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判斷真假

  

如何判斷真假

  

梁乃崇教授

  

爲了獲得事情的真相,

  

我們除了需要有智慧,還要奮鬥,

  

奮鬥努力的程度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真相。

  今天我要講的是怎麼去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假」?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部份來看:一個是出世間的「真」、「假」;另一個是入世間的「真」、「假」。

  出世間定義的真、假比較絕對

  出世間定義的「真」、「假」比較絕對;也就是被知的都是假的,凡有相都是假的。只有離相的本性才是真的,也就是只有能知、佛性、本性、自性、空性,這些才是「真」的。「相」是假的,「佛性」是真的,出世間「真」、「假」的鑒別非常簡單。但是這個定義不能用在世間,因爲世間全在被知的範圍,都是有相的,以出世間的定義只能用在出世間,無法用在世間。

  世間定義的真、假是相對的

  那麼在世間,我們又如何定義「真」、「假」?它的定義方式跟出世間不同,譬如電視有模仿秀,有專門模仿以前的李總統,最近我看高淩風模仿張俊雄,哇!真是維妙維肖!我還以爲是「真」的呢,模仿得太像了!但模仿得再像也是「假」的;被模仿的才是「真」的。世間「真」、「假」的定義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假」,而是在有相的東西上,定義這個相是「假」或「真」。就好像中央銀行印出來的鈔票是「真」的;有人仿冒印出來的就是「假」的。當然那些假鈔看起來很像是真的,所以就會有「真」、「假」的區別。它們都是相,都是被知的。嚴格說起來,鈔票就是一張紙嘛!好像也不怎麼真啊!譬如說40年代在大陸曾經發生過金元券貶值,一張鈔票壹百萬,早上可以買一份燒餅油條,到了下午卻要兩百萬。這種鈔票雖然說是「真」的,跟「假」的也差不了太多了。所以這些東西都可以定義「真」、「假」,但是有一個特征,它的「真」和「假」是相對的。

  我們在這個有相的世界找「真」、「假」,就不是那麼單純了,這要看你挖掘真相的工夫。你的智慧發揮到什麼程度,就會得到某種程度的真相。如果你夠努力、夠用功,就會得到更真的真相;如果你比較偷懶馬虎,就會得到一個比較不真的「真相」。

  物理學求真的程度最深

  世間沒有什麼絕對的「真」和「假」。在目前這個世界,就求真的程度而言,我認爲物理學應該是最深的,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評鑒。科學不是只有物理學,還有其他的學問。但是求真的程度,我認爲都還不及物理學。至于其他的學問也在求真,但求真的程度也比不上物理學,像社會科學、文學、哲學等,在求真的程度上,都比不上物理學那麼嚴謹、有深度。所以,在世間求真滿複雜的,它不是一個定論,不是絕對的,是程度上的比較。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當遇到了問題,把真相弄得愈清楚,就愈容易把它解決。而這個清楚問題的程度,就是發掘真相的程度。如果你了解的真相是粗淺的,就只能淺淺的解決問題,而不能徹底地、深入地解決。所以爲了獲得事情的真相,我們除了需要有智慧,還要奮鬥。奮鬥、努力的程度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真相。如果智慧是同樣的,就看奮鬥、努力的程度;如果你沒有智慧,即使努力、奮鬥,還是得不到真相,這裏面是非常複雜的。當然有人非常有智慧,洞察力很高,只要一點點的努力,就會曉得真相;但是,如果你沒有智慧,這一點點的努力,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如果你對真相不清楚,以你所作的判斷、決策,想要把問題解掉,幾乎是不可能的。

  物理學兩套求真的方法:理論和實驗

  對于了解真相,物理學有兩套同時並用的方法:一個是「理論」;另一個是「實驗」。「理論」和「實驗」同時並用。「理論」是推想,是一套邏輯推演規則,用智慧去推演來找到「真相」,所以這個部份是屬于用心去想的。而只有想的方式是不可以的,還要去做實驗,做實驗以後去驗證這個想法是不是真實的。如果與實驗的結果不一致,這個想法就是錯的,就要丟掉;如果實驗做下來,跟這個理論、想法預測的結果是一致的,才能證實這個想法是對的。所以,物理學不是「如是思維,如是顯現」,而是「如是思維,如是實驗,如是顯現」。所以「思維」的結果是經過實驗驗證,才承認這個思維是對的,並不是你這麼想就這麼對的。

  當然,另外的步驟也可以判斷「真」、「假」。若實驗的結果做出來了,但是還沒有理論解釋,這時就要想出一套理論去了解。如果你想的理論,能夠跟實際發生的實驗現象配合,可以說得通,是一致的,這個實驗才算被了解了。不然,雖然有實驗的現象,卻不算知道它的意義,也就是真相還不算明白。

  一般社會人士常犯一個毛病,以爲只要有理論、有想法,我的理論就是真相,我想的就是「真」的。這個在物理學是不成立的,在物理學裏面「如是思維、如是顯現」是不成立的。除非那個顯現代表實驗,被實驗驗證過的才是真的,你心裏的想法、認知,可以藉由實驗來驗證的。一般佛教界的習慣是怎麼想,就怎麼成立,以爲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不再去做實驗,而否定了實驗的重要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出世間」真假的定義,不可以用在「入世間」,「入世間」不可以這樣用的。所以這是誤用了「真假」的定義及否定實驗的真實性。

  入世和出世求真的原理與方法不同

  物理學在客觀世界求「真」,客觀的世界就是被知的世界,如果否定這個客觀的世界,就不能「入世」,而要「出世」了。當我們入世的時候,就不可以否定這個客觀的世界,尤其在追求什麼是「真」的時候。入世間有入世間追求「真」的原理與方法;出世間有出世間追求「真」的原理和方法,兩者原理與方法不同,如果混用的話,一定找不到什麼是「真」。出世間的「真」和入世間的「真」,這兩個是不同的,不可混淆。

  神通天眼可以看到很多奇異的事情,有這樣能力的人,所看見的到底是真相還是幻相?他們的回答是「兩者在一線之間、一紙之隔」;這「一線之間、一紙之隔」是什麼?他們沒有說出來,怎麼去鑒別看到的是真相、還是幻相?他們有個很簡單的原則:看的時候能夠把心靜下來,沒有念頭、也沒有願望,自動浮出來的景像,讓他看見就是「真的」;如果他有所求,他看見的會是他的願望,不是真相,那個就是「幻相」。所以他盡量把心空掉,沒有念頭,然後出現了就是真的。如果沒有出現,他會告訴你沒有看到。有這種能力的人,也只能爲別人服務,沒有辦法爲自己做,因爲爲自己做的時候,心裏面就會有願望、有期待、有想象,所以看到的都是「假」的,看不到「真」的,就不靈了。從這個事實,顯示天眼並不是「如是思維、如是顯現」,而是「無是思維,如是顯現」。

  那麼要在什麼狀況下「如是思維、如是顯現」才能成立呢?只有修行者的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達到這樣水准的人,才能夠說是「如是思維,如是顯現」;沒有徹底達到這個標准,是不算的。但能夠達到這個水准的人太少了,絕大部分的人連自性都沒有悟,即使悟了自性,還沒有悟法性;即使悟法性,還沒有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所以還離得很遠。

  爲什麼達到這個條件的人,可以「如是思維、如是顯現」呢?因爲被知範圍的本性,就是法性,他的自性已經與被知範圍的本性融合一體了。他的心已經不限于自性,他的心包含整個法性,才能夠「如是思維」,而法界、被知的範圍也就「如實呈現」;沒有達到這個條件是不可能「如是顯現」的。可是我們佛教徒學佛的時候,只是把佛經背下來,從沒考慮自己還沒有資格用。在宋朝時,蘇東坡和佛印禅師之間有一段對話,蘇東坡對佛印說他看佛印就像一堆牛糞,佛印對蘇東坡說他看東坡就像一尊佛,事後蘇小妹就對東坡說「心中有牛糞,看出去就是牛糞;心中有佛,看出去就是佛,你輸給佛印了!」這些話要對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的人說,才能成立的;沒有達到這個水准是不成立的。中國人很怕想人家是惡人,因爲只有心中有惡,看出去才會是惡人;心中有善,看出去才是善人,這是誤用。

  追求真相沒有捷徑,全看毅力智慧而定

  現在中國的佛教徒,看人都從好的方面去想,不敢從壞的方面去想,這是不對的。我們不必從壞的地方去想;也不必從好的地方去想。佛法是「不思善,不思惡」,它不是從好的地方去想;也不從壞的地方去想。那從什麼地方去想?是爲「求真」而想。入世怎麼「求真」?除了在想上面要「求真」;在行上還要「驗證」。整個活動是一個「證真」的步驟,而不是說說而已,是一個「證真」的實踐,證明這是「真」的,不是推想的理論而已。追求真相是沒有捷徑的,就看你的毅力、智慧而定。

  我認爲企業界在「求真」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學術界在「求真」的功夫上,沒有企業界那麼有廣度。學術界的「真」,推想的成分比較多,企業界的「真」,實踐的成分比較多。一個企業如果不「求真」,是無法存活的,尤其在通貨緊縮時代,企業界必須要「求真」。這個「真」跟企業的貢獻是相關的,若不夠「真」,貢獻也就不夠「真」;如果求「真」很紮實,那麼所作的貢獻就會紮實。但是,所有這些「真」都是比較的,若是別的企業「求真」的深度比我們更深,相對而言,我們就是「假」。所以這是相對的關系,並不是「真」了,就絕對是「真」,這裏面有得競賽,是比「求真」的功力。

  宗教界在「求真」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前些日子,象神臺風來襲,汐止淹水,當地有一所宗教團體的佛堂,有些大學生在地下室…

《如何判斷真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