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打坐,大水來的時候,他們原來可以離開的,但是堅持不離開。有人問他們爲什麼要堅持不離開呢?因爲他們認爲只要專心一致地念佛,佛菩薩就會保佑啊!所以他們不離開,就這樣被大水淹死了。他們以爲「我們只要專心一致地求佛菩薩」,就可以克服困難,可以得到保佑。這是宗教理論引導出來的悲劇,所以問題還是出在怎麼去判斷宗教理論的對錯,這就是「求真」的功夫了。
還有人提到,他常常預見很多災難,大部份都會兌現,所以他很怕預先看到。這種預言如何判斷其真假?兌現的就是真,不能兌現的就是假。問題是在尚未兌現之前,如何判斷其真假?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通常在無意中預知的事情比較真,可以采取一些防範措施;如果是在有意中預知的事情,多半是假的,就不必管了。
很多人「覺得」某人是壞人,就認定某人是壞人,這種主觀的認定,不經客觀的查證,是非常危險的。把自己的「覺得」不經查證就當作是「真實」,這與精神病患的妄聽妄視有什麼不同,或許大家多少都帶有一點精神病,只要不太嚴重就好了,我們只要在「求真」上多下工夫,就可以免除精神病了。
我們修行者這個地方必須要下功夫,入世要以入世的求真原則、方法來「求真」;出世的時候,要以出世的原則和方法來「求真」,這兩套不一樣。當然小乘的重點是放在出世,問題比較小;菩薩乘要出世、又要入世,這兩種「求真」的方式不同,必須要弄清楚,不然沒有辦法修菩薩道。菩薩道比較困難,我認爲做事業對于修菩薩道是有幫助的。做事業如果只想修小乘是沒有幫助的,反而是妨礙。但是如果你要修菩薩乘,做企業對修行是有幫助的。這是最近我對于「真」和「假」的了解,我做了這樣的說明,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想或問題。
聽衆:我有叁個感想:第一點,在事業裏面「求真」代表理想跟實際之間要愈來愈落實。企業常常要求「透明化」;「透明化」的程度愈高,就是「求真」,對企業愈好。我滿高興的是理想跟現實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小,兩者慢慢地結合在一起了。(師曰:你的理想是指修行?)不是修行,是指很多地方都能夠實際去做。第二點,悟本來面目的人,爲什麼很多地方跟我們一樣?(師曰:甚至還要更差!)我們佛教徒常喜歡從「善」的地方看,而不敢講「差」的部分,這是很大的毛病。其實在這世間沒有「相信」跟「不相信」,純粹看「真相」(師曰:不管「善」、「惡」,但求「真」。)這是很有用的方法,可以擺脫很多錯誤觀念和看法、或是成見、一些預設的立場(師曰:和盲點)。佛教經過兩千多年以來,有許多觀念和看法已經失去了「真相」,修行者實在需要一位已經知道「真相」的人幫忙破解。像剛剛老師所指的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和看法(師曰:積非成是),如果沒有人幫我們破解,對修行就是一個障礙。
聽衆:「不思善,不思惡」,這是六祖的開示,我們的公民道德教育都是從「對」與「錯」的角度切入,比較不是從求真的角度來看的。王永慶談到企業經營,他所講的就是一件事情--「追根究底」(師曰:查「真相」。)平常我的習慣一定是誰「對」、誰「錯」,誰做了這件事情、說了這句話。現在我有不一樣的感受:當我看到一個現象,或有疑問時,我該先看,怎麼達到「真相」,而不是誰對、誰錯。
聽衆:我有兩個感想:第一個,老師剛剛提到企業,我想就個人而言,想、說、做、成必須合在一起,譬如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目標,對自己人生有想要追求的理想,也會跟人說。但如果以爲我已經想了、也講了,我的人生目標就達到了,這是有問題的。我沒有去實踐,沒有真正地付出,就認爲自己應該成功,沒有成功是懷才不遇,是沒有得到別人的賞識。真正做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弄錯了,需要調整。
第二個,是星期五發生的一個實際的小故事,最近從大陸進一些樣品來臺灣,我就交代公司的小姐要寫一個時程和工作分配表,例如在臺灣誰要做什麼事?幾月幾日在大陸誰要做什麼事?她就說:「老板,要這麼麻煩嗎?打個電話去不就好了嘛!」我說:「你要寫好,然後傳真給對方,這樣大家比較清楚。」等她寫好傳真給對方之後,我又說:「你有沒有跟大陸方面打個電話,確定對方有沒有收到這個傳真。」她說:「要這麼麻煩!」好,她打了電話,對方也收到了,沒問題了,很好,于是雙方就開始做了。
上面已經寫得很清楚了:臺灣幾月幾號做什麼事情,大陸幾月幾號做什麼事情。結果到了星期五,大陸該做的事情沒做。大陸的承辦人員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喔!我以爲你給我的時程表,是你們臺灣要做的時程表,跟我沒有關系。」那時本來我心裏想他是在推卸責任,今天經過老師這麼一講,喔!原來他所認爲的「真相」跟我所認爲的「真相」完全不一樣。我認爲的「真相」是有一個明確的工作分配表給大陸的員工,他們應該就會做;而大陸的員工則認爲是:喔!臺灣已經有一個明確的工作分配表,知道要做什麼了。你們臺灣通知我們你們要做什麼了。
兩邊的「真相」不一樣,這就衍生一個問題,因爲我們活在這個中國人的世界裏面,也許我們會比較努力去追求那個「真相」;但我們周遭的人並沒有。你天天面對一群沒有追求「真相」的人,你要怎麼辦?你要不就氣死,要不就天天罵人。但是聽了老師這些話之後,知道了一件事:你必須引導別人來配合你所認知的「真相」,活在中國社會比較麻煩一點,也許你的「真相」比較深一點點,那你還需要協助對方,跟你的「真相」逼近些。
如果你要跟他合作的話。(師曰:怎麼逼近?)師父剛講完的時候,我就想到:喔!公司還少做了一件事,當傳真給大陸的時候,公司的員工還要跟大陸的員工核對,問對方:你清楚了哪些事情?這些話要講,而不是光收到了傳真就好了。當對方收到了傳真,卻不清楚原來有指派工作給他,還要跟對方確認,讓他親口講出來,讓他確實知道要做什麼。(師曰:我想還不夠,要他再寫下大陸要做的工作,然後傳真過來。)
另外,有一個最近讀到的小故事,跟師父剛剛講到汐止淹水的事情相關。故事大概是這樣子:有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一次遇到非常大的洪水,當水淹到他家的一樓時,有船經過,他卻不上船,而上二樓去了,人家跟他說:「你趕快上船啊!」他回答:「不,主會來救我。」到了二樓,水又淹上來了,剛好一艘船經過,人家要他趕快上來,他說:「不,主會來幫助我。」這時,他又上叁樓,水又淹到叁樓來了,他依然相信:「主會來救我。」最後,就淹死了。淹死之後,就到天堂去了,他就跟主抱怨說:「爲什麼我這樣求你,你都沒有來救我。」那時主就打他一巴掌說:「你以爲那兩艘船是誰派去的?」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笑。(師曰:我也聽你講過,配合今天所講的,真好!)
第叁點,剛剛老師有提到「菩薩道」,「菩薩道」就我以前的觀察或想法,那是個想象的世界。什麼叫「菩薩道」?實在是非常抽象,我常常會想象說,隔壁有個大菩薩,他現在的這個社會是跟我的一樣喔!那他現在會在做什麼?他不是在天上看,他就在我們這個地方看,剩下的就讓大家自己體會吧!
聽衆:我有一個疑問:我們「出世」求真,對「入世」求真有什麼幫助,或有什麼關系,如果這樣切開的話,(師曰:這個中間有關系的。)這兩個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
老師:完全不一樣,但是有關系的。出世這個地方,「求真」做得愈好,入世時的「求真」功力愈大。兩種方法不同,但是相關的。因爲出世這個部份,就是要破「無明」,對不對?你能夠破「無明」,就是將一層一層的假設都破開,破開比較深的假設,入世的深度就會變深。例如你看事情,站在臺灣的立場來看,和站在世界的立場來看是不一樣的。你能夠看到事情的「真相」是不一樣的。因爲所有的想法、理論都有它的立場;我們在出世這個地方做得比較好的時候,立場會更深、更廣。這時你看到的「真相」也會改變,這是相關的。它們方法不同,但是相關的,如用錯對象就會混亂。
聽衆:我聽梁先生今天所講的追求真相,不管是「出世」或「入世」,我更清楚要把握的方向。我想到上次您講的「人沒有智慧是相當悲哀的」。剛才講到大水的故事、還有汐止淹水那件事,我就想到一個故事:孔子有個弟子名叫「微生高」(或稱尾生高),他跟女朋友約定某天在某一座橋下見面,不見不散。結果當天微生高赴約去了,那天正好下著大雨,風很大可比象神臺風,橋下的水漲得很高,就快淹到他的腰部上來了。但他一直信守諾言──不見不散,死死地抱著橋柱,可是他的女朋友始終未到,微生高就在那裏癡癡地等,最後就被大水淹死了。人生在這個世間,沒有看清真相、缺乏判斷的能力,隨時都有滅頂的可能。其實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懂得變通,因爲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我們不能夠墨守在一個點上,否則會卡死在一個點上。所以清楚真相就是一片無礙,來去自如。
聽衆:我想她講的是個人不追求真相的結果。我舉曆史上兩件事情,來說明集體不追求真相的結果。第一個,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那是他們認爲的「真相」──猶太人是要滅絕的。這是德國人所認爲的真相,那一群人的認爲會導致另一群人的滅絕。第二個,是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造反分兩派,兩派的口號都是「誓死保衛毛主席」,各有各的「真相」。有一個數字統計,文革時候,大陸死了六千萬人。這個也都是在追求「真相」;所以整個世界的每個人對「真相」沒有很認真、很嚴謹去逼近的話,凝聚起來是個非常可怕的災難。(師曰:這兩個災難是很可怕的。德國人好像是很會追求真相的民族,怎麼産生的問題也滿大的!中國的問題還不覺得奇怪,也許我們對中國比較了解。)
聽衆:拿我的經驗來說:修行由內而外,跟外面沒有關系,還是可以體悟的。之後在明白的事情上,不是全面的突破,想在生活裏弄清楚明白,去觀照,跟自己的攝心有關。
老師:講到這裏,我還有一點補充:我們做實驗來檢驗自己的想法,不要單方面只認定自己想法就是真實的,而是對你的想法要用「實驗」來檢查;用「實驗」來檢查自己的想法代表什麼意思?代表用客觀的被知的現象來檢查你的想象、思想、理論。這個其實是在承認一件事,就是被知的現象比我們的思想還要更真實。這好像跟佛教認爲「心」才是真的主體,而被知的現象是我們的思維想象的反應而已,正好反過來。就出世而言,是以能知的本心爲真實,本心超越思維想象。思維想象還要動,本心都不動就呈現出來了。佛法要講的心是「本心」、「菩提心」,而不是思維想象這種「識心」,所以用被知的現象來檢查思想,只是檢查「識心」,不是檢查「本心」,「本心」是不可能被檢查的。
老師:入世和出世的真實定義是不同的。從十二因緣來看,入世的真實在「有」這個層次。
聽衆:「有」的世界是衆生共念所造的世界?
老師:你的問題是先接受共念所造的理論,是不是這樣子?那麼就需要去檢驗,如果沒有檢驗,這個只是想法或理論,不是真實。「無明」是靠生、老、病、死襯托出來的,十二因緣也是個理論。這個理論在沒有檢驗之前,還算不上是真實。
聽衆:對《華嚴經》而言,難道也是這樣子嗎?
老師:《華嚴經》沒有辦法驗證,所以《華嚴經》不是世間的真實事實,我們只能體會祂要表達的意境而已。體會那個意境對我們心量的開擴很有幫助,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一樣,故事情節不是真的,但是真有這部影片,在世間所指的「真實」有不同的面向,不是一個定法。
資料記錄-張春美
資料整理-呂秀玉
《如何判斷真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