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梁乃崇教授

  

「我們讀這部經的時候,要從它所呈現的非常神奇、變化萬千的景象,去了解他心中的結構,究竟是什麼地方抽離了,才會那樣變化多端?不是去追逐景象的變化……」

  

《華嚴經》的內涵莫測高深,其中不可思議的境界,非親身經曆者無以明了,我們當如何看待這部經典並掌握其中精髓?且聽梁教授別具慧眼的見解……

  

《華嚴經》的來源

  

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世間文字一時讀盡,發心入龍宮看藏,見華嚴有叁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遂記得下本回歸中土。自西土傳到此方者,乃八十卷經,叁十九品。

  

我們只看現在看到的《華嚴經》是怎麼出現的?這部經出來時,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六百年,有一位龍樹菩薩出來了,他是個很聰明、很有學問的人。他把當時的書都讀完了,覺得還不夠,就發心到龍宮藏書的地方去看經書,于是就看到了《華嚴經》。

  

他看到的《華嚴經》有上本、中本、下本叁種。上本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偈子。一個世界微塵數的偈子就不得了,何況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偈子!「一四天下微塵數品」,品目有這麼多的微塵數,這是上本;中本呢,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兩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他在龍宮記下來,並且帶到了人間,這部經典就是他所帶來的《華嚴經》。

  

他先是帶到印度,後來又把它傳到中土。所謂八十卷經,叁十九品──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本,所以這部經是很神奇的。那龍宮相當于天宮,有天龍(龍宮有天上、水中的宮殿),所以《華嚴經》既是天上的藏書,也是龍宮的書,並不是人間的。現在這一本還不是全部的十萬偈,是下本的一半多,大概只有五萬幾千偈,這已經夠多了。如果有人跟他說:怎麼不把上本帶出來?即使他帶出來了,我們也看不完的。《華嚴經》的來源是這樣的。不只《華嚴經》是這樣來的,後來的大乘經典都是這樣來的。有人因爲它是這樣來的,就.認爲它是僞造的、不是從釋迦牟尼佛來的,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如何看待《華嚴經》

  

我們怎麼看待這部經呢?我的看法是:龍樹菩薩說他進入龍宮,把鐵塔打開,看到裏面的書,然後把它拿出來──這一件事情可以看成他是進入龍宮;也可以看成他是進入自己的佛心。他從自己的佛心裏面讀到這部佛經。如果我們這樣诠釋,有人會問:這個是龍樹菩薩的佛心,應該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心,爲什麼說是釋迦牟尼佛呢?對這樣的問題,我是這樣回答的:佛心是無法分別的。釋迦牟尼佛的佛心,和龍樹菩薩的佛心是無法分別的,說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心也沒有錯。

  

大家可能會說:既然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從他的佛心讀到的,爲什麼當時不說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呢?再說爲什麼他說了,卻不把這部經留在民間,而要留在龍宮呢?我的看法是釋迦牟尼佛不覺得這樣的經典要留在民間,他要的是南傳的那些經典。釋迦牟尼佛爲什麼當時不把它講出來?既然他已經講了,爲何還是留在龍宮,要等到龍樹菩薩把它拿出來?我的看法是:釋迦牟尼佛以爲這樣的經典留在人間不適當;對人間比較適合的是南傳的經典,這樣的經典對天比較適合,所以把它留在龍宮,等于留在天宮。

  

在六百年後,社會起了一些變化,,和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又不太一樣。那時印度社會需要這樣的經典,所以龍樹菩薩就把它拿出來。釋迦牟尼佛不拿出來,應該是有一個顧慮:不要把它呈現在人間,使人著相。然而釋迦牟尼佛的顧慮是不是已經消失了呢?我的看法是:他的顧慮直到現在都沒有消失。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了解,才不至于談《華嚴經》這類大乘經典的時候,陷入釋迦牟尼佛所顧慮的情況。這樣子聽得明白嗎?我們就說到這裏,翻到153頁經文的部份: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世主妙嚴品第一〉共包括五個部分,我們先看之一:「世主」是世間的主人,「妙嚴」就是美妙莊嚴。這個「世主」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然後成道,也就是成佛、成無上正等正覺了。這一段一開始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莊嚴美妙。我們先來看這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衆寶華,清淨摩尼以爲嚴飾:

  

釋迦牟尼佛成正覺的所在地是非常堅固的。「金剛所成」,就是金剛所作成的,「金剛」就是很堅固了。「上妙寶輪及衆寶華,清淨摩尼以爲嚴飾。」上面有美妙寶物裝飾的輪子和許多珍貴的花朵,以及清淨的摩尼珠寶作爲裝飾。

  

諸色相海,無邊顯現。

  

「 諸色」,各種色,就是各種景象。「諸色相海」,各種景象像海一樣廣大豐富。「無邊顯現」,各種的景象無量無邊的顯現出來。

  

摩尼爲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

  

這裏詳細說明「諸色相海」的狀況:「摩尼爲幢」,以摩尼珠寶裝飾旌幢;「常放光明」,經常放出光明,像燈光一樣;「恒出妙音」,還不斷地發出美妙的聲音,不只是放光而已。

  

衆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

  

「衆寶羅網」,很多寶物羅織成網狀;「妙香華纓」,以美妙芬芳的纓帶作爲飾物。「周匝垂布」,這些寶物都垂挂在周圍。

  

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衆妙華,分散于地

  

摩尼珠寶裏面最大顆的叫做「摩尼寶王」,它變現自在,會生出東西來。「雨無盡寶」,出來的寶物,像下雨般無法計數。「及衆妙華,分散于地」,又變現出各種美妙的花朵,紛紛散落在地面。

  

寶樹行列,枝葉光茂

  

「寶樹行列」,在地上有很多寶貴的樹木,整齊的排列著。「枝葉光茂」,寶樹的枝葉都很光亮、茂盛。

  

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于中影現

  

「佛神力故」,因佛神通力的關系,使得阿蘭若法菩提道場,一切莊嚴的景象得以顯現。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琉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複以摩尼,而爲其果,含晖發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圓,鹹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衆如雲,俱時出現。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菩提樹非常的高大特殊。「金剛爲身,琉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以金剛做成它的身,用琉璃做成樹幹,枝條是各式各樣的妙寶做成的。「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樹的葉子長得很濃密茂盛,像雲一般四垂分布著。「寶華雜色,分枝布影;複以摩尼,而爲其果」,樹枝上長滿了五彩缤紛的花朵,枝條繁多分布;又以摩尼珠寶作成它的果子。「含晖發焰,與華間列」,果實透亮、發出焰光,與花朵間雜排列著。「其樹周圓」,這些樹木的周圍是很圓的。「鹹放光明」,都在發光。「于光明中,雨摩尼寶」,在光明中,如雨般落下摩尼珠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摩尼珠寶內有很多菩薩。「其衆如雲,俱時出現」,菩薩多得像雲一樣,同時出現。

  

好,讀到這裏,對于這種景象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整個狀況是很神奇的,好像只有在神奇的影片裏,才會有類似的狀況。

  

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爲莊校,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衆會鹹集其所。

  

「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又因爲如來有威神力的緣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那菩提樹一直發出美妙的聲音,說出種種的佛法。「無有盡極」,沒有終了。「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如來所住的宮殿樓閣十分廣大、莊嚴和美麗。「充遍十方」,布滿在十方。「衆色摩尼之所集成」,是以各種顔色的摩尼珠寶建構而成的。我們的房子是用磚塊、鋼筋水泥作爲建材;他的宮殿樓閣是用各種顔色的摩尼珠寶建成的。「種種寶華以爲莊…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一心多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