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飯而已,愈來愈脫離了真實的世界,只活在一個自己造出來的籠子裏面,整個宇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已經不知道,都斷了訊息。
※培養智慧不需花費長久的時間
大家可能會問:「我們人類的文化知識發展了幾千年,才有現在的成果,教育若是依生活進行的話,不是也要受幾千年嗎?」我認爲其實很短的時間就可以了。舉一個例子,生物的進化,從單細胞進化成人,少說也有幾億年,這樣長的演化過程,我們用十個月的時間就經過了。因爲大家在母親的子宮裏面,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卵細胞,從一個卵細胞發展成一個嬰兒,用的時間就是十個月。在十個月裏,就讓你實實在在的經曆過那幾億年的演化。幾億年的事情,可以用十個月經曆過,幾千年的文化演化,用幾年經曆就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十年以上。
如果教育是把前人的知識全部學會,那麼就要花個幾千年了。但是我們學的不是知識啊!我們是要透過知識,學到知識之外的智慧啊!學得智慧不需要那麼久的,讓你親身的去經曆一下就可以了。
譬如先前講的,讓孩子親身體驗如何鑽木取火,靠自己的能力,想辦法把火弄出來。憑著你的智慧把火鑽出來了,就獲得了人類發明火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以後,發明其他東西用的智慧都是類似的。所以你有了智慧,就可以解決人生中所有新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面對的問題都是新的,但是我們人很不想用智慧,只想拿人家的知識來套用,一味的依樣畫葫蘆(copy),沒有創造知識的能力,就是笨!因爲智慧能夠創造知識,能夠創造知識的就是智慧,我們的智育,要學的就是這個智慧──這個創造知識的能力。
※有了智慧,人人都可以成爲天才
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可以說我們目前十六年的教育,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在智育上面,而智育都是在「填裝知識」。今天大家如果了解教育是用來培養智慧的,而智慧是創造知識的能力,這樣每一個人都會變成天才。一般人所謂天才,其實只不過是能創造出知識來而已,這是人的本能。然而我們沒有善用這個本能,卻反其道而行,方向完全弄錯了。
聽衆:如剛剛老師講的鑽木取火的例子,教育恐怕一天或短短幾個小時,就把創造智慧的能力給激發出來了。
梁教授:我小的時候讀過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那個時候只是讀這個記載,也沒看人實際做過,只是在書本上看過,但實際上怎麼鑽,怎麼弄出火來,不曉得。有一次到九族文化村玩,那裏請了大溪地來的表演團體,他們那時拿出了椰杆,還有木鑽和木板,然後用手不停搓轉木鑽,鑽到後來木板就燒出了一點點火星,再一吹,整個椰杆就燃燒起來了,我當時看了好歡喜啊!原來就是這樣子的啊!可是你曉得嗎?那時候我都已經四十幾歲了,在做物理的研究,用電、雷射之類的工具,看到鑽木取火,還是歡喜得不得了。不只是我,一起圍觀的人們都歡喜得不得了。我那個時候就想,教育應該是這個樣子,像是生活中的遊戲一樣。
聽衆:老師講的我覺得心有戚戚焉。我以前讀過一本書,書上說修行是無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這個地方。雖然今天的題目在講教育,事實上修行路也是一樣,不是copy別人的東西;書在講智慧和知識,就像老師所講的,知識是屍體、是化石。舉實例來說,就像我們去爬山一樣,有時裝備很多,但真正在攻頂的時候,裝備愈輕愈好,才能夠比較輕松的往上走。相對的來講,爬山的過程也是一樣。每條路每個人有不同的走法,像我常去爬十八尖山,看到有些人是繞著路上去,有些人直走著上去,有些人開車上去,這些路都不一樣,但目標都是往上走,裝備愈少愈好。我對老師所說的感到心有戚戚焉。
梁教授:你講到這裏,我想到以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和一些同學去爬大屯山的經驗。在爬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沿著小路走沒有味道,沒有路的地方才有意思。跟著前人走過的路,不好玩,我們就脫離小路,後來迷路了,出不來了(衆笑),大家心想:糟糕!這該怎麼辦?討論之後,決定不要繞來繞去,就只認定一個方向硬走下去,後來從北投那裏出來,還是下山了,很好玩(衆笑)。我覺得很有意思。
如果走人家走過的路,一點都不好玩的。就是要走到不知道,走未知的領域,特別有意思,進入未知的世界去探索,那是精彩萬分的。我們的教育把我們框在一個已知的環境裏面,我們就像白老鼠一樣被控製著,那樣子展現不出生命力來的,當然也展現不出智慧。
聽衆:我們的教育體製和方式,如果能像老師講的,往啓發智慧的方向來進行,學生會非常快活喜悅!就像老師看到那些人鑽木取火的感覺和歡喜。老師剛剛也講到跟一些朋友去爬山然後迷路的故事,這讓我想到曾經也有過類似爬山迷路又找到出路的趣事。以前和一些同學或朋友去爬山,負責帶隊的人一旦宣告迷路時,這時非常好玩的事情就發生了!白天有陽光還好,到了晚上,什麼都看不見了,每個人都運用各自的智慧,這個時候整個人的智慧都生出來了,最後又找到了出路,那種欣喜我是可以體會的。
梁教授:我記得那天是早上去的,在走了一段路之後,還沒到中午,就把帶去的東西都吃掉了。後來迷路,沒有東西吃了,到我們找到出路從北投出來時,已經是萬家燈火。那時候山上沒有東西吃,怎麼辦呢
當時陽明山那一帶有橘子園,我們就自取橘子。那時有人反對說:「不行啊!要用買的。」可是在那裏沒有人怎麼買橘子?有人主張把錢挂在樹上,有人說如果掉了,也不會有人看到有錢掉在那裏,就算後來有人看到時,錢可能也爛掉了。所以弄到後來,我們還是決定自取了。這時候有人說:「不告而取是爲偷。」于是有人大聲喊:「我要拿橘子。」之後,大夥爲了要往哪邊走,起了爭執。有人說要往這邊走,另一個人又說要往那邊走,爭吵了一會說要分家,怎麼能分呢?分了更危險。後來大家就決定認定一個方向,不管那個方向對不對,反正一定會走出的。采取這個策略走下去,後來就走出來了。走出來時一看,原來是北投!已經是萬家燈火了,很好玩的。
在進入一個未知的狀態時,我們所做的那些反應,才能夠發揮真正的智慧。我們真正的潛力,才能夠顯露出來,才能夠學到東西。如果你在一個已知的環境裏面學,是學不到處理未知環境的能力的。這是一個非常清晰、極爲有趣的經曆。
(本篇爲梁教授于2000年3月5日,于新竹明星諾那精舍演講的記錄。由兵金蓉記錄,呂秀玉整理。)
《教育的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