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梁乃崇教授

  

「我们读这部经的时候,要从它所呈现的非常神奇、变化万千的景象,去了解他心中的结构,究竟是什么地方抽离了,才会那样变化多端?不是去追逐景象的变化……」

  

《华严经》的内涵莫测高深,其中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亲身经历者无以明了,我们当如何看待这部经典并掌握其中精髓?且听梁教授别具慧眼的见解……

  

《华严经》的来源

  

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世间文字一时读尽,发心入龙宫看藏,见华严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遂记得下本回归中土。自西土传到此方者,乃八十卷经,三十九品。

  

我们只看现在看到的《华严经》是怎么出现的?这部经出来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六百年,有一位龙树菩萨出来了,他是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把当时的书都读完了,觉得还不够,就发心到龙宫藏书的地方去看经书,于是就看到了《华严经》。

  

他看到的《华严经》有上本、中本、下本三种。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偈子。一个世界微尘数的偈子就不得了,何况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偈子!「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品目有这么多的微尘数,这是上本;中本呢,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两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他在龙宫记下来,并且带到了人间,这部经典就是他所带来的《华严经》。

  

他先是带到印度,后来又把它传到中土。所谓八十卷经,三十九品──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本,所以这部经是很神奇的。那龙宫相当于天宫,有天龙(龙宫有天上、水中的宫殿),所以《华严经》既是天上的藏书,也是龙宫的书,并不是人间的。现在这一本还不是全部的十万偈,是下本的一半多,大概只有五万几千偈,这已经够多了。如果有人跟他说:怎么不把上本带出来?即使他带出来了,我们也看不完的。《华严经》的来源是这样的。不只《华严经》是这样来的,后来的大乘经典都是这样来的。有人因为它是这样来的,就.认为它是伪造的、不是从释迦牟尼佛来的,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如何看待《华严经》

  

我们怎么看待这部经呢?我的看法是:龙树菩萨说他进入龙宫,把铁塔打开,看到里面的书,然后把它拿出来──这一件事情可以看成他是进入龙宫;也可以看成他是进入自己的佛心。他从自己的佛心里面读到这部佛经。如果我们这样诠释,有人会问:这个是龙树菩萨的佛心,应该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心,为什么说是释迦牟尼佛呢?对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佛心是无法分别的。释迦牟尼佛的佛心,和龙树菩萨的佛心是无法分别的,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心也没有错。

  

大家可能会说:既然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从他的佛心读到的,为什么当时不说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呢?再说为什么他说了,却不把这部经留在民间,而要留在龙宫呢?我的看法是释迦牟尼佛不觉得这样的经典要留在民间,他要的是南传的那些经典。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当时不把它讲出来?既然他已经讲了,为何还是留在龙宫,要等到龙树菩萨把它拿出来?我的看法是:释迦牟尼佛以为这样的经典留在人间不适当;对人间比较适合的是南传的经典,这样的经典对天比较适合,所以把它留在龙宫,等于留在天宫。

  

在六百年后,社会起了一些变化,,和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又不太一样。那时印度社会需要这样的经典,所以龙树菩萨就把它拿出来。释迦牟尼佛不拿出来,应该是有一个顾虑:不要把它呈现在人间,使人着相。然而释迦牟尼佛的顾虑是不是已经消失了呢?我的看法是:他的顾虑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了解,才不至于谈《华严经》这类大乘经典的时候,陷入释迦牟尼佛所顾虑的情况。这样子听得明白吗?我们就说到这里,翻到153页经文的部份: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共包括五个部分,我们先看之一:「世主」是世间的主人,「妙严」就是美妙庄严。这个「世主」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然后成道,也就是成佛、成无上正等正觉了。这一段一开始讲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无上正等正觉的庄严美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成无上正等正觉。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

  

释迦牟尼佛成正觉的所在地是非常坚固的。「金刚所成」,就是金刚所作成的,「金刚」就是很坚固了。「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上面有美妙宝物装饰的轮子和许多珍贵的花朵,以及清净的摩尼珠宝作为装饰。

  

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 诸色」,各种色,就是各种景象。「诸色相海」,各种景象像海一样广大丰富。「无边显现」,各种的景象无量无边的显现出来。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

  

这里详细说明「诸色相海」的状况:「摩尼为幢」,以摩尼珠宝装饰旌幢;「常放光明」,经常放出光明,像灯光一样;「恒出妙音」,还不断地发出美妙的声音,不只是放光而已。

  

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

  

「众宝罗网」,很多宝物罗织成网状;「妙香华缨」,以美妙芬芳的缨带作为饰物。「周匝垂布」,这些宝物都垂挂在周围。

  

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

  

摩尼珠宝里面最大颗的叫做「摩尼宝王」,它变现自在,会生出东西来。「雨无尽宝」,出来的宝物,像下雨般无法计数。「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又变现出各种美妙的花朵,纷纷散落在地面。

  

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宝树行列」,在地上有很多宝贵的树木,整齐的排列着。「枝叶光茂」,宝树的枝叶都很光亮、茂盛。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佛神力故」,因佛神通力的关系,使得阿兰若法菩提道场,一切庄严的景象得以显现。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那菩提树非常的高大特殊。「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以金刚做成它的身,用琉璃做成树干,枝条是各式各样的妙宝做成的。「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树的叶子长得很浓密茂盛,像云一般四垂分布着。「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树枝上长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枝条繁多分布;又以摩尼珠宝作成它的果子。「含晖发焰,与华间列」,果实透亮、发出焰光,与花朵间杂排列着。「其树周圆」,这些树木的周围是很圆的。「咸放光明」,都在发光。「于光明中,雨摩尼宝」,在光明中,如雨般落下摩尼珠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摩尼珠宝内有很多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菩萨多得像云一样,同时出现。

  

好,读到这里,对于这种景象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整个状况是很神奇的,好像只有在神奇的影片里,才会有类似的状况。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又因为如来有威神力的缘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那菩提树一直发出美妙的声音,说出种种的佛法。「无有尽极」,没有终了。「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如来所住的宫殿楼阁十分广大、庄严和美丽。「充遍十方」,布满在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是以各种颜色的摩尼珠宝建构而成的。我们的房子是用砖块、钢筋水泥作为建材;他的宫殿楼阁是用各种颜色的摩尼珠宝建成的。「种种宝华以为庄…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一心多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