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二)

  

《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二)

  

梁乃崇教授

  

今天我想把最近對《金剛經》中「四相」的一些感想和心得說明一下。

  

我現在對大乘和小乘的了解,與以前的想法稍有不同。

  

小乘,依我現在的看法,它主要的修持範圍就放在「我相」和「我執」上。那麼什麼是「我」的範圍呢?大家最容易接受的定義就是自己的「身」與「心」,也就是在「我」這個範圍裏面;不只是「我相」,還包含了所謂的色、受、想、行、識,以及自性。

  

當一個人修行成道,在他的曆程裏面,就會有很多很多境界和感受出來。我們從佛經可以讀到和了解這些過程,譬如說《楞嚴經》裏面講的「五蘊魔境」,就是把五蘊一個一個去除——色蘊盡、受蘊盡、想蘊盡、行蘊盡,然後識蘊盡——這五蘊就出了好多狀況。這些狀況全都是小乘的內容,小乘修行的過程都會遇到這些情形。

  

當一個人一修到自性,也就是他的阿賴耶識清淨了,就修成了。而在色蘊和受蘊漸漸盡的時候,一般所謂的氣功、超能力就會出來;想蘊也還有一部份;到了行蘊就沒有什麼超能力與氣功,就不是這回事了。而是什麼呢?是屬于外道的境界,像哲學家、科學家都在這個層次,有些宗教也在這個程度。

  

當然,以《楞嚴經》來講,「五蘊魔境」最後兩個已不是魔境,也不是外道,但還是不成道。是哪兩個境界呢?就是「羅漢」和「辟支佛」,也就是小乘和中乘(「辟支佛」應該算中乘)。要超越了小乘和中乘,才是所謂的「菩薩大乘」。

  

菩薩大乘做的又是什麼事情?菩薩大乘做的已不在「我」這個範圍了,他已超越了「我相」,所以修的不是「我相」,他的功夫是下在「衆生相」這個範圍。「衆生相」這個範圍裏面,照樣還是有色、受、想、行、識,但是範圍不同了,層次不一樣。

  

「衆生相」是什麼?它的範圍指的是什麼?我們說菩薩都要度衆生,而且是要度衆生心、度衆生心相,無論如何,反正他要度衆生就是了。那是什麼衆生呢?一個國家就是衆生,一個政府也是衆生,一個企業、一個公司、一個財團、甚至一個民族都是衆生,他是在度這些相。

  

所以「衆生相」是什麼?「衆生相」就是國家、民族、社會、政府、某某公司或者某某團體,這些就是「衆生相」。我們想要度「衆生相」,必須具備一個先決條件:「我相」先要超越,先要把它度好,才能進一步到解「衆生相」;「我相」都還沒解,想要解「衆生相」是解不成的。

  

最近我觀察自己心靈的過程,前幾年我關心了工商文化,後來又關心教育,最近又關心全民健保的問題,將來可能又要關心政治等等。這些是在做什麼?自我檢討的結果,發現這些東西都是「衆生相」,我是在關心這些「衆生相」,想要解這些「衆生相」。但要能解這些「衆生相」,一定要有解「我相」的基礎。「我相」去除了,超越了,才有能力進到「人相」、「衆生相」這個層次。

  

政治人物去搞政治,就是在「衆生相」裏面做事,他工作的重點面對的是「衆生相」。可是現在很多政治人物連「我相」都沒有去掉,那麼去處理「衆生相」,就會把「衆生相」處理成是「我相」,所以政治就搞不好,會弄得烏七八糟。

  

也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把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命,把握不住;他們的眼光和習性還停留在「我相」,是從「我相」的立場來看事情,所以看不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生命的演變——它生命的特質是什麼,會如何演變,根本就把握不住。如果能夠把握「衆生相」,就相當于《第五項修練》裏面講的「系統思考」,也就是「整體觀」。

  

其實「整體觀」是什麼?就是「衆生相」而已。像「人類」也是一個「衆生相」,它是整體人類的事情。所以當中的某一個人沒辦法代表人類;他是人類的一部份,但他不是人類——這和所謂「白馬非馬」的道理是相通的。

  

大乘菩薩度衆生,就是度這個「衆生相」,就是在「衆生相」上面能夠解脫。我做這些事情其實也沒有什麼目的,只是順著心性上的趨勢,自動走到這裏。我回頭再看自己一路走來的狀況,才明白:原來是走在菩薩大乘度衆生的路子。

  

以前我對「衆生」兩個字,並不是把握得很清楚,認爲豬啦,狗啦,貓啦,或者人,就是所謂「衆生」。大家是不是也這樣想?因爲「衆」字就是「很多」的意思——但這個了解是從「我相」的角度來看的;若要把握其真谛,就得從衆生整體合成的立場去看、去感受、去了解,那才是真的「衆生相」,而它確實是存在的,是不是?

  

很多人可以爲了國家、爲了民族,抛頭顱,灑熱血,他們在幹什麼?發瘋了嗎?不是啊!因爲他的生命已經和「衆生相」結合在一起了,他個人的「我相」已經不重要了。

  

做爲一個政治人物,一定要確實把握整體「衆生相」的生命和它的特性,才能夠做一個好的政治領袖;或是做一個好的老板、做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也要如此,否則「衆生相」這個層次的東西根本就看不見。在這個「衆生相」的層面有很多內涵的,想解這些問題,就要能夠把握其中的特性。

  

所以修行是有階段性的。這些階段,我現在覺得是必須的,是要一步一步來的。因爲「我相」這個部份都沒解掉,就想要做菩薩大乘,實在不切實際。

  

一般人都把大乘解成「自度度他」,不但度自己,也去度別人——但是那個「別人」還是一個一個的「我相」哦!說到「自覺覺他」,這個「他」都是「我」,都是一個一個的不同的「我相」。如果這樣就叫大乘,我覺得是不夠的。因爲這只是做到什麼呢?——度「人相」;「我相」做完了,做到度「人相」而已。「人相」是什麼呢?「人相」就是一個一個其他的「我」,而每一個「他」的立場還是以他的那個「我相」做爲立場的。

  

我剛才講的「衆生相」就不同了,那是另外一個層次,是整個國家、民族或人類社會。當然它還是由這些很多個別的「我」所組成的,可是它另外有一些內容不屬于這些個別的「我」,它多出了另外一些內涵,例如中華民族,它是一個民族,而不只是一個個單獨的「我」的集合,那也就是「白馬非馬」。

  

它是由個別的人組成的沒錯,但是它有別的新內涵産生。所以度衆生,是要度到這個層次,才叫度「衆生相」。否則如果只講「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那只是度「人相」,只達到度「人相」。

  

依我的觀察,我發現我們佛教的修行裏面,只聽到有度「人相」的,還沒有看到、聽到有做度「衆生相」的。他能夠做到度「人相」,好像已經是很大的菩薩大乘了,我覺得這仍是不夠的,要再進一層到度「衆生相」。即使把這些「衆生相」都度完了,還要度「壽者相」。

  

所謂「壽者相」是什麼相呢?「壽者相」就是「壽命相」,也就是「時間相」,或是「永恒相」、「長生不老相」,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的「生命相」,連這個相都要度掉。而要度到這個層次,就更難了。

  

目前我們人類的活動裏面,有哪些活動與度「壽者相」有關?就是「生態保育」和「環保運動」。此外,現代企業或是國家都有一個觀念,要「永續經營」——這個「永續」就是「壽者相」,所以還要度到這個層次。「永續經營」這樣一個想法,還有讓地球整個生態都能夠保留給子子孫孫生存、使用這樣一個維護的條件,其心裏面考慮的事情就屬于「壽者相」。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裏面還是有這些內涵、這些結構的。假如這些問題都解除了,也就是我、人、衆生、壽者這四個相都度完了,那麼就到「無相」的層次,那才是佛的境界!

  

像「環保」的想法,世上還只有少數的人有,大部份的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的眼光都很短淺,只想到現在他這一生能夠賺到錢,能夠事業有成,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對于層次已經提升到「壽者相」的人而言,就會覺得:這怎麼行呢!你這一生是賺到了,但是子子孫孫卻都完蛋了,而這個地球很多其他的生命也都要滅絕了,這太可怕了!他們爲什麼會覺得可怕?因爲這個「壽者相」要毀了,也就是他的著重點已經放在整個宇宙的生命了,所以看法、想法都和一般人不一樣。

  

我把事情這樣子考量,把《金剛經》的四相做這樣子的诠釋以後,我們的修行就和世間的生活完全結合了;而不會像我原先對佛法的了解,或者是佛法給一般人的印象:你們好像只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嘛!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像我母親,在十幾年前她還沒有接受佛法的時候,她都會從天主教做慈善事業做得很積極這樣的角度來看我講的佛法,她曾說:「唉,你們都是在修自己嘛!」當時我還沒體會到剛才講的那些內涵,所以一旦她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就說:「是啊!你也修,他也修,每一個人都修好了,不是就好了嗎?」

  <…

《《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願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