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未来

  

佛教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

  

我们进入这个时代,如果不进入组织、人群,

  

还是保持强调个人的修行,

  

佛教想要大兴、推广,其实是很困难的……

  

最近我在厦门精舍谈到佛教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跟现在佛教的表现有关,和佛教后来在印度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有关系。

  

佛教与婆罗门教

  

佛教在印度曾经兴盛过差不多一千年。在印度,原来就有婆罗门(即现在的婆罗门教,或称印度教),比佛教更早就存在了。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佛教后,婆罗门教还是一样存在,并没有改变。后来佛教在印度非常兴盛时,婆罗门教有没有改变呢?没有!佛教和婆罗门教之间的关系互不干扰,是共存的。佛教很明显地表现其宗旨:它就好像是一所学校,专门教人如何体悟本来面目,其他的事情则不管。来学的比丘、比丘尼,或所谓的修行者,就是来学怎么样体悟本来面目。

  

而婆罗门教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主持印度人生活习俗中的一些庆典活动、礼仪。譬如人们结婚就有结婚典礼,死亡就有死亡的葬礼,小孩子成年有成年礼,出生时有为出生而举办的庆祝活动,乃至节庆的庆祝活动……这些都属于生活层面上的活动。

  

佛教根本不干涉属于生活层面的庆典活动,佛教徒一样可以参加庆典活动。就像大家现在在学校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回家后,一样可以过生日、参加结婚典礼。

  

这两个宗教互不相干、不会产生冲突,彼此有各自要进行的工作。因此佛教并没有把婆罗门教视为竞争的对手,而要去打击它,两者是相容的。但是这里有一个要点:佛教的比丘,像大和尚,是既不参加这些活动的典礼,也不会去担任主持人的;而其他宗教所谓祭师的职位,是要带领大家从事这些活动的。所以佛教在当时是非常单纯的,只是教人家如何修行,如何去体悟。至于在生活当中,大家原来怎么过的,就是怎么过,也不去限制教徒不可以参加婆罗门办的活动。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以这样的方式在印度大兴,约有一千年的荣景。这段时间相当长久,后来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就消失了?有一说是因为回教入侵,也有人说婆罗门教复兴,所以佛教就在印度消失了。佛教将要消失之前,正是玄奘大师到印度的时候,那时佛教还是很兴盛,但是已经显露出消失的征兆,为什么呢?原来是一般的人民并不是要体悟本性,他们要生活,而生活里面一定要有祭典、节庆,这些祭典、节庆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佛教没有涉入这个层面,这个层面等于是被婆罗门教所掌握。也可以说,佛教主要是在修个人,并没有去修团体,它的重点一直停留在如何让个人在灵性上体悟本来面目。

  

后来婆罗门教为什么会兴起呢?以前婆罗门教并不把佛教的一些哲理、修行方法带进来,只做仪式典礼这些活动,后来把佛教的哲理和修行方法吸收过去,这一吸收过去,婆罗门教就等于有佛教的内容,同时还有仪式典礼这些活动,对一般民众来讲,婆罗门教就等于什么都有了。佛教因为没有那些节庆仪式,也就开始没落了!佛教警觉到这个问题,也把婆罗门教的那些仪式吸收进来,但是大势已去。这跟两个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况相似,公司如果没有掌握到时机,一旦落后,就会造成对方的独霸,虽然想急起直追,赶快跟着改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佛教在吸收这些仪轨后,就形成了密宗。因为大势已去,所以就从印度迁移到西藏,而在印度就消失了!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不擅长团队修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了解佛教一直以来的特质,就是着重个人的修行,至于进入团体、组织,带领整个组织来修行这个部分并不擅长。

  

我们进入这个时代,如果不进入组织、人群,还是保持强调个人的修行,佛教想要大兴、推广,其实是很困难的。我们需要为佛教重新开创一个契机、一个新的领域。这部分的开创,应该是菩萨道的修行。过去佛教在印度兴盛的一千年,应该是属于罗汉道。至于菩萨道的修行,还是很贫乏,虽然有菩萨道这个名词,但是内容很贫乏。只是用罗汉乘或者是小乘的内容,再把外面换上菩萨行的招牌。

  

至于菩萨行应该具备什么内容,目前如果想要从佛教的经典去找,其实可用的不多。佛经里有很多菩萨道的东西,但是适合现在这个世界的内容是非常少的。那么,这样子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呢?不是的。这个部分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开发。并不是每样事情都要在经典写了以后,我们才有。我们是可以去创造的。创造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当然佛教是不会兴盛的。

  

大家已经注意到,科学园区里的老板,信奉基督教的老板占大多数,信奉佛教的老板是少数,原因是佛教对于经营工商企业没有什么帮助,甚至有妨碍,而基督教对于经营企业有正面的帮助。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工商企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可以预言,往后再发展下去,佛教如果不改进,会越来越没落。当然我也不在乎佛教兴盛与否,我不会为了不让它没落,所以我就觉得我要奋斗。我指出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把这个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之后,要如何去做,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我们即使想要让佛教大兴,也不过是希望它能够帮助人类,并不是纯粹为了佛教的大兴而努力,事实上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如果佛教对人类没有帮助,而其他的宗教对人类比较有帮助,那么我可以选择其他的宗教而放弃佛教。所以我们努力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类修行成道、生活幸福、事业成功,而不只是为了让佛教兴盛。

  

如果我们能够把想法调整成这样,就不会为自己要出名、要建立丰功伟业,才要这样做。我们在做的时候,最希望的结果就是对全人类有帮助、有贡献;同时对佛教、对个人也有帮助、有贡献。如果这些帮助和贡献完全是一致的,那我是最高兴的了!

  

目前宗教的一些团体活动

  

因此在厦门精舍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想要人多,就要办节庆活动,像妈祖繞境,几十万人,但是我们要不要这样子做呢?我不知道。第一,我无法这样做,因为办这样的活动和节庆不是我擅长的,如果有人擅长,那另当别论。如果希望这件事情是由我来主导,那很抱歉,我没有这个本事。第二,即使有人有这个本事,愿意出来,我就要问:在这些节庆的活动里面,可以有很多人参加,这些人能够在这些活动里面学到什么吗?能够因此而修行吗?如果不能,只是热闹一番,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朝山、拜山,像西藏人一步一拜到拉萨,或是回教徒定时都朝麦加的方向礼拜,这样的宗教活动,有没有意义?这样子好不好?这个我实在不知道。我会认为这还是属于个人的,只不过比较多的人一起做而已,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团体。无法学到在组织团体里,可以做为修行的东西。在活动形态上,好像可以好多人一起做,可是还是缺少组织互相间的活动,较倾向单一个人的活动。

  

团体修行在企业中进行

  

我反而会觉得做企业家,去经营一个企业,形成一个老板团队,还比较丰富一点。或许我将来会鼓励成立一个个公司,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企业丛林,里面的人都参与这个公司的经营活动,生产本身就是修行。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才比较合我的想法。以上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意见?

  

问:老师,这问题我也想了很久。其实我也曾参加过妈祖繞境,依我的了解,他们是有组织的,而且在繞境过程中,对个人修行有帮助,因为在繞境的时候,一个好处是身体可以健康,另一个好处是在走的过程中,好像有点类似打坐的感觉,虽然功效不大,可是对他们来讲,他们就是已经有在进步。至于组织的问题,在繞境的过程中,各个大小庙宇,都是听命发号施令,他们已经形成了团体。

  

答:相信他们在进行繞境这种活动时,应该是有这方面的正面功效,那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团体,现在要我们做这种事情,也不会做,最多是去参加别人的。

  

前一阵子有位王老先生,他整理了一些书。从他的书里面看到,我们台湾很多庙宇表面上是道教,但是里面最重要的主持者是佛教,也可以说佛教是核心的精神领导者。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团体是在慢慢的做一些改变。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慈济所发展出来的组织,是满突出的。当然我们也会觉得他们在组织活动这一部分,是有改变、有成绩的,但是我们也会挑剔,觉得他们的修行程度不高。当然这样的挑剔也不见得是对,也许他们在组织上面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我们也不是直接去批评…

《佛教的未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教育的问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