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金融風暴談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上)
梁乃崇教授
很早以來,我常思考經濟問題,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經濟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思考它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亞洲金融風暴使我更深入去思考這個對人類生活影響重大的經濟問題。
經曆了全世界經濟的繁榮,臺灣經濟奇迹和世界是同步的。這個繁榮的曆程前後差不多五十年,是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算起。大家回想一下,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我們的生活改變了多少?——改變真是太大了!這麼劇烈的繁榮變化,在短短的五十年間,我們都經曆了!
以我的生活爲例:吃的方面,記得小時候,大概最多兩、叁天吃到一次肉、蛋或魚,其他時間主要吃素,像蔬菜、豆腐之類。更早期的人,大概初一、十五才有葷的可吃。但是現在大家都富裕了,每一餐都有肉吃,而且葷多素少。
這次到美國,有一天,有人請我到義大利餐館用餐。餐館裏人很多,還要拿牌子排隊等待;等到位子以後,請客的主人就點菜,他點什麼,我不知道。開始上菜後,這些菜量正好讓我吃飽;那知道吃完後竟然又來了一盆面,像小洗臉盆那麼大!原來剛才吃的是飯前開胃菜,現在這道才是主菜!
可是開胃菜我就吃飽了,這道主菜怎麼吃啊?後面還有甜點哩!看看旁桌洋人,個個吃得不亦樂乎,整盆都掃得精光,後面還可以再吃甜點。我已經覺得自己吃得太多了,可是美國人吃得更多,怪不得大胖子處處可見!
再來看穿的方面,以前一個人能有叁、四套衣服就很多了,經常是哥哥穿不下了,再給弟弟穿;破了就補,縫縫補補地穿上十幾二十年。現在大家的衣服幾乎都是新的,有些人甚至是一天到晚都在買新衣,以致哪個人沒有十套衣服以上(聽衆:五十套),噢!大概有五十套,真是太多了!至于鞋子,以前有一雙就不錯了,平常還是打赤腳;現在每個人至少都有七、八雙之多。
說到腳踏車,我以前那輛車騎了二十多年,後來因爲有一天騎在路上,一個人見了就大叫:「啊!古董啊!古董!」給他這麼一叫以後,從此我就不好意思再騎了。現在,像我的孩子,一臺腳踏車騎上四、五年就算久了,車子壞了就丟;而我是壞了就修,修好再繼續用。
此外,像水龍頭壞了,請人來修,工人會把整個換新,其實只需要換裏面的橡皮圈就可以再用。對講機也是壞了就被換成全新的,換下來的就丟掉,成了垃圾。像玩具,我們小時候哪有什麼玩具?要玩具,都是自己做一點小東西玩玩而已;現在的孩子,玩具堆得像山一樣。
尤其是電腦,汰換得極快,最早出來的是Apple,接著是286、386、486、Pentium,現在則是PentiumⅡ,速度快得舊電腦來不及丟;軟體也是,作業系統從DOS到Win3.0、Win3.1,到Win95,現在又是Win98,學都來不及學,用也來不及用,功能多到用不了!
此外,媒體到處充斥,電視頻道以前只有叁臺;現在有線電視頻道幾十個,看到後來近視眼越來越多。報紙也是,以前只有叁張,每天翻看一下,很快就解決了;現在厚厚一大疊,每天都得花相當長的時間看報,所以最近我幹脆不看了。
工廠做的産品也是一樣,顧客當然希望又好又耐用,所以至少要求保證一年;做得好的,則要求保證叁年。但是如果有産品保證十年不壞,反而沒人要。不是消費者不要,而是銷售商不要!因爲他們認爲産品那麼耐用,消費者就不會買新的,他們也就沒生意可做了——以上是回顧這五十年經濟繁榮的親身體驗,原來經濟繁榮只不過就是消費大增而已!
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時候,都是用一個方式來計算經濟的成長率。怎麼算呢?我猜想是計算每年生産的産品價值總共有多少,如果這個價值每年都在增加,就表示經濟在成長。假定貨幣是穩定的,那麼計算出來的值,就是這個國家實質的産能。
臺灣以前每年經濟成長率大約是百分之十左右;累積了二十年,大約成長了百分之四百。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要多用掉叁倍的東西,因此就必須努力消費。如果産品賣不掉,沒有人用,那麼經濟成長率就會降下來。
剛開始,因爲物資不充裕,所以生産可以滿足大家的需要;但到後來,大量生産的結果,各類産品充斥,遠遠超過生活所需。這種情況要怎麼解決呢?爲了維持經濟持續地成長,只有鼓勵大家多消費一途。因此美國那個社會一直在鼓勵消費,大家也拼命消費。因爲多消費,經濟才能成長、繁榮;大家都不消費,經濟馬上衰退。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過度消費了!
事實上,世界人口總數就只這麼多,在生産技術不斷提升及生産力拼命擴充之下,産量就越來越大,新發明創造的産品也越來越多。但是需要量的增加卻遠跟不上生産的速度,于是問題就來了。一再鼓勵消費的結果是産品一用即丟,然後再買新的。企業也一直變更産品的款式,以創造流行,好讓東西不必用到壞,就有理由換新。
可是花了那麼多人的心血所製造的産品一丟棄,就成了什麼——成了沒有價值的垃圾!原來消費的結果,最後只是在製造垃圾!這樣的消費有沒有意義?人類生活的目的難道只是爲了替企業消費産品,然後做個有效率的垃圾製造者嗎?那麼人生所爲何來?這樣的經濟繁榮究竟有什麼意義?
當前世界經濟除了過度消費之外,還有另一個問題是:過度投資,産能過剩。
許多産業都投資過度,譬如半導體業,臺灣的市場就只那麼大,可是新的投資者不斷加入,原有的投資者也不斷擴充,産能早就過剩,然而還是有人要繼續投資進來,就形成了資源的浪費!
因此,亞洲金融風暴之所以發生,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企業拼命擴充,以致産能過剩。其中産能擴充最多的是韓國,這回韓國經濟受到這麼大的災難,出乎世人意料之外,就是導因于此。他們是借外債來發展大型企業,擴充産能,其實大型企業並不賺錢。據報導,他們的外債超過兩千億美金,到底是多少?連金大中都不敢講。
就算兩千億好了,兩千億的外債要付多少利息?以百分之五來算,一年要一百億。他們這個國家,有辦法一年賺一百億美金嗎?賺不到。韓國努力發展經濟的結果是什麼?是使整個南韓人民變成外債的奴隸!尤其現在經濟衰退下來,他們的産品更賣不掉,更沒有利潤,債務更還不完。雖然賺不到錢,可是利息還是得付——韓國這樣發展經濟正確嗎?還好臺灣沒有借太多外債,這個問題就小多了。
我們再回來檢討自己。就日常生活所需而言,我吃了很多不需要吃的食物,衣服也太多。我是很節儉的人,都已經太多了,更何況其他不節儉的人!我們的眼睛、頭腦都已過度使用。人變成爲消費而活!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只是在不斷製造垃圾而已!
不只我這樣檢討,很多人已開始反省這個問題了。譬如說,日本有清貧經濟思想,清貧生活是他們的理想;今年美國耶誕節消費下降許多,大家不太肯去買東西。這個趨勢已經有了,是很自然産生的,因爲許多人被過度消費弄煩了。
像有些人就覺得目前電腦的功能已經夠用了,無論版本再如何更新、增加什麼功能,也不予理會,因爲那些新增的功能對他不會有什麼影響;即便有影響,也相當微小。而且更新後,還得再花精神去學那套用法,實在很累!
前兩天兒子送我一個大哥大,功能多到看不懂,要學會還得花不少精神。我現在只會用那些最基本、最簡單的功能;不願爲了一點點方便,花那麼多精神。像美國微軟(Microsoft)公司不斷更新版本的作法,搞得全世界都受不了。以後不管它再怎麼進步,很多人都不會理睬,除非它更便宜。
企業不斷更新産品,製造流行,來引誘人。消費者看到所謂尖端的、新潮的、流行的産品,深怕自己落伍了,立刻就買了;但這樣做多了,大家也疲了。在消費者疲厭的心態下,世界經濟的成長會發生變化。企業如果不警覺,還拼命擴充,拼命推出尖端的新産品,必會走上失敗之路。原本這樣做會發財,但是現在趨勢改變了,這樣做就會失敗。有幾個企業失敗以後,大家才會看到問題。
事實上,不得不改變,因爲地球的資源已經被過度使用;河川、海洋、土地,被工業過度汙染;垃圾的産量過大,地球已經快沒有地方放那麼多垃圾了!這使得地球産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
這些都在告訴人們:地球已經承受不了了!像今年的天氣,大家都覺得不冷。美國也不冷,該下雪的地方沒下,地球真的變暖了。這一變暖,問題就嚴重了,全球的氣候都會改變。人類已經破壞了周遭的環境,弄得自己無法生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製是勢在必行!如果不限製,人類的生命會受到威脅。環境一旦被破壞以後,人類是無法生存的!
《從亞洲金融風暴談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