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道的修行(1)▪P4

  ..续本文上一页。思考习惯一旦开始建立之后,你什么事情都会自动地这样做。什么时候建立呢?在小的时候最好建立,当然父母要引导他。遇到不顺的事情时,你就问他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件事情你怎么想?或是会有什么样子的影响呢?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就不会怪这个、怪那个的,他自动就会去想。模式一旦建立以后,他什么事情都会这样子做。读书他也会去想,读到这一段时,他会自己问自己。所以我觉得等于是 教育可以在修行上做最大贡献的一部份,我的感觉是这样。

  

  

老 师:你已经这样用了!

  

  

  

父母宜引导孩子探索、思考问题

  

  

陈医师:我是这样用。我的小孩遇到问题时,通常我不会给他们答案,我会先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再来告诉我。你说做父母的要怎么作?多引导他们去思考,通常我们不给答案。这样做就是不让孩子怪这个、怪那个的,就是要验自己的心。譬如说,他要主持什么晚会啦,突然被剥夺了,他也知道另外是有阴谋的,但是遇到这事情时,我会问他你觉得难过吗?倾听他的看法。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时就不会慌乱,就会把自己的心先看清楚。看清楚自己的心之后,他很容易就解决外面的问题。这是我的经验。

  

  

老 师:很好!你已经这样做了。我对我的小孩根本没有这样做耶!但是他们莫名其妙地就会了。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怎么会的,他们自己也不晓得怎么会的。反而是遇到了这个问题才清楚地去看、去想这件事情。刚才陈同修那样讲真的是很好,大家好好地来用吧!年纪虽然是大了,还是可以建立的。如果想把你的心清净,只有这个办法啦!把邪念通通清除掉,就是清净心了!我们修行成道也只不过是把清净心修出来就是了、就成功了。

  

  

张先生:我们看到非常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像我看王永庆的书,在描述他的经营管理非常地追根究底,一定要追到最后的源头。那种求真的心,我就觉得非常彻底。我不知道到底他们有没有悟道?他们清不清净?感觉不见得是。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才能够达到清净心的程度?

  

  

验心追根究底才能让心清净

  

  

老 师:他们追根究底、求真的心非常彻底,他们是向外求的、不验心的。他们也会验心,但是不多啦!我讲的求真追根究底是验心的追根究底。这个是一般人比较不会的。一般人的追根究底是向外求的多,会摄心内证的,也就是摄心、验心的追根究底,才能够达到让心清净。

  

  

听 众:有一个问题,怎么样才算是看到底?看到底在验心中是什么状况?他们的问题可能在这里。因为他们不能判别那样子算不算到底?

  

  

老 师:有没有到底?就看是否达到「无住」,到达就是到底了。

  

  

听 众:我的感觉就是那个问题,你拿出来验,验到最后它没有了。

  

老 师:就是你会觉得这个失败、困难、麻烦解掉了、化了。大家就会很欢喜,欣欣向荣。

  

  

听 众:但是有时候验心时,譬如说:反省我事业上的失败,我大概会这样子。基本上我反省到后来,自己还是要回头重新在做一些检验的动作,我才能确定,反省的问题已经没有问题了。

  

  

老 师:啊!对了,没错的。我们不只是验心,还要做啊!在这个时候,是向外驰求的做与回头反省的验心,不断地来回。一般人只是这样子地向外求,而我们是向外求与回头验心不断地来回,要强调的是这个部份。并不代表我们向外的追根究底不做,我们也一样做、一样的分析清楚。譬如说,美国的民主自由,这样子的形象,它的真正内容是什么?我一分析下去,就是在外面找的,才找到它在政治领域是这样、在经济领域是那样,喔!它还有一个在生活领域,情况是另一样,这个部份是一种向外的。向外找的方式很多人都会,验心这个部份比较不会,所以特别强调。刚才陈同修说,他怎么教他的小孩,这个办法非常好,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孩,来这样子把它变成习惯。当你变成习惯的时候,你先在某一个事情上这样做,以后你可以把这个习惯扩展到任何事情上,那么你就有智慧,你做得愈深就有愈深的智慧。朱先生,你有没有意见?教学生或则是教子女,你觉得好不好用?

  

  

听 众:刚刚讲到学力测验的问题,我感觉可能他所学的很多是一知半解,不完全清楚是怎么回事,才会有错误的观念。因为他的观念不正确,才会一下子做对、又一下子做不对。我感觉他的学习方式是半强记的,不是真正的了解,所以出来的东西都是很不稳定的。运气好时做对的多,有的时候又错得一大堆。他的基本观念不清楚,也就是对于书本上、或者是老师讲的东西没有彻底了解,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他真的了解,应该不至于这样。

  

  

模糊就是邪念

  

  

老 师:对。他没有彻底了解所以就模糊了,那个模糊就是邪念。你什么地方模糊,那个地方就是邪念、就是杂念、妄念,要把它消除。对了,是这样子。

  

  

林医师:我自己开诊所就注意到在里面反应了自己很多的特性。自己的缺陷在诊所里就会表现出来。财务、人缘上都会这样子,一些不正常的状况,就会在诊所反应出来。后来我慢慢地就调整过来。

  

  

老 师:你是调整外面还是内心?

  

林医师:我是调整内心。然后反应就会不一样。老师讲的我受用很多。

  

  

老 师:好。蔡女士你有什么看法?

  

蔡女士:老师讲的验心的部份,其实当人在苦恼的时候,就会去看内心的状态,大概是智慧不够吧,还是不能解。所以这个地方要请问老师,在修行上还需要再下什么功夫?内心的那个苦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但是在我来说,还是一片迷惑的感觉。

  

  

老 师:如果是这个样子,主要还是没有看清楚,只看到内心表面的状态,心里面的那个问题再深进去是什么?没有看到?没看到就没有办法解的。

  

  

蔡女士:需要禅定吗?

  

老 师:不需要禅定,反省就可以看到。不要以为是靠禅定的,这里面根本就是一个反省的功夫而已。

  

  

蔡女士:老师的意思是我不够深入,对不对?请教老师深入的方法。

  

老 师:深入的方法?比如说:以前我那个投资失败,一般人会想,我有贪心嘛!就认为找完了。好,我把贪心拿掉,我不要贪心。以后投资啊!都不搞了。对我来讲,这个是很浅的。我看到的这个不是贪心不贪心的问题。大家不是都想赚钱吗?那么大家不是都在贪心?如果我这个投资就是贪心,那我要拿薪水就不是贪心吗?我要赚钱跟贪心不贪心无关,如果我认为投资才算是贪心,那我就会想,我想要赚钱、拿薪水、我要找工作,希望拿到的薪水要高一点,难道不是贪心吗?

  

  

我会这样子问,一问下去不是贪心的问题,问题不是在贪心。我就检讨,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是投机还是投资?我还要问,什么是投机?什么是投资?怎么定义?为什么这个样子就叫投资?哪个样子就叫做投机?就去查书、去看,问大家怎么定义投机?怎么定义投资?后来发觉没有人能定义。一般人认为,当然可以啊!投机跟投资这两个字,不一样嘛!一个是「机」,一个是「资」,有些人这样就满足了。喔!就是这个深度不一样。对我来讲,我们要去用的嘛!我做了这一个经济活动,这个时候,为什么是投机?我再另外做一个,为什么是投资?这个时候,我就找书看,结果找不到。

  

  

后来我晓得经济学家,他们不会分辨投机与投资。哇!他们不会,那我怎么办?我就自己想办法。后来我想出的办法就是,你做了一个经济动作,这个动作是有贡献的,获得的回报与你的贡献是相当的,这样子就是投资;如果我做了一个经济动作没有贡献,但是会有利润,我会赚到钱,这样子的经济活动就是投机。经济学家不能定义的,我把它定义,自己解决;不然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啦!到底要投机、还是投资?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这个时候,我得出「财富定律」。甚至自己可以创造出定律来,当然别人有定律我就采用;没有时,就自己来创造这个定义。这样子就知道我每做一个经济活动,都可以有一个「操作型的定义」来衡量。所以一个检讨深入的人,可以因为一个投资的失败,让他去发现一个定律。你要能够深入,就可以这样子做,如果不够深入,以后就不要贪心嘛!就这样子结束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还是在那里。诸如此类。所以这个地方就看下功夫的深度。

  

  

蔡女士:我觉得要检讨的事情,应该是常常会碰到的,而且你可以不断地去修正、重复,这样的一件事情可能比较合适做更深入的检讨。

  

老 师:对。你没有办法做每一件事情,只能选一些事情。

  

  

蔡女士:老师做的时候,可能几天就完成了,而我们可能要很久?

  

老 师:不,像财富定律我搞了三年,痛了三年,而不是两、三天,是熟练了才愈来愈快。因为那个问题不想,我心里会痛,自己怎么那么笨,做了这么笨的事情。

  

  

蔡女士:这样的过程都是在思维的状态吗?

  

老 师:不完全是。

  

  

蔡女士:这样等于是一种对于观念的澄清?

  

老 师:验心嘛!我的功夫是下在心上。

  

  

蔡女士:我的意思是观念出来时,你的心是舒服的,就是正确的?

  

老 师:对。因为我们的心非常地复杂,你这么一检讨下去,里面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会一点一点给你挖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心是无量无边、非常复杂的。

  

  

蔡女士:通常我的脑袋会有很胀的感觉,好像一团疑惑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办?

  

老 师:那个就是你要做的功课啰!好,大家还有问题吗?今天就到此结束。

  

  

  

(梁乃崇教授于90年5月6日下午,假新竹明星诺那精舍讲述〈菩萨道的修行〉,全文由张春美纪录,曾煜隆、吕秀玉整理完成。)

  

《菩萨道的修行(1)》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菩萨道的修行(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