从学佛中,把自己心灵的创造力发挥得更好。学佛的人会变聪明,不只在无学部分会变好,有学部分也会变得更好。

  

  

此外,在决策的过程里,不仅需要「有学」的知识,也需要「无学」的能力。例如经营一个企业,有很多是战术的部分,像制度、规则、操演等都是「有学」;但企业经营方针的拟定,则是属于「无学」。一个没有「无学」能耐的老板,就会用他以前的经验来做事,这样就会遇到麻烦。企业界有一个说法:第一次赌马就大赢的人必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第一次下注就赢,心想这个招术不错,于是以后每次都会用同样的招术;但是情况是不同的,之前他只不过瞎猫逮到死老鼠,往后情况变了,就猜不中了,最后终于全输了。企业经营策略也是一样,绝对不可以抄袭别人已经用过的行销策略给自己用,否则一定失败。为什么?因为只是模仿,没有创造。别人的策略是针对他的问题及状况而订出来的办法,整个的创造过程是依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因此会成功。但是你不能因为他这样子做成功了,就把它套用在你身上,而你的状况其实是跟他不一样的,因为没有考量你的实际状况,而与真实不符合,所以会失败。办法是创造而来的,不是抄袭来的,因抄袭而失败的人,其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注意真实状况,没有发挥无学的能力,也就是他的创造力没有发挥,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我以前认为无学只有在佛法里,深入了解世间的事情后,才发觉世间事也有无学的部份。所以我更加增强一个信念:佛法融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次都脱离不了佛法。以上是我今天就「有学」和「无学」的观点,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

  

  

问:有的人去刮痧,用菜瓜布刮痧,是不是他创造出来的?

  

师:那个不是他创造的,那是学来的。

  

  

问:那第一个发明出来的人是不是?

  

师:第一个创造出来的人是无学。凡是创造的就是属于无学,不是学来的。

  

  

问:现在有一些书或实验,证明有一套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增加创造能力。

  

师:可以啊!我们佛法就可以,我们可以藉由训练,培养修成无学。

  <…

《有学和无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庄严佛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