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饭而已,愈来愈脱离了真实的世界,只活在一个自己造出来的笼子里面,整个宇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不知道,都断了讯息。
※培养智慧不需花费长久的时间
大家可能会问:「我们人类的文化知识发展了几千年,才有现在的成果,教育若是依生活进行的话,不是也要受几千年吗?」我认为其实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了。举一个例子,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进化成人,少说也有几亿年,这样长的演化过程,我们用十个月的时间就经过了。因为大家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卵细胞,从一个卵细胞发展成一个婴儿,用的时间就是十个月。在十个月里,就让你实实在在的经历过那几亿年的演化。几亿年的事情,可以用十个月经历过,几千年的文化演化,用几年经历就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十年以上。
如果教育是把前人的知识全部学会,那么就要花个几千年了。但是我们学的不是知识啊!我们是要透过知识,学到知识之外的智慧啊!学得智慧不需要那么久的,让你亲身的去经历一下就可以了。
譬如先前讲的,让孩子亲身体验如何钻木取火,靠自己的能力,想办法把火弄出来。凭着你的智慧把火钻出来了,就获得了人类发明火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以后,发明其他东西用的智慧都是类似的。所以你有了智慧,就可以解决人生中所有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新的,但是我们人很不想用智慧,只想拿人家的知识来套用,一味的依样画葫芦(copy),没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就是笨!因为智慧能够创造知识,能够创造知识的就是智慧,我们的智育,要学的就是这个智慧──这个创造知识的能力。
※有了智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我们目前十六年的教育,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在智育上面,而智育都是在「填装知识」。今天大家如果了解教育是用来培养智慧的,而智慧是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样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天才。一般人所谓天才,其实只不过是能创造出知识来而已,这是人的本能。然而我们没有善用这个本能,却反其道而行,方向完全弄错了。
听众:如刚刚老师讲的钻木取火的例子,教育恐怕一天或短短几个小时,就把创造智慧的能力给激发出来了。
梁教授:我小的时候读过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那个时候只是读这个记载,也没看人实际做过,只是在书本上看过,但实际上怎么钻,怎么弄出火来,不晓得。有一次到九族文化村玩,那里请了大溪地来的表演团体,他们那时拿出了椰杆,还有木钻和木板,然后用手不停搓转木钻,钻到后来木板就烧出了一点点火星,再一吹,整个椰杆就燃烧起来了,我当时看了好欢喜啊!原来就是这样子的啊!可是你晓得吗?那时候我都已经四十几岁了,在做物理的研究,用电、雷射之类的工具,看到钻木取火,还是欢喜得不得了。不只是我,一起围观的人们都欢喜得不得了。我那个时候就想,教育应该是这个样子,像是生活中的游戏一样。
听众:老师讲的我觉得心有戚戚焉。我以前读过一本书,书上说修行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这个地方。虽然今天的题目在讲教育,事实上修行路也是一样,不是copy别人的东西;书在讲智慧和知识,就像老师所讲的,知识是尸体、是化石。举实例来说,就像我们去爬山一样,有时装备很多,但真正在攻顶的时候,装备愈轻愈好,才能够比较轻松的往上走。相对的来讲,爬山的过程也是一样。每条路每个人有不同的走法,像我常去爬十八尖山,看到有些人是绕着路上去,有些人直走着上去,有些人开车上去,这些路都不一样,但目标都是往上走,装备愈少愈好。我对老师所说的感到心有戚戚焉。
梁教授:你讲到这里,我想到以前我在大学的时候,和一些同学去爬大屯山的经验。在爬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沿着小路走没有味道,没有路的地方才有意思。跟着前人走过的路,不好玩,我们就脱离小路,后来迷路了,出不来了(众笑),大家心想:糟糕!这该怎么办?讨论之后,决定不要绕来绕去,就只认定一个方向硬走下去,后来从北投那里出来,还是下山了,很好玩(众笑)。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走人家走过的路,一点都不好玩的。就是要走到不知道,走未知的领域,特别有意思,进入未知的世界去探索,那是精彩万分的。我们的教育把我们框在一个已知的环境里面,我们就像白老鼠一样被控制着,那样子展现不出生命力来的,当然也展现不出智慧。
听众: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如果能像老师讲的,往启发智慧的方向来进行,学生会非常快活喜悦!就像老师看到那些人钻木取火的感觉和欢喜。老师刚刚也讲到跟一些朋友去爬山然后迷路的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也有过类似爬山迷路又找到出路的趣事。以前和一些同学或朋友去爬山,负责带队的人一旦宣告迷路时,这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发生了!白天有阳光还好,到了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了,每个人都运用各自的智慧,这个时候整个人的智慧都生出来了,最后又找到了出路,那种欣喜我是可以体会的。
梁教授:我记得那天是早上去的,在走了一段路之后,还没到中午,就把带去的东西都吃掉了。后来迷路,没有东西吃了,到我们找到出路从北投出来时,已经是万家灯火。那时候山上没有东西吃,怎么办呢
当时阳明山那一带有橘子园,我们就自取橘子。那时有人反对说:「不行啊!要用买的。」可是在那里没有人怎么买橘子?有人主张把钱挂在树上,有人说如果掉了,也不会有人看到有钱掉在那里,就算后来有人看到时,钱可能也烂掉了。所以弄到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自取了。这时候有人说:「不告而取是为偷。」于是有人大声喊:「我要拿橘子。」之后,大伙为了要往哪边走,起了争执。有人说要往这边走,另一个人又说要往那边走,争吵了一会说要分家,怎么能分呢?分了更危险。后来大家就决定认定一个方向,不管那个方向对不对,反正一定会走出的。采取这个策略走下去,后来就走出来了。走出来时一看,原来是北投!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很好玩的。
在进入一个未知的状态时,我们所做的那些反应,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智慧。我们真正的潜力,才能够显露出来,才能够学到东西。如果你在一个已知的环境里面学,是学不到处理未知环境的能力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极为有趣的经历。
(本篇为梁教授于2000年3月5日,于新竹明星诺那精舍演讲的记录。由兵金蓉记录,吕秀玉整理。)
《教育的问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