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道的修行(2)▪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慢慢地就赚钱了;本来有很多不良率的,慢慢地减少了,品质慢慢地稳定了,甚至还更进步地改善了──成本降低了,员工的潜力也发挥出来了,整体的效率也不断地再进步。这些就是「以境验心」的方法和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把「境」改变了,改好了;当然也有可能会改坏。本来的「境」起了变化,如果是改进的,我们若还要再改进,那就得不断地「以境验心」,以「心」来产生体悟,产生体悟了以后,又再改变做事的方法,之后「境」就起了变化;起了变化以后,又来变化以后的这个「境」;然后又再「验心」、又再改进,不断地求进步,这就是「六度万行」。

  

  

这样子一做下去,你会发觉它的范围和影响会慢慢地扩大。这个地方改进了,再配合上我们体悟本来面目的修行,就是罗汉道和菩萨道并行。我们的心检讨得越深,就能把这些原则、改进的成果累积成一套原则和方法,它也可以作为国家政府的参考;不只限于企业界、国家政府,整个人类、地球都可以用;不但如此,因为我们的视野还更宽广,人间可以用,人间以外的法界也可以用。我甚至认为人间在法界里是居于领导地位:人间有革命性、突破性的改进以后,这些会影响法界,使法界也产生革命性、突破性的改进,这是可以一层一层地扩散出去的。这样的作法,才是我心目中菩萨道的修行。所以它最根本的原则还是「求真」,只不过把视野、范围,从我相提升到众生相。我们个人修行时,也是在「以境验心」,这里是一致通用的。我们这样子做,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有系统观,要有统计的观点,要有反省的能力。像我是毫无畏惧地、不会痛地在「以境验心」,在我的心中找毛病,我是不会痛的,是很舒服的。如果「以境验心」这样子的反省,因为你会痛,所以你会抗拒,这样事情就无法运作下去。这样的抗拒是很普遍的,我觉得真正的困难在这里。像我能够找出「贡献主义」这一套理论,是和一次投资失败的经验有关,我毫不留情地把它挖出来反省,才得到这个成果;而这个成果现在还继续地改进,并没有停止。如果我这个地方会痛,就会很不忍心,无法继续痛下去,我也就无法得到这个成果。陈履安先生就讲这样子的检讨,好像是不上麻药就开刀一样,他在会痛的状况下能够这样做,当然很难得;而我能够这样子做,是因为我不会痛,根本不痛;不但不痛,而且还很舒服,重点在这里。

  

  

痛即非痛是名痛

  

  

释迦牟尼佛在歌利王面前,被凌迟割截身体,为什么祂不起嗔恨?因为祂说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所以祂不起嗔恨,这也就是他不痛的真正原因;不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就够了,重点是祂不痛啊!还很舒服。祂说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更真切地来描述是祂不痛。祂说:「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他们是说这个地方要「忍辱」,忍辱到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忍辱」嘛!「忍辱」是什么?就是忍痛嘛!对不对?最高境界就是不痛!这里就是我们能做和不能做,做得到和做不到的问题;现在我看起来,好像就是会不会痛的问题。但是大家会想:「是不是你的神经麻痹了?」「你上了麻药,所以不痛?」「我没有上麻药啊!那样子的痛,我知道啊!别人会痛,我也了解啊!要说我不了解痛,也不是啊!但是就是不痛,就是没有关系,就是这样。」所以我这个应该是「痛,即非痛,是名痛」。我的摸索大概到这里。

  

  

我在P公司大概做到六月底,我实在没有时间再耗在那边了。做老板的滋味呀……就是「痛苦」二字!他们为什么还要做?就是因为他们不怕痛苦。我就问他们怎么样?他们说这是小Case,每天都会遇到。像朱先生去日本解决问题回来,一下飞机,他的部属立刻就追上来了,马上讲了五、六个问题,要他立刻解决。这些都是部属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到底谁来解决问题呢?你——老板就是最后一关了,无人可以取代!所以每天就是在解决问题,没有这个能耐的,做下去就会发疯!有时候是两个部属争吵到不可开交,于是这种问题就跑到你这边来;可以解决的,就不会到你这个地方来,整天就是做这些事情。你以为有多好玩啊?就是这样子啊!

  

  

企业家修行的方法

  

  

其实企业在世上出现,等同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型态;这个生活型态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主控世界的力量,一定是转移到企业家的手上。以前的主控权是掌握在国王的手上,世界上有几个国王,就那几个国王主控,那些国王要掌握的是什么?就是军队和武力。而现在不同了,现在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上。这些人要修行,让他们修罗汉乘是不满足的,他们要修的是菩萨乘的佛法,所以要为他们准备修行的方法。这样的准备也不困难,刚才讲的稍微调整一下,原则还是类似的,只是要用到系统观、统计观,还有流程观点,要会用这些工具,会了就很简单;这些工具若不会用,就会变得很难,老板会被搞昏掉的。而且还要会如土长苗、懂得三摩钵提,心里面要会演,我们的创造力要靠这样子来演!此外你要有「般若智」,就是要有洞察力。「般若智」怎么取得,怎么修?这个都讲过了;至于三摩钵提的智慧怎么获得、怎么演?也讲过了。今天补充系统观、统计观和流程;要善用流程的观点来看事情,不要只是单一看事情,再加般若智、三摩钵提整个来运用,就不困难。好,我要讲的就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老师讲的是有关老板的修行;可不可以补充一下非老板的,像是扮演员工角色的修行?

  

师:员工的修行,也要用到这几个观点,只是范围比较小。基层的员工看事情也要从系统的、整体的、流程的观点来看,如果不会从这些观点来看,很多事情是看不到的。而想要有透视力,也要学会般若智;要会创造、会演,就要会三摩钵提。他会演,才能够做。还有沟通能力很重要,沟通包含表达和倾听。事实上这些能力不是只有企业体才要,任何场合都需要,既要会表达又要会倾听。这个地方的段数当然有高低,倾听的深度跟般若智、三摩钵提的功夫有关系。沟通能力越好,事情就越好做。

  

  

我们发觉很多员工让他做主管时,是没有沟通能力的;他的沟通能力只是单向的:有的人只会命令人;有的人只会接受人家的要求,所以就会变成受气包,所有的麻烦他一个人来扛,他的部属会觉得他非常好,他对部属的抱怨也不会争辩,他就是忍受。因为他不会对他的上级争辩,不会为他的部属争辩,等于他的部属也要受到压力。部属不会抱怨这个主管没有帮他们争辩,只会同情他。这样的结果是部属不会成长。

  

  

他是很会待人,是标准的佛教徒,不为自己打算,但是没有办法让他的部属冲锋、攀登高峰,他带领的部属,只能守在原点做些小事情,要他们从事很艰难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在企业体里面,这样子就没有办法打开格局,你必须要比别的企业体更有办法克服困难才可以。他是运用人际关系去待人,但不会管理。他以为带领人就是管理人,但他弄错了!他以为自己管人管得很好,这么努力、尽心,怎么会这样?他很迷惘!碰到这样子时,还要跟他说明:你是会待人的,但是你不是在管人。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人,对他的了解比他对自己的了解还要深刻,不然说不出这些话的。了解到这样,你才晓得要把他移到合适的位子,避开他的弱点。所以对他的了解需要比他对自己的了解还深刻,才晓得把他放在适当的位子,此外还要让他晓得这样子是对他好,不然他心里会很不平的。纵使你把他调到适当的位子,他都会做不好。而且你要让他明白时,还不能够直接讲:你就是这样嘛!不是光用嘴巴讲给他听,而是让他在做事当中去碰呀!撞呀!在碰、撞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这个地方是不行的。如果他去碰呀!撞呀!还是不明白,你在旁边再加说明;然后跟他的亲人说一说,由别人辗转述说,最后他才终于听懂了!

  

  

所以菩萨道不好做吧?你就知道有好多事情要照顾到那么细!如果每一样事情真的都照顾到那么细,方法用对了,这个团体就会越来越进步,力量也会充分展现出来!当然,在调整的时候,也是在摸索啊!因为他也不清楚别人的性质,他也是东试西试,在那里摸索的啊!在试的时候会伤到人,被伤到的时候又会很气的。你不懂的时候,就不晓得怎么去调整;其实在慢慢地调整中才会恍然明白!我刚才讲的已经是晓得后的结果了;开始时大家还是在不知道的状况下试的,这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我们希望尊重每一个人,希望做到最好,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才那么几个人,麻烦的事情多得不得了!

  

  

师:吕女士你有什么意见?

  

  

吕:从早上到下午,听梁先生讲菩萨的修行、看清事情的真相、要有整体观、系统观等等,我觉得收获很多喔!在我的生活里,是很少使用到统计学的……我们观察历史的事件,往往是牵一发动全局。人事之间息息相关,本国、外国都一样。由因到果,或远因、或近因,因影响果,果又成为因,根本就是连环套!这情况很像小时候喝的弹珠汽水,弹珠一按下去,哇!整个汽水都冒出来了!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里头若有一个人脱序了,就会对团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组织与分散的个体的力量真的是不一样的,组织是很奇妙的……

  

  

老师:大家还有问题吗?好,下午就到此结束。

  

  

(梁乃崇教授于90年6月3日下午,假新竹明星诺那精舍继续畅述〈菩萨道的修行〉,

  

全文由张春美记录,吕秀玉整理。)

  

《菩萨道的修行(2)》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未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