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與窮爸爸
梁乃崇教授
汪女士:我今天聽說老師要講「富爸爸與窮爸爸」,是不是已經講過了?
老 師:已經講過好幾次了。這本書你可以自己買來看啊!是有不錯的觀念。
既然你問到這個,我們也可以再講一講。這本書的作者在夏威夷出生,是一位第四代日裔美國人,寫的是美國的有錢人賺錢的心法。這個賺錢的心法,還不只是美國人的;更是這叁百年來資本主義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精華,而這本書把這個精華──一個秘密的心法泄漏了出來!這個賺錢心法是資本主義富人的秘密,它是怎麼形成的?我還在想辦法了解中。它好像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而是在資本主義體製下,衆人經過叁百年的孕育,慢慢發展出來的。這個賺錢心法,以美國人而言,95%的人不知道;只有5%的富人知道。像我們東方的人,就沒有這樣的東西。類似的東西還有,但是格局小,是局部的。這一套賺錢心法不是小格局,已經貫通了跟人性的關系,和世界的規則也有某種程度的貫通。這麼重要的東西,東方人很難知道,即使是美國人,也只有5%的人知道,何況東方的文化背景,那是更難知道,但是這本書把這個秘密泄露了。
這個賺錢的心法是在什麼情況下傳授的呢?大部分都是在家庭裏面,在飯桌上父母傳給兒女的;並不是在學校教育體製裏傳授,所以教育體製也沒有這個東西,那是在實際的、家庭的生活當中,富人把它傳授給下一代。在這5%的富人裏面,猶太人占的比率是最高的。這位作者是日本人,他講的窮爸爸,就是他自己親生的父親;而那位富爸爸則是他同學的爸爸。他的窮爸爸的觀念,就跟我們中國人的觀念非常相似的。中國人的觀念就是好好的讀書,成績要好,念一個有名氣的大學,畢業以後找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這樣一生就一帆風順了。他自己的父親就是這樣教他的,而那位富爸爸所講的就完全不一樣了,他認爲:「你要做富人,何不自己設立一個公司,讓人家來你這裏上班呢?」
富爸爸還告訴他,學校的教育只能教你作一個雇員,就是到一家公司工作,領固定薪水的雇員,這樣學校的教育是做得到的;至于怎麼去經營一個公司,學校的教育沒有這個內容,沒有辦法教你。那個富爸爸就把自己的兒子和他一起教,從九歲的時候教起,教到叁十九歲,總共教了叁十年,覺得他們可以了,才沒有再繼續教。可見這個課程是一件不容易學的事。
在這本書裏面,講了非常多的對比,因爲他們從九歲開始,還是小孩子,就碰到了碰到兩個爸爸,雖然都是主張:你要努力、你要學習,但是內容是不同的;你要去賺錢,但是賺錢的方式都是針鋒相對。他們都是要你做好,但是兩個人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當時作者還小,雖然無法分辨,但是在他幼小的心裏起了強烈的撞擊。他就在這種環境當中長大,所以他的感觸特別深刻,才會寫出這些書來。像他的朋友(富爸爸的兒子),就不會寫這本書,他也沒有時間寫書,原因是他的家産已經有幾十億美金了,管理那麼大的家産,他也沒有興趣來寫書了。至于他爲什麼有那麼多錢呢?因爲父親給他的家産就有幾千萬,而經過他的手,就變成了幾十億。所以,他現在又用他父親教他的方法,又再教他自己的兒子了。從這樣子看起來,中國人的「富不過叁代」也不適用在他們身上了。
這一位富爸爸連國中都沒有畢業,十叁、四歲的時候就辍學了,爲什麼會辍學?他父親去世了,留下一個小店,他只好自己來照顧。但是作者自己的父親是什麼呢?是幾個名校的博士,非常有學問,官位做到夏威夷州政府的教育部部長,官位夠大了、薪水也夠高了,但是過世以後,什麼都沒留下,只留下一些未付的帳單。在他小的時候,他其實也看不出哪一個是富有啊!因爲他說的窮爸爸也不窮,他說的富爸爸也不富,九歲的時候,他怎麼看得出來。他只知道這兩個爸爸所講的,就是針鋒相對,就是不一樣。他實在沒有辦法做一個很簡單的選擇,所以他在這個地方,思考非常多。他的父親官做得很大的時候,非常地忙,工作多得不得了,所以連跟他們見面的時間都沒有,他們都看不見自己的父親,而那位富爸爸越有錢,就越有空閑,所以他才有辦法教他的兒子和他。在這樣子的對比之下,他說:大概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決定選擇接受富爸爸的教法,而不理他父親的建議。
對我而言,我從這本書得到了一個寶物。以前曾經想要把「賺錢心法」發展出來,十幾年來並沒有發展成功。就在這幾個禮拜之前,我看了這本書,才發覺我想要發展的東西,就在這裏,這本書已經有了。當然,這個事情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我承認沒有辦法發展出來,才讓我看到這本書?當我看完以後,立刻知道,想要自己獨立發展出來是不可能的。它是經過了歐洲和美國這麼廣大的地區,在實行了資本主義,實行了叁百年才孕育出來的東西;我想要搞幾下就搞出來,根本是不可能的。同時,我也知道沒有經過P公司這十幾年的過程,也沒辦法吸收它所帶來的豐富成分。所以,這樣子看來,十幾年的努力,還是沒有白費,幫助我把它的精華吸收過來,而且滲透到資本主義的文化體系裏面。還有我也看到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調整。如果把它修改好了,合乎理想以後,可以作爲修「菩薩乘」的功課。從經典上的描述得知:羅漢是苦行樸實的,而菩薩卻都是莊嚴華麗的。所以菩薩一定是有錢又有閑的人,他才能夠行「菩薩道」,做六度萬行的工作。如果空閑很多,但是沒有錢,這樣的話只能行「羅漢道」,所以在這個現實世界裏,要成一個菩薩的話,就需要安排一個課程,讓你變得富有,同時又有空閑。這樣「菩薩乘」才是可行的佛法,不然的話,菩薩的世界還是一個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真實可行的世界。有錢又有閑之後,菩薩就可以運用「叁摩缽提」的力量,創造真善美、創造慈悲喜舍、創造莊嚴清淨、解脫自在的環境,這不就是創造「人間淨土」嗎?
這本書提到許多富人,看似沒工作,事實上他們創造的財富非常豐富。有幾個名人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說:愛迪生所受的學校教育是很少的,可是他創造的財富非常大;貝爾發明電話,所創造的財富也是非常大;亨利福特也是沒受什麼教育,卻創造了美國的汽車工業。而現在又有戴爾創造了戴爾電腦;比爾蓋茲創造了微軟。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茲在哈佛大學念了一年就不念了,戴爾也是在大學裏就已經裝起電腦在賣,後來連書都不念了,他們都是這種沒有受正規教育或是受的教育不完整的人。像比爾蓋茲所創的微軟事業,我們來看一看:比爾蓋茲他有寫過很好的軟體嗎?沒有,都是人家寫的。那他在做什麼?他就是在做富人啊!叁十多歲就變成美國的首富,而且他這個微軟公司的生産力等于韓國一年的生産力,他一個人所創的微軟公司等于南韓一個國家的産值耶!你想想看,他們的創造力、生産力多強啊!這些富人多厲害啊!最近看起來,美國的經濟比日本又強了很多,至少有個原因,就是因爲美國有懂得賺錢心法的人;而日本沒有這樣的人,所以日本創造財富的能力就不及美國。從美國和日本的比較來看,我很想把這個賺錢心法了解得更清楚,並增加獲得「空閑」的能力,整理成「菩薩乘」的修行課程。
我的使命是替企業家找出修行的佛法,讓他們有錢又有閑修行成道,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發展出這樣的佛法。看了這本書以後,發現我要找的東西,百分之八十在這裏面了。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奇妙的,感謝有P公司的成立,沒有的話,我可能還不會看這本書,所以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緣關系是說不上來的。
書中他那個富爸爸,對這兩個小孩的教導的方法,他設計一個實際的生活情景,小孩在實際生活中學習,不是聽老師講解。我覺得修行也要這樣,如果修行不是這樣的話,效果不會好的。禅宗有這個性質,禅宗的修行是非常生活化的,是在一個真實的在生活當中修行──這也是我們一直希望做的事情。而這本書裏面已經顯現它的學習效果了。
臺北問:這本書裏面,老師您覺得不夠好的地方有哪些?
老 師:不好的地方,對這本書來講,不是那麼重要,只是對我比較重要而已。我還是先講好的地方,這樣對大家比較有幫助。有一件事情,什麼是資産?什麼是負債?講得非常簡單清楚,因爲在他們九歲的時候,那個富爸爸就教了,所以在九歲的時候就聽懂了,現在只不過把九歲時候聽懂的東西,重新講給大家聽而已。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弄清楚的事情,很多人都認爲只要他買了一棟房子,那個房子就是他的資産。賣房屋的人,還有親朋好友,甚至貸款的銀行,都會跟你講你有了資産,而自己更覺得自己有了資産。所以很多人有錢的時候就會買房子,買很多房子。這個情形在臺灣,十五年前是對的,十五年後就不對了。因爲十五年前,房子會越來越貴,同時還會通貨膨脹,買房子雖然要交利息還貸款,可是還了二十年後那個錢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爲我們的薪水也一直在漲;通貨也一直膨脹;開始的時候是吃力的,到後來就很輕松,這樣買房子是正確的。可是,現在已經沒有通貨膨脹了,而且房子的價格也跌了,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延續買房子做爲資産的習慣,這就弄錯了。
《富爸爸與窮爸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