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未來

  

佛教的未來

  

梁乃崇教授

  

我們進入這個時代,如果不進入組織、人群,

  

還是保持強調個人的修行,

  

佛教想要大興、推廣,其實是很困難的……

  

最近我在廈門精舍談到佛教的一些特質,這些特質跟現在佛教的表現有關,和佛教後來在印度消失得無影無蹤也有關系。

  

佛教與婆羅門教

  

佛教在印度曾經興盛過差不多一千年。在印度,原來就有婆羅門(即現在的婆羅門教,或稱印度教),比佛教更早就存在了。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佛教後,婆羅門教還是一樣存在,並沒有改變。後來佛教在印度非常興盛時,婆羅門教有沒有改變呢?沒有!佛教和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互不幹擾,是共存的。佛教很明顯地表現其宗旨:它就好像是一所學校,專門教人如何體悟本來面目,其他的事情則不管。來學的比丘、比丘尼,或所謂的修行者,就是來學怎麼樣體悟本來面目。

  

而婆羅門教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主持印度人生活習俗中的一些慶典活動、禮儀。譬如人們結婚就有結婚典禮,死亡就有死亡的葬禮,小孩子成年有成年禮,出生時有爲出生而舉辦的慶祝活動,乃至節慶的慶祝活動……這些都屬于生活層面上的活動。

  

佛教根本不幹涉屬于生活層面的慶典活動,佛教徒一樣可以參加慶典活動。就像大家現在在學校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回家後,一樣可以過生日、參加結婚典禮。

  

這兩個宗教互不相幹、不會産生沖突,彼此有各自要進行的工作。因此佛教並沒有把婆羅門教視爲競爭的對手,而要去打擊它,兩者是相容的。但是這裏有一個要點:佛教的比丘,像大和尚,是既不參加這些活動的典禮,也不會去擔任主持人的;而其他宗教所謂祭師的職位,是要帶領大家從事這些活動的。所以佛教在當時是非常單純的,只是教人家如何修行,如何去體悟。至于在生活當中,大家原來怎麼過的,就是怎麼過,也不去限製教徒不可以參加婆羅門辦的活動。

  

爲什麼佛教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以這樣的方式在印度大興,約有一千年的榮景。這段時間相當長久,後來爲什麼佛教在印度就消失了?有一說是因爲回教入侵,也有人說婆羅門教複興,所以佛教就在印度消失了。佛教將要消失之前,正是玄奘大師到印度的時候,那時佛教還是很興盛,但是已經顯露出消失的征兆,爲什麼呢?原來是一般的人民並不是要體悟本性,他們要生活,而生活裏面一定要有祭典、節慶,這些祭典、節慶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佛教沒有涉入這個層面,這個層面等于是被婆羅門教所掌握。也可以說,佛教主要是在修個人,並沒有去修團體,它的重點一直停留在如何讓個人在靈性上體悟本來面目。

  

後來婆羅門教爲什麼會興起呢?以前婆羅門教並不把佛教的一些哲理、修行方法帶進來,只做儀式典禮這些活動,後來把佛教的哲理和修行方法吸收過去,這一吸收過去,婆羅門教就等于有佛教的內容,同時還有儀式典禮這些活動,對一般民衆來講,婆羅門教就等于什麼都有了。佛教因爲沒有那些節慶儀式,也就開始沒落了!佛教警覺到這個問題,也把婆羅門教的那些儀式吸收進來,但是大勢已去。這跟兩個公司之間相互競爭的情況相似,公司如果沒有掌握到時機,一旦落後,就會造成對方的獨霸,雖然想急起直追,趕快跟著改變,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佛教在吸收這些儀軌後,就形成了密宗。因爲大勢已去,所以就從印度遷移到西藏,而在印度就消失了!

  

佛教強調個人修行,不擅長團隊修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了解佛教一直以來的特質,就是著重個人的修行,至于進入團體、組織,帶領整個組織來修行這個部分並不擅長。

  

我們進入這個時代,如果不進入組織、人群,還是保持強調個人的修行,佛教想要大興、推廣,其實是很困難的。我們需要爲佛教重新開創一個契機、一個新的領域。這部分的開創,應該是菩薩道的修行。過去佛教在印度興盛的一千年,應該是屬于羅漢道。至于菩薩道的修行,還是很貧乏,雖然有菩薩道這個名詞,但是內容很貧乏。只是用羅漢乘或者是小乘的內容,再把外面換上菩薩行的招牌。

  

至于菩薩行應該具備什麼內容,目前如果想要從佛教的經典去找,其實可用的不多。佛經裏有很多菩薩道的東西,但是適合現在這個世界的內容是非常少的。那麼,這樣子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呢?不是的。這個部分要我們自己去創造、開發。並不是每樣事情都要在經典寫了以後,我們才有。我們是可以去創造的。創造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克服這些問題,當然佛教是不會興盛的。

  

大家已經注意到,科學園區裏的老板,信奉基督教的老板占大多數,信奉佛教的老板是少數,原因是佛教對于經營工商企業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有妨礙,而基督教對于經營企業有正面的幫助。我們這個世界,未來工商企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可以預言,往後再發展下去,佛教如果不改進,會越來越沒落。當然我也不在乎佛教興盛與否,我不會爲了不讓它沒落,所以我就覺得我要奮鬥。我指出這個問題,主要是爲了讓大家把這個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之後,要如何去做,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我們即使想要讓佛教大興,也不過是希望它能夠幫助人類,並不是純粹爲了佛教的大興而努力,事實上是爲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如果佛教對人類沒有幫助,而其他的宗教對人類比較有幫助,那麼我可以選擇其他的宗教而放棄佛教。所以我們努力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類修行成道、生活幸福、事業成功,而不只是爲了讓佛教興盛。

  

如果我們能夠把想法調整成這樣,就不會爲自己要出名、要建立豐功偉業,才要這樣做。我們在做的時候,最希望的結果就是對全人類有幫助、有貢獻;同時對佛教、對個人也有幫助、有貢獻。如果這些幫助和貢獻完全是一致的,那我是最高興的了!

  

目前宗教的一些團體活動

  

因此在廈門精舍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就有一個想法:如果我們想要人多,就要辦節慶活動,像媽祖繞境,幾十萬人,但是我們要不要這樣子做呢?我不知道。第一,我無法這樣做,因爲辦這樣的活動和節慶不是我擅長的,如果有人擅長,那另當別論。如果希望這件事情是由我來主導,那很抱歉,我沒有這個本事。第二,即使有人有這個本事,願意出來,我就要問:在這些節慶的活動裏面,可以有很多人參加,這些人能夠在這些活動裏面學到什麼嗎?能夠因此而修行嗎?如果不能,只是熱鬧一番,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朝山、拜山,像西藏人一步一拜到拉薩,或是回教徒定時都朝麥加的方向禮拜,這樣的宗教活動,有沒有意義?這樣子好不好?這個我實在不知道。我會認爲這還是屬于個人的,只不過比較多的人一起做而已,並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團體。無法學到在組織團體裏,可以做爲修行的東西。在活動形態上,好像可以好多人一起做,可是還是缺少組織互相間的活動,較傾向單一個人的活動。

  

團體修行在企業中進行

  

我反而會覺得做企業家,去經營一個企業,形成一個老板團隊,還比較豐富一點。或許我將來會鼓勵成立一個個公司,每一個公司就是一個企業叢林,裏面的人都參與這個公司的經營活動,生産本身就是修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才比較合我的想法。以上是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什麼意見?

  

問:老師,這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其實我也曾參加過媽祖繞境,依我的了解,他們是有組織的,而且在繞境過程中,對個人修行有幫助,因爲在繞境的時候,一個好處是身體可以健康,另一個好處是在走的過程中,好像有點類似打坐的感覺,雖然功效不大,可是對他們來講,他們就是已經有在進步。至于組織的問題,在繞境的過程中,各個大小廟宇,都是聽命發號施令,他們已經形成了團體。

  

答:相信他們在進行繞境這種活動時,應該是有這方面的正面功效,那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這個團體,現在要我們做這種事情,也不會做,最多是去參加別人的。

  

前一陣子有位王老先生,他整理了一些書。從他的書裏面看到,我們臺灣很多廟宇表面上是道教,但是裏面最重要的主持者是佛教,也可以說佛教是核心的精神領導者。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團體是在慢慢的做一些改變。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慈濟所發展出來的組織,是滿突出的。當然我們也會覺得他們在組織活動這一部分,是有改變、有成績的,但是我們也會挑剔,覺得他們的修行程度不高。當然這樣的挑剔也不見得是對,也許他們在組織上面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我們也不是直接去批評…

《佛教的未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教育的問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