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慢慢地就賺錢了;本來有很多不良率的,慢慢地減少了,品質慢慢地穩定了,甚至還更進步地改善了──成本降低了,員工的潛力也發揮出來了,整體的效率也不斷地再進步。這些就是「以境驗心」的方法和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把「境」改變了,改好了;當然也有可能會改壞。本來的「境」起了變化,如果是改進的,我們若還要再改進,那就得不斷地「以境驗心」,以「心」來産生體悟,産生體悟了以後,又再改變做事的方法,之後「境」就起了變化;起了變化以後,又來變化以後的這個「境」;然後又再「驗心」、又再改進,不斷地求進步,這就是「六度萬行」。
這樣子一做下去,你會發覺它的範圍和影響會慢慢地擴大。這個地方改進了,再配合上我們體悟本來面目的修行,就是羅漢道和菩薩道並行。我們的心檢討得越深,就能把這些原則、改進的成果累積成一套原則和方法,它也可以作爲國家政府的參考;不只限于企業界、國家政府,整個人類、地球都可以用;不但如此,因爲我們的視野還更寬廣,人間可以用,人間以外的法界也可以用。我甚至認爲人間在法界裏是居于領導地位:人間有革命性、突破性的改進以後,這些會影響法界,使法界也産生革命性、突破性的改進,這是可以一層一層地擴散出去的。這樣的作法,才是我心目中菩薩道的修行。所以它最根本的原則還是「求真」,只不過把視野、範圍,從我相提升到衆生相。我們個人修行時,也是在「以境驗心」,這裏是一致通用的。我們這樣子做,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有系統觀,要有統計的觀點,要有反省的能力。像我是毫無畏懼地、不會痛地在「以境驗心」,在我的心中找毛病,我是不會痛的,是很舒服的。如果「以境驗心」這樣子的反省,因爲你會痛,所以你會抗拒,這樣事情就無法運作下去。這樣的抗拒是很普遍的,我覺得真正的困難在這裏。像我能夠找出「貢獻主義」這一套理論,是和一次投資失敗的經驗有關,我毫不留情地把它挖出來反省,才得到這個成果;而這個成果現在還繼續地改進,並沒有停止。如果我這個地方會痛,就會很不忍心,無法繼續痛下去,我也就無法得到這個成果。陳履安先生就講這樣子的檢討,好像是不上麻藥就開刀一樣,他在會痛的狀況下能夠這樣做,當然很難得;而我能夠這樣子做,是因爲我不會痛,根本不痛;不但不痛,而且還很舒服,重點在這裏。
※痛即非痛是名痛
釋迦牟尼佛在歌利王面前,被淩遲割截身體,爲什麼祂不起嗔恨?因爲祂說無我、人、衆生、壽者相,所以祂不起嗔恨,這也就是他不痛的真正原因;不是無我、人、衆生、壽者相就夠了,重點是祂不痛啊!還很舒服。祂說無我、人、衆生、壽者相,更真切地來描述是祂不痛。祂說:「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他們是說這個地方要「忍辱」,忍辱到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忍辱」嘛!「忍辱」是什麼?就是忍痛嘛!對不對?最高境界就是不痛!這裏就是我們能做和不能做,做得到和做不到的問題;現在我看起來,好像就是會不會痛的問題。但是大家會想:「是不是你的神經麻痹了?」「你上了麻藥,所以不痛?」「我沒有上麻藥啊!那樣子的痛,我知道啊!別人會痛,我也了解啊!要說我不了解痛,也不是啊!但是就是不痛,就是沒有關系,就是這樣。」所以我這個應該是「痛,即非痛,是名痛」。我的摸索大概到這裏。
我在P公司大概做到六月底,我實在沒有時間再耗在那邊了。做老板的滋味呀……就是「痛苦」二字!他們爲什麼還要做?就是因爲他們不怕痛苦。我就問他們怎麼樣?他們說這是小Case,每天都會遇到。像朱先生去日本解決問題回來,一下飛機,他的部屬立刻就追上來了,馬上講了五、六個問題,要他立刻解決。這些都是部屬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到底誰來解決問題呢?你——老板就是最後一關了,無人可以取代!所以每天就是在解決問題,沒有這個能耐的,做下去就會發瘋!有時候是兩個部屬爭吵到不可開交,于是這種問題就跑到你這邊來;可以解決的,就不會到你這個地方來,整天就是做這些事情。你以爲有多好玩啊?就是這樣子啊!
※企業家修行的方法
其實企業在世上出現,等同提供了一個生活的型態;這個生活型態對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以主控世界的力量,一定是轉移到企業家的手上。以前的主控權是掌握在國王的手上,世界上有幾個國王,就那幾個國王主控,那些國王要掌握的是什麼?就是軍隊和武力。而現在不同了,現在是掌握在企業家手上。這些人要修行,讓他們修羅漢乘是不滿足的,他們要修的是菩薩乘的佛法,所以要爲他們准備修行的方法。這樣的准備也不困難,剛才講的稍微調整一下,原則還是類似的,只是要用到系統觀、統計觀,還有流程觀點,要會用這些工具,會了就很簡單;這些工具若不會用,就會變得很難,老板會被搞昏掉的。而且還要會如土長苗、懂得叁摩缽提,心裏面要會演,我們的創造力要靠這樣子來演!此外你要有「般若智」,就是要有洞察力。「般若智」怎麼取得,怎麼修?這個都講過了;至于叁摩缽提的智慧怎麼獲得、怎麼演?也講過了。今天補充系統觀、統計觀和流程;要善用流程的觀點來看事情,不要只是單一看事情,再加般若智、叁摩缽提整個來運用,就不困難。好,我要講的就到這裏。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老師講的是有關老板的修行;可不可以補充一下非老板的,像是扮演員工角色的修行?
師:員工的修行,也要用到這幾個觀點,只是範圍比較小。基層的員工看事情也要從系統的、整體的、流程的觀點來看,如果不會從這些觀點來看,很多事情是看不到的。而想要有透視力,也要學會般若智;要會創造、會演,就要會叁摩缽提。他會演,才能夠做。還有溝通能力很重要,溝通包含表達和傾聽。事實上這些能力不是只有企業體才要,任何場合都需要,既要會表達又要會傾聽。這個地方的段數當然有高低,傾聽的深度跟般若智、叁摩缽提的功夫有關系。溝通能力越好,事情就越好做。
我們發覺很多員工讓他做主管時,是沒有溝通能力的;他的溝通能力只是單向的:有的人只會命令人;有的人只會接受人家的要求,所以就會變成受氣包,所有的麻煩他一個人來扛,他的部屬會覺得他非常好,他對部屬的抱怨也不會爭辯,他就是忍受。因爲他不會對他的上級爭辯,不會爲他的部屬爭辯,等于他的部屬也要受到壓力。部屬不會抱怨這個主管沒有幫他們爭辯,只會同情他。這樣的結果是部屬不會成長。
他是很會待人,是標准的佛教徒,不爲自己打算,但是沒有辦法讓他的部屬沖鋒、攀登高峰,他帶領的部屬,只能守在原點做些小事情,要他們從事很艱難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在企業體裏面,這樣子就沒有辦法打開格局,你必須要比別的企業體更有辦法克服困難才可以。他是運用人際關系去待人,但不會管理。他以爲帶領人就是管理人,但他弄錯了!他以爲自己管人管得很好,這麼努力、盡心,怎麼會這樣?他很迷惘!碰到這樣子時,還要跟他說明:你是會待人的,但是你不是在管人。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對他的了解比他對自己的了解還要深刻,不然說不出這些話的。了解到這樣,你才曉得要把他移到合適的位子,避開他的弱點。所以對他的了解需要比他對自己的了解還深刻,才曉得把他放在適當的位子,此外還要讓他曉得這樣子是對他好,不然他心裏會很不平的。縱使你把他調到適當的位子,他都會做不好。而且你要讓他明白時,還不能夠直接講:你就是這樣嘛!不是光用嘴巴講給他聽,而是讓他在做事當中去碰呀!撞呀!在碰、撞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這個地方是不行的。如果他去碰呀!撞呀!還是不明白,你在旁邊再加說明;然後跟他的親人說一說,由別人輾轉述說,最後他才終于聽懂了!
所以菩薩道不好做吧?你就知道有好多事情要照顧到那麼細!如果每一樣事情真的都照顧到那麼細,方法用對了,這個團體就會越來越進步,力量也會充分展現出來!當然,在調整的時候,也是在摸索啊!因爲他也不清楚別人的性質,他也是東試西試,在那裏摸索的啊!在試的時候會傷到人,被傷到的時候又會很氣的。你不懂的時候,就不曉得怎麼去調整;其實在慢慢地調整中才會恍然明白!我剛才講的已經是曉得後的結果了;開始時大家還是在不知道的狀況下試的,這過程其實是很辛苦的。我們希望尊重每一個人,希望做到最好,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才那麼幾個人,麻煩的事情多得不得了!
師:呂女士你有什麼意見?
呂:從早上到下午,聽梁先生講菩薩的修行、看清事情的真相、要有整體觀、系統觀等等,我覺得收獲很多喔!在我的生活裏,是很少使用到統計學的……我們觀察曆史的事件,往往是牽一發動全局。人事之間息息相關,本國、外國都一樣。由因到果,或遠因、或近因,因影響果,果又成爲因,根本就是連環套!這情況很像小時候喝的彈珠汽水,彈珠一按下去,哇!整個汽水都冒出來了!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的,裏頭若有一個人脫序了,就會對團體産生極大的影響。有組織與分散的個體的力量真的是不一樣的,組織是很奇妙的……
老師:大家還有問題嗎?好,下午就到此結束。
(梁乃崇教授于90年6月3日下午,假新竹明星諾那精舍繼續暢述〈菩薩道的修行〉,
全文由張春美記錄,呂秀玉整理。)
《菩薩道的修行(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