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真假
梁乃崇教授
为了获得事情的真相,
我们除了需要有智慧,还要奋斗,
奋斗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真相。
今天我要讲的是怎么去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部份来看:一个是出世间的「真」、「假」;另一个是入世间的「真」、「假」。
※出世间定义的真、假比较绝对
出世间定义的「真」、「假」比较绝对;也就是被知的都是假的,凡有相都是假的。只有离相的本性才是真的,也就是只有能知、佛性、本性、自性、空性,这些才是「真」的。「相」是假的,「佛性」是真的,出世间「真」、「假」的鉴别非常简单。但是这个定义不能用在世间,因为世间全在被知的范围,都是有相的,以出世间的定义只能用在出世间,无法用在世间。
※世间定义的真、假是相对的
那么在世间,我们又如何定义「真」、「假」?它的定义方式跟出世间不同,譬如电视有模仿秀,有专门模仿以前的李总统,最近我看高凌风模仿张俊雄,哇!真是维妙维肖!我还以为是「真」的呢,模仿得太像了!但模仿得再像也是「假」的;被模仿的才是「真」的。世间「真」、「假」的定义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假」,而是在有相的东西上,定义这个相是「假」或「真」。就好像中央银行印出来的钞票是「真」的;有人仿冒印出来的就是「假」的。当然那些假钞看起来很像是真的,所以就会有「真」、「假」的区别。它们都是相,都是被知的。严格说起来,钞票就是一张纸嘛!好像也不怎么真啊!譬如说40年代在大陆曾经发生过金元券贬值,一张钞票壹百万,早上可以买一份烧饼油条,到了下午却要两百万。这种钞票虽然说是「真」的,跟「假」的也差不了太多了。所以这些东西都可以定义「真」、「假」,但是有一个特征,它的「真」和「假」是相对的。
我们在这个有相的世界找「真」、「假」,就不是那么单纯了,这要看你挖掘真相的工夫。你的智慧发挥到什么程度,就会得到某种程度的真相。如果你够努力、够用功,就会得到更真的真相;如果你比较偷懒马虎,就会得到一个比较不真的「真相」。
※物理学求真的程度最深
世间没有什么绝对的「真」和「假」。在目前这个世界,就求真的程度而言,我认为物理学应该是最深的,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评鉴。科学不是只有物理学,还有其他的学问。但是求真的程度,我认为都还不及物理学。至于其他的学问也在求真,但求真的程度也比不上物理学,像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等,在求真的程度上,都比不上物理学那么严谨、有深度。所以,在世间求真满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定论,不是绝对的,是程度上的比较。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当遇到了问题,把真相弄得愈清楚,就愈容易把它解决。而这个清楚问题的程度,就是发掘真相的程度。如果你了解的真相是粗浅的,就只能浅浅的解决问题,而不能彻底地、深入地解决。所以为了获得事情的真相,我们除了需要有智慧,还要奋斗。奋斗、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真相。如果智慧是同样的,就看奋斗、努力的程度;如果你没有智慧,即使努力、奋斗,还是得不到真相,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有人非常有智慧,洞察力很高,只要一点点的努力,就会晓得真相;但是,如果你没有智慧,这一点点的努力,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如果你对真相不清楚,以你所作的判断、决策,想要把问题解掉,几乎是不可能的。
※物理学两套求真的方法:理论和实验
对于了解真相,物理学有两套同时并用的方法:一个是「理论」;另一个是「实验」。「理论」和「实验」同时并用。「理论」是推想,是一套逻辑推演规则,用智慧去推演来找到「真相」,所以这个部份是属于用心去想的。而只有想的方式是不可以的,还要去做实验,做实验以后去验证这个想法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与实验的结果不一致,这个想法就是错的,就要丢掉;如果实验做下来,跟这个理论、想法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才能证实这个想法是对的。所以,物理学不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而是「如是思维,如是实验,如是显现」。所以「思维」的结果是经过实验验证,才承认这个思维是对的,并不是你这么想就这么对的。
当然,另外的步骤也可以判断「真」、「假」。若实验的结果做出来了,但是还没有理论解释,这时就要想出一套理论去了解。如果你想的理论,能够跟实际发生的实验现象配合,可以说得通,是一致的,这个实验才算被了解了。不然,虽然有实验的现象,却不算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真相还不算明白。
一般社会人士常犯一个毛病,以为只要有理论、有想法,我的理论就是真相,我想的就是「真」的。这个在物理学是不成立的,在物理学里面「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是不成立的。除非那个显现代表实验,被实验验证过的才是真的,你心里的想法、认知,可以藉由实验来验证的。一般佛教界的习惯是怎么想,就怎么成立,以为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不再去做实验,而否定了实验的重要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出世间」真假的定义,不可以用在「入世间」,「入世间」不可以这样用的。所以这是误用了「真假」的定义及否定实验的真实性。
※入世和出世求真的原理与方法不同
物理学在客观世界求「真」,客观的世界就是被知的世界,如果否定这个客观的世界,就不能「入世」,而要「出世」了。当我们入世的时候,就不可以否定这个客观的世界,尤其在追求什么是「真」的时候。入世间有入世间追求「真」的原理与方法;出世间有出世间追求「真」的原理和方法,两者原理与方法不同,如果混用的话,一定找不到什么是「真」。出世间的「真」和入世间的「真」,这两个是不同的,不可混淆。
神通天眼可以看到很多奇异的事情,有这样能力的人,所看见的到底是真相还是幻相?他们的回答是「两者在一线之间、一纸之隔」;这「一线之间、一纸之隔」是什么?他们没有说出来,怎么去鉴别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幻相?他们有个很简单的原则:看的时候能够把心静下来,没有念头、也没有愿望,自动浮出来的景像,让他看见就是「真的」;如果他有所求,他看见的会是他的愿望,不是真相,那个就是「幻相」。所以他尽量把心空掉,没有念头,然后出现了就是真的。如果没有出现,他会告诉你没有看到。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只能为别人服务,没有办法为自己做,因为为自己做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有愿望、有期待、有想象,所以看到的都是「假」的,看不到「真」的,就不灵了。从这个事实,显示天眼并不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而是「无是思维,如是显现」。
那么要在什么状况下「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才能成立呢?只有修行者的自性与法性打成一片,达到这样水准的人,才能够说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没有彻底达到这个标准,是不算的。但能够达到这个水准的人太少了,绝大部分的人连自性都没有悟,即使悟了自性,还没有悟法性;即使悟法性,还没有自性与法性打成一片,所以还离得很远。
为什么达到这个条件的人,可以「如是思维、如是显现」呢?因为被知范围的本性,就是法性,他的自性已经与被知范围的本性融合一体了。他的心已经不限于自性,他的心包含整个法性,才能够「如是思维」,而法界、被知的范围也就「如实呈现」;没有达到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如是显现」的。可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时候,只是把佛经背下来,从没考虑自己还没有资格用。在宋朝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有一段对话,苏东坡对佛印说他看佛印就像一堆牛粪,佛印对苏东坡说他看东坡就像一尊佛,事后苏小妹就对东坡说「心中有牛粪,看出去就是牛粪;心中有佛,看出去就是佛,你输给佛印了!」这些话要对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的人说,才能成立的;没有达到这个水准是不成立的。中国人很怕想人家是恶人,因为只有心中有恶,看出去才会是恶人;心中有善,看出去才是善人,这是误用。
※追求真相没有捷径,全看毅力智慧而定
现在中国的佛教徒,看人都从好的方面去想,不敢从坏的方面去想,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必从坏的地方去想;也不必从好的地方去想。佛法是「不思善,不思恶」,它不是从好的地方去想;也不从坏的地方去想。那从什么地方去想?是为「求真」而想。入世怎么「求真」?除了在想上面要「求真」;在行上还要「验证」。整个活动是一个「证真」的步骤,而不是说说而已,是一个「证真」的实践,证明这是「真」的,不是推想的理论而已。追求真相是没有捷径的,就看你的毅力、智慧而定。
我认为企业界在「求真」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学术界在「求真」的功夫上,没有企业界那么有广度。学术界的「真」,推想的成分比较多,企业界的「真」,实践的成分比较多。一个企业如果不「求真」,是无法存活的,尤其在通货紧缩时代,企业界必须要「求真」。这个「真」跟企业的贡献是相关的,若不够「真」,贡献也就不够「真」;如果求「真」很扎实,那么所作的贡献就会扎实。但是,所有这些「真」都是比较的,若是别的企业「求真」的深度比我们更深,相对而言,我们就是「假」。所以这是相对的关系,并不是「真」了,就绝对是「真」,这里面有得竞赛,是比「求真」的功力。
宗教界在「求真」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前些日子,象神台风来袭,汐止淹水,当地有一所宗教团体的佛堂,有些大学生在地下室…
《如何判断真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