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道的修行(1)▪P4

  ..續本文上一頁。思考習慣一旦開始建立之後,你什麼事情都會自動地這樣做。什麼時候建立呢?在小的時候最好建立,當然父母要引導他。遇到不順的事情時,你就問他一些問題,比如說:這件事情你怎麼想?或是會有什麼樣子的影響呢?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就不會怪這個、怪那個的,他自動就會去想。模式一旦建立以後,他什麼事情都會這樣子做。讀書他也會去想,讀到這一段時,他會自己問自己。所以我覺得等于是 教育可以在修行上做最大貢獻的一部份,我的感覺是這樣。

  

  

老 師:你已經這樣用了!

  

  

  

父母宜引導孩子探索、思考問題

  

  

陳醫師:我是這樣用。我的小孩遇到問題時,通常我不會給他們答案,我會先要他們自己去探索,再來告訴我。你說做父母的要怎麼作?多引導他們去思考,通常我們不給答案。這樣做就是不讓孩子怪這個、怪那個的,就是要驗自己的心。譬如說,他要主持什麼晚會啦,突然被剝奪了,他也知道另外是有陰謀的,但是遇到這事情時,我會問他你覺得難過嗎?傾聽他的看法。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時就不會慌亂,就會把自己的心先看清楚。看清楚自己的心之後,他很容易就解決外面的問題。這是我的經驗。

  

  

老 師:很好!你已經這樣做了。我對我的小孩根本沒有這樣做耶!但是他們莫名其妙地就會了。我也搞不清楚他們怎麼會的,他們自己也不曉得怎麼會的。反而是遇到了這個問題才清楚地去看、去想這件事情。剛才陳同修那樣講真的是很好,大家好好地來用吧!年紀雖然是大了,還是可以建立的。如果想把你的心清淨,只有這個辦法啦!把邪念通通清除掉,就是清淨心了!我們修行成道也只不過是把清淨心修出來就是了、就成功了。

  

  

張先生:我們看到非常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像我看王永慶的書,在描述他的經營管理非常地追根究底,一定要追到最後的源頭。那種求真的心,我就覺得非常徹底。我不知道到底他們有沒有悟道?他們清不清淨?感覺不見得是。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關鍵因素,才能夠達到清淨心的程度?

  

  

驗心追根究底才能讓心清淨

  

  

老 師:他們追根究底、求真的心非常徹底,他們是向外求的、不驗心的。他們也會驗心,但是不多啦!我講的求真追根究底是驗心的追根究底。這個是一般人比較不會的。一般人的追根究底是向外求的多,會攝心內證的,也就是攝心、驗心的追根究底,才能夠達到讓心清淨。

  

  

聽 衆:有一個問題,怎麼樣才算是看到底?看到底在驗心中是什麼狀況?他們的問題可能在這裏。因爲他們不能判別那樣子算不算到底?

  

  

老 師:有沒有到底?就看是否達到「無住」,到達就是到底了。

  

  

聽 衆:我的感覺就是那個問題,你拿出來驗,驗到最後它沒有了。

  

老 師:就是你會覺得這個失敗、困難、麻煩解掉了、化了。大家就會很歡喜,欣欣向榮。

  

  

聽 衆:但是有時候驗心時,譬如說:反省我事業上的失敗,我大概會這樣子。基本上我反省到後來,自己還是要回頭重新在做一些檢驗的動作,我才能確定,反省的問題已經沒有問題了。

  

  

老 師:啊!對了,沒錯的。我們不只是驗心,還要做啊!在這個時候,是向外馳求的做與回頭反省的驗心,不斷地來回。一般人只是這樣子地向外求,而我們是向外求與回頭驗心不斷地來回,要強調的是這個部份。並不代表我們向外的追根究底不做,我們也一樣做、一樣的分析清楚。譬如說,美國的民主自由,這樣子的形象,它的真正內容是什麼?我一分析下去,就是在外面找的,才找到它在政治領域是這樣、在經濟領域是那樣,喔!它還有一個在生活領域,情況是另一樣,這個部份是一種向外的。向外找的方式很多人都會,驗心這個部份比較不會,所以特別強調。剛才陳同修說,他怎麼教他的小孩,這個辦法非常好,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當成小孩,來這樣子把它變成習慣。當你變成習慣的時候,你先在某一個事情上這樣做,以後你可以把這個習慣擴展到任何事情上,那麼你就有智慧,你做得愈深就有愈深的智慧。朱先生,你有沒有意見?教學生或則是教子女,你覺得好不好用?

  

  

聽 衆:剛剛講到學力測驗的問題,我感覺可能他所學的很多是一知半解,不完全清楚是怎麼回事,才會有錯誤的觀念。因爲他的觀念不正確,才會一下子做對、又一下子做不對。我感覺他的學習方式是半強記的,不是真正的了解,所以出來的東西都是很不穩定的。運氣好時做對的多,有的時候又錯得一大堆。他的基本觀念不清楚,也就是對于書本上、或者是老師講的東西沒有徹底了解,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他真的了解,應該不至于這樣。

  

  

模糊就是邪念

  

  

老 師:對。他沒有徹底了解所以就模糊了,那個模糊就是邪念。你什麼地方模糊,那個地方就是邪念、就是雜念、妄念,要把它消除。對了,是這樣子。

  

  

林醫師:我自己開診所就注意到在裏面反應了自己很多的特性。自己的缺陷在診所裏就會表現出來。財務、人緣上都會這樣子,一些不正常的狀況,就會在診所反應出來。後來我慢慢地就調整過來。

  

  

老 師:你是調整外面還是內心?

  

林醫師:我是調整內心。然後反應就會不一樣。老師講的我受用很多。

  

  

老 師:好。蔡女士你有什麼看法?

  

蔡女士:老師講的驗心的部份,其實當人在苦惱的時候,就會去看內心的狀態,大概是智慧不夠吧,還是不能解。所以這個地方要請問老師,在修行上還需要再下什麼功夫?內心的那個苦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但是在我來說,還是一片迷惑的感覺。

  

  

老 師:如果是這個樣子,主要還是沒有看清楚,只看到內心表面的狀態,心裏面的那個問題再深進去是什麼?沒有看到?沒看到就沒有辦法解的。

  

  

蔡女士:需要禅定嗎?

  

老 師:不需要禅定,反省就可以看到。不要以爲是靠禅定的,這裏面根本就是一個反省的功夫而已。

  

  

蔡女士:老師的意思是我不夠深入,對不對?請教老師深入的方法。

  

老 師:深入的方法?比如說:以前我那個投資失敗,一般人會想,我有貪心嘛!就認爲找完了。好,我把貪心拿掉,我不要貪心。以後投資啊!都不搞了。對我來講,這個是很淺的。我看到的這個不是貪心不貪心的問題。大家不是都想賺錢嗎?那麼大家不是都在貪心?如果我這個投資就是貪心,那我要拿薪水就不是貪心嗎?我要賺錢跟貪心不貪心無關,如果我認爲投資才算是貪心,那我就會想,我想要賺錢、拿薪水、我要找工作,希望拿到的薪水要高一點,難道不是貪心嗎?

  

  

我會這樣子問,一問下去不是貪心的問題,問題不是在貪心。我就檢討,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是投機還是投資?我還要問,什麼是投機?什麼是投資?怎麼定義?爲什麼這個樣子就叫投資?哪個樣子就叫做投機?就去查書、去看,問大家怎麼定義投機?怎麼定義投資?後來發覺沒有人能定義。一般人認爲,當然可以啊!投機跟投資這兩個字,不一樣嘛!一個是「機」,一個是「資」,有些人這樣就滿足了。喔!就是這個深度不一樣。對我來講,我們要去用的嘛!我做了這一個經濟活動,這個時候,爲什麼是投機?我再另外做一個,爲什麼是投資?這個時候,我就找書看,結果找不到。

  

  

後來我曉得經濟學家,他們不會分辨投機與投資。哇!他們不會,那我怎麼辦?我就自己想辦法。後來我想出的辦法就是,你做了一個經濟動作,這個動作是有貢獻的,獲得的回報與你的貢獻是相當的,這樣子就是投資;如果我做了一個經濟動作沒有貢獻,但是會有利潤,我會賺到錢,這樣子的經濟活動就是投機。經濟學家不能定義的,我把它定義,自己解決;不然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啦!到底要投機、還是投資?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這個時候,我得出「財富定律」。甚至自己可以創造出定律來,當然別人有定律我就采用;沒有時,就自己來創造這個定義。這樣子就知道我每做一個經濟活動,都可以有一個「操作型的定義」來衡量。所以一個檢討深入的人,可以因爲一個投資的失敗,讓他去發現一個定律。你要能夠深入,就可以這樣子做,如果不夠深入,以後就不要貪心嘛!就這樣子結束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還是在那裏。諸如此類。所以這個地方就看下功夫的深度。

  

  

蔡女士:我覺得要檢討的事情,應該是常常會碰到的,而且你可以不斷地去修正、重複,這樣的一件事情可能比較合適做更深入的檢討。

  

老 師:對。你沒有辦法做每一件事情,只能選一些事情。

  

  

蔡女士:老師做的時候,可能幾天就完成了,而我們可能要很久?

  

老 師:不,像財富定律我搞了叁年,痛了叁年,而不是兩、叁天,是熟練了才愈來愈快。因爲那個問題不想,我心裏會痛,自己怎麼那麼笨,做了這麼笨的事情。

  

  

蔡女士:這樣的過程都是在思維的狀態嗎?

  

老 師:不完全是。

  

  

蔡女士:這樣等于是一種對于觀念的澄清?

  

老 師:驗心嘛!我的功夫是下在心上。

  

  

蔡女士:我的意思是觀念出來時,你的心是舒服的,就是正確的?

  

老 師:對。因爲我們的心非常地複雜,你這麼一檢討下去,裏面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會一點一點給你挖出來的,其實我們的心是無量無邊、非常複雜的。

  

  

蔡女士:通常我的腦袋會有很脹的感覺,好像一團疑惑的樣子,不知道怎麼辦?

  

老 師:那個就是你要做的功課啰!好,大家還有問題嗎?今天就到此結束。

  

  

  

(梁乃崇教授于90年5月6日下午,假新竹明星諾那精舍講述〈菩薩道的修行〉,全文由張春美紀錄,曾煜隆、呂秀玉整理完成。)

  

《菩薩道的修行(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修行(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