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育的問題

  

教育的問題

  

梁乃崇教授

  

當前國內乃至全人類教育的問題在哪裏?

  

梁教授爲之把脈,慧眼獨具,潺潺的智慧活泉,洋溢在字裏行間,待你細細品嘗

  

知識不等于智慧

  

我們做很多事情,常常會忘掉它的基礎。譬如我們談到教育問題時,總是會將它給片段化。如果把教育的基礎切開不談,會使得教育問題片段到什麼程度呢?它使人只會去想:「我這回考試會不會及格?分數拿多少?」,就變成這樣零碎的片段。而再大一點的片段,也不過是想:「我能不能考取某某學校?我能不能上大學?讀到一個好的科系?」而那些教育家呢?他們所思考的也是片段化成:「我們是不是能夠辦一所國際一流的大學,好讓世界看重我們?」這樣子的考慮範圍都很狹小。

  

片段的思考無法解決教育的問題

  

如果你考慮問題采取片段化的方式,是解決不了教育整體問題的。我們可以說,現在的學生、家長、教師、負責教育的官員學者、還有教育政策的擬定者,考慮事情的時候,其實都是很片段化的。像這樣子片段的思考方式,才智就會被限製在切下來的片段裏面,凡是跟這片段有關聯的其他部份,也被切掉了。而我們的問題,經常是由于其他有關聯的部分,沒有銜接上而産生的。

  

教育的首要基礎:明白人生的目的

  

譬如講到教育問題,我第一個要問的不是教育問題,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爲什麼而活,你怎麼會知道要受什麼教育?這是教育的基礎問題,必須要先弄清楚,才有可能知道接下來的教育問題該怎麼辦。這個基礎問題,若是沒有考慮到的話,接下來的一切等于是空談。不過對于很多人來講,要考慮得這麼深還不習慣,但至少可以問兩個問題。第一要問:「爲什麼要接受教育?」,再來要接著問:「爲什麼要做人?」。

  

如果你沒有找到一個明白的答案,就沒有辦法知道爲什麼要受教育!但是據我所知,幾乎沒有什麼人考慮到這兩個問題。那些已經在接受教育,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都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對我而言,沒有考慮到這兩個問題,就等于跟教育的基礎斷了根。在這種情形之下,所做的教育工作,和所接受的教育,根本就是糊裏糊塗的去做和接受的,像這樣的教育必然問題百出。

  

各位家中如果有小孩讀國中的,有時孩子可能會拿出一些學校的習題,或是考卷裏面的題目,提出疑點問你,這時你會發現考卷裏那些假設性的問題,盡是一些這個世界上,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孩子們現在所做的考題和習題。也許大家早已司空見慣,所以在看到習題時,也不覺得奇怪。我們的孩子們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被訓練專門去應答這種假設性、不切實際的問題,像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們受到什麼教育呢?

  

爲什麼我們的教育會變成這樣?因爲我們根本沒有認真的去思考:「人爲什麼要接受教育?」這個問題,更沒有仔細的問問自己:「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沒有問清楚,就會不自覺的做出一些莫名奇妙的教育來。

  

接受教育的小孩子,他們是無辜的啊!執行教育的老師們呢?他們也是無辜的!而決定要這樣子做的那些人呢?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是因爲前人告訴他們要這樣做,他們才這樣做的。其實大家都是無辜的,也可以說大家都是糊塗的會來得更貼切一些。爲什麼呢?因爲大家都只采取片段做思考,沒有做到整體全盤的考量,才會看不出來這裏面已經産生了大問題,就這樣子走到一個死胡同裏面了,還搞不清楚狀況。

  

像這樣子的情形要怎麼解救呢?解救的辦法沒有別的,就是要去問:「我們活著是爲什麼?爲什麼要去接受教育?爲什麼要接受這種教育?」你一定要把第一個問題:「人爲什麼活著?」問清楚了,才有辦法問第二個問題;這麼一連貫都問清楚了,教育才算真正的完整,也才有辦法産生一個真正好且適當的教育。如果你一開頭就糊裏糊塗,怎麼會産生好的教育呢?

  

「我們爲什麼而活

  」這樣一問,就是宗教要解答的問題了。很多人會想:「這是宗教問題,與教育無關,不用去想。」若是抱持這樣的心態,教育問題就會毛病百出,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回避的,我們必須把它弄清楚才可以。當我們把這個問題問得夠深的時候,就會突顯出,人活著是爲了「恢複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使得大家修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候再來看我們的教育問題,你就會看出不同的觀點來了。

  

我們要學的是智慧不是知識

  

我們從新的觀點看下去,很容易想到接受教育是爲了幫助大家恢複本來面目,那教育的目的也就清楚了。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克服這些生存上的困難和挑戰,本身就是修行的鍛煉。需要把前人解決這些困難的經驗留給後人,我們學得他們的經驗,就更有辦法解決困難。學習知識的時候,要記得我們要學的是智慧,不是知識。

  

從本性的角度來看,知識只是前人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解決方案,是智慧創造出來的結果,所以知識不是智慧。只把知識學過來,並沒有學到前人的智慧,因此你只有知識,但是沒有智慧。

  

智慧是什麼呢?智慧就是能夠創造知識的能力,這才是智慧;你能夠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這才是智慧,知識是被智慧創造出來的産品,它並不是智慧。你可以發現大家都錯把知識當做智慧。知識不是智慧,知識如果是智慧,那麼能夠把知識資料貯存起來的電腦,比人強得多了!沒有厘清這件事情,你去接受教育,就會接受一大堆的知識,枉費一生的時間。

  

智慧是創造新知識的能力

  

嚴格的講,知識是智慧的屍體,把屍體當成智慧,怎麼會有智慧呢?當然是一堆屍體嘛!這個要點是要經過「我們人爲什麼而活著?」這個問題一直問下去,直問到了本來面目,才能夠看得出來,不然是看不見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夠徹底、夠深,才能夠把教育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檢討得夠深;問得不夠深,就檢討得不夠深。

  

當我們知道原來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創造新知識的能力,這時候教育自然會變成培養創造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記憶那些知識。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要學得創造出知識的智慧。

  

就像研究古生物的考古學家,他們把幾千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發掘出來,這些化石並沒有什麼驚奇之處,精彩的部分在于有能力從那些化石,推想出幾千萬年前,恐龍在地球上生活的情境,編出恐龍的故事。精彩的部份在這裏,並不是那些化石。人類考古學家難道只是收集死人的骨骸嗎?不是嘛!那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把原始的生活情境又恢複出來了,這是一種創造,告訴我們原始人類的生活故事,這個才是智慧。

  

我們應從知識恢複創造他們的智慧,把智慧恢複起來,是我們學習的目的,這樣我們的智慧才能夠培養出來,我們的教育才會成功。不然,你只是把死人的骨頭和破碎的陶器收藏起來,那你是什麼?重建墳場、垃圾場罷了!哪有智慧?所以你教育的方向就會完全弄錯了,變成填裝垃圾了,根本沒有智慧,不算是教育。

  

做中學才能培養智慧

  

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畢業一共要十六年,我們要裝十六年的知識,裝那麼長做什麼!裝知識不需要那麼久,人生也不過七十幾歲,要花十六年去裝知識太長了。我認爲現在教育的方向走錯了,是因爲沒弄清楚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教育就是要在生活當中實際去做。譬如煮飯,先讓孩子知道原始人是如何鑽木取火,現代人如何使用火柴、打火機和電鍋等等。然後再安排一個環境,沒有電、沒有打火機、沒有火柴,你要自己想辦法鑽木取火。鑽木取火的故事先讓你知道了,但是你要實際去操作。當肚子餓得一塌糊塗,沒有東西吃的時侯,只要有一個小孩,或一組小孩鑽木取火成功了,嘩!那種歡喜,會傳遍周遭的小朋友,很快地,他們也學會了鑽木取火,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創造出他們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教育,不需要十六年這麼長。

  

現在的小孩以爲吃的東西,只要在一個箱子外面投幾個硬幣,按一下鈕,就會掉出吃的東西,他不知道東西是怎麼來的,跟這環境之間有什麼關系?他什麼都不知道。講一個好笑的例子:新加坡的小孩以爲雞都是沒毛的,他們只曉得肯德基那個雞的樣子;還有新加坡曾派兵來臺灣受訓,某營區附近有個農村養豬,豬舍沒有柵欄。一天晚上,他們看到有個東西在那邊動,搞不清那是什麼,嚇得不得了!後來,才曉得原來是一條豬。你的小孩知道公雞早上會叫嗎?現在的小孩對雞的了解是很淺的,已經和真實世界隔離了。以前孔老夫子笑讀書人五谷不分,現在我們哪曉得什麼是五谷?什麼都不分了,只曉得面包和米…

《教育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