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富爸爸與窮爸爸▪P2

  ..續本文上一頁lign="left">我在八、九年前就提出:我們不應該買房子,應該租房子,但是沒有什麼人采信,現在就背負著高額的房屋貸款,同時房子又跌價,有的還跌了一半,這是很慘痛的事情。所以買房子有貸款要付,貸款包含利息和本金,同時有房屋稅要繳,也會有一些維修等各種費用,都是你的支出。當然房屋也可出租,租金就是你的收入。假如一個月所有的支出是十五萬元,而你把房子出租,租金也是十五萬元,那麼這個房子對你來講,既不是資産也不是負債;如果租金只有十萬元,這個時候你需要每個月從你的口袋流出去五萬塊,那麼這個房子對你來講,不是資産而是負債。另外,如果你一個月的租金是十六萬,那麼每個月可以賺進一萬元,這個房子才是你的資産。所以,房子對你而言,它可以是資産,也可以是負債。而租金是會隨著市場變動的,本來是十六萬元,以後租金可能變成十二萬元,于是本來是資産的房子,就變成是負債了。

  

所以一個東西對你來講,是資産還是負債,就看它讓你口袋的錢增加呢?還是減少?是以現金的流動來定義的。有太多人去買房地産,買了以後根本也沒有租出去,沒有租金收入,或者收入比支出低。在臺灣,有些醫生一個月的收入可能有八十萬元,但是他買了一大堆房子,他的八十萬元收入都去支付他的房子貸款,最近房地産又跌價。雖然他的月收入很多,但是他製造了很多負債,把他每個月的高收入通通吃掉了,所以他還是很窮。這種情形不只在臺灣,在美國也非常多,他們把什麼是資産?什麼是負債?弄錯了。這個觀點不只是買房子,買股票、買任何東西都一樣。你要判斷它是不是資産?用現金流量的方式來研判就不會有問題。當你采取這樣子的判斷時,你如果要買房子,你就要算清楚,它會讓你的現金增加呢?還是減少?如果買房子,每次都讓你的現金增加,不管多少都是增加的,有出租的價值,租金還不錯的房子;這個時候,不需要做事,那些房子每天都在增加他的收入。

  

當然,買股票也是一樣:以前我聽過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先生說,在股票跌到谷底的時候,把績優股買起來放著,每年會有百分之二十的股利,比銀行的利息還要高。

  

其次,這本書提到很多與修行有關的問題,他講一個人之所以窮困,原因是不能克服對錢的恐懼感和貪欲。一個人爲什麼要急著去工作賺錢呢?那是因爲擔心沒有錢用,選擇的對策就是找工作,有了工作就不再擔心了。另外一個就是對貪欲沒有辦法控製,看到什麼東西都想買,不能節製花錢的習性。所以就要趕快去工作,做一個工作還不夠,還有人做兩個工作,爲了什麼呢?爲了付這些帳單、這些貸款。這樣的情形,在這本書的作者看起來,你是爲錢而工作的人,也就是你被錢所控製,你是錢的奴隸,只是爲了自己的債務工作,這樣子永遠不會有錢。

  

那麼作者怎麼做呢?他的富爸爸教他:你要讓錢爲你工作,怎麼樣讓錢爲你工作呢?譬如說:你買下了很多資産,這些資産自動地讓你的口袋裏的錢增加,這個就是讓錢爲你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個部份是很重要的觀點。

  

在他的書裏面還提到了一件事情,就是麥當勞的老板在1974年,被邀請去奧斯汀爲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MBA工商管理學院的碩士班演講,他問學生們:你們看我是做什麼行業的?學生們就哈哈大笑,這個還用講嗎?大家心裏面想,你就是賣漢堡的。所以,大家都不講話,認爲這個問題還要問嗎?好一會兒才有人說: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賣漢堡的。麥當勞的老板說:我知道你們會這麼說,各位先生、女士們,我是做房地産的。(參考該書P.108)他的事業是房地産;他的職業才是賣漢堡。大家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因爲麥當勞的漢堡事業做得很大、很好,因爲店面的位置以及布置,他都是經過精心的調查以後,才選定的,選了以後他把它經營起來,于是那個地方就會熱鬧,熱鬧了以後那個店面就值錢了。然後又特許給另外的合夥人,把這個店頂下來,他就收權利金,所以他賺的是這個錢。他幾乎已經把全世界的大都市最重要、最好的地點,化作是他的資産;他的資産比天主教的教堂還多,這是他在1974年講的有關他的錢的來源是這個樣子的。

  

這件事情對當時的一個學生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個學生以後經營了汽車洗車場,就是采取了這個辦法,他的真正資産是房地産不是洗車,也賺了不少錢。

  

這件事情使得我想到臺灣曾經發生的一件有關麥當勞的事情:麥當勞在1980年代才進到臺灣,當時幫麥當勞在臺灣經營的那位先生姓韓,韓先生比麥當勞更厲害,他幫麥當勞在臺灣經營,開店在哪裏,他把地點周圍的房地産,先買下來,因爲那個店是麥當勞的,這個錢他賺不到,于是他就把麥當勞的地點周圍的房地産買下來,以後經營起來熱鬧了,麥當勞固然值錢,周圍的房地産也跟著值錢,所以他賺的比麥當勞還多。後來這件事情被麥當勞發現了,所以就解除跟他的合夥經營關系。我想那個時候麥當勞也學會了,不但要賺那個店,周圍的房地産也要自己賺了。從這裏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對賺錢的招數也是很有辦法的。我想從那件事以後,麥當勞又從韓先生這裏學得更多,賺得更多。

  

這一件事情讓我覺得:沒有進入這個領域,這本書沒有透露出來的話,真的不曉得他們在做什麼,對不對? 成功的企業家會冒險,也會管理風險,要達到賺錢的目的,須要增加財務知識和智慧。那麼,用貢獻主義觀點來看,什麼時候會有風險呢?沒有貢獻的時候就有風險。如果做了貢獻,也就是把原來的問題和困難克服了,才賺到錢,就沒有風險了。怎麼管理風險,這本書說:增加財務技能、知識和經驗等。而不是:分散投資法、高賣低進法、攤平方法等這些笨方法。但是,他只是批評這些避險措施,並沒有指出怎麼管理風險。我現在把它綜合起來,所謂管理風險就是:你做了貢獻,把問題和困難克服了、消失了,這樣才叫做管理風險,才叫做控製了風險。這本書的優點就講到這裏。

  

接著下來講它的缺點,第一個我不滿意的地方,是他自己不願陷入金錢的恐懼和貪婪,不願爲錢工作;而要錢爲我工作。因此成立公司,雇用被恐懼和貪婪所控製的人爲我賺錢。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卻要別人去做,利用別人的弱點來讓你變得富有。這是不對的,我無法接受。

  

第二個問題,作者希望得到財務自由,希望錢用不完,所以他要努力賺錢。對我而言,不要這麼想賺錢也可以達到啊!我只要清心寡欲、節儉的生活,一樣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啊!所以,這個理由對我來講,說服力不夠。另外他還講,賺到錢他就很開心。對我而言,要很喜歡賺錢,有點困難,我不是說不喜歡賺錢,只是喜歡的東西可以有很多啊!我最喜歡的東西不是錢,錢可能排到第四、五位。我覺得他的賺錢心法,得是第一喜歡賺錢的人才適合,如果你有另外一件事情比喜歡賺錢還要更喜歡,怎麼辦呢?把這兩個喜歡的事結合在一起,譬如這位作者他很喜歡賺錢,但是他心裏面也喜歡教育,所以他就教人家賺錢,把他喜歡的教育和賺錢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如果要賺錢的話,因爲我更喜歡教人修行成道,那我就要把賺錢跟教人修行成道這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要怎麼結合,我還不清楚,當然講得更大一點的話,其實我們喜歡建立人間淨土;讓人間淨土有真善美、有慈悲喜舍、有清淨莊嚴、有解脫自在、富有圓滿等等,這樣我才能做,不然的話,我是沒辦法做的。

  

戴先生:基本上在財富的追求,跟人生目的的追求部份,我個人覺得有沖突的地方,因爲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十二因緣最頂層的地方,而財富是在十二因緣下面的愛、取、有那些地方,所以我們如果追求個人財富,一直在十二因緣那幾個層次打轉,爲那些帶不走的東西拼命地去追求,而那些百年以後要帶走的東西,可能因爲我們追求了財富,而把精力都浪費掉了,疏于努力,會不會有這個現象?

  

老 師:這個問題應該是有的。如果我們追求財富不對的話,就會有這樣的問題,至于那兩本書裏面,他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掉了,因爲他能夠看透財富的本質是虛假的,財富其實是人的認知造成的,如果你有一個僵硬的認知,你就會變窮。雖然他接受了那個富爸爸那麼多的教育,可是當他要去建立一個企業的時候,他那個富爸爸還告訴他,你會失敗兩到叁次。後來,他真的去做的時候,真的連續失敗了叁次,到第四次才成功。他九歲就開始從富爸爸那裏學得那麼多,卻還會失敗,書裏就提到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雖然他學得那麼多,但他沒有真正地去做過,而且也沒有失敗過,所以他沒有真正學到;真正學到就是要在做的當中失敗了,才會學得到。所以,他要經過叁次失敗以後,他才曉得要怎麼做,才會成功。所以他說:失敗是成功的一部份。當然我們也有成語說:失敗爲成功之母。兩個意思是相同的。原因就是你真正要學到,一定要經曆失敗;不失敗是學不到的。雖然他有富爸爸教他,而且教這麼久,但還是需要失敗的經驗。

  

第二個原因,他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他內心有很多疙瘩,有情緒上的、有認知上的諸多問題,當他在失敗中艱苦奮鬥時,他跟他太太經常吵架,所以在那個狀況下,所受到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于是要處理很多很多自己的情緒問題、很多自己的執著,很多莫名其妙種下的偏見,…

《富爸爸與窮爸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修行(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