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能自己不認爲那個是偏見,如果知道那個是偏見還好──這些東西都在影響他,使得他失敗。他必須透過那些失敗,把內心的恐懼、貪婪等等這些心中埋藏的缺陷,把它挖掘出來、清除掉,他才能成功。所以整個發財過程,在我看起來,是一個修行過程,是一個以境驗心的修行過程,非常真實。當你賺錢了,就證明你修好了。所以如果一個人,一炮而紅就賺錢了,這個是最大的災難,會讓你以後死得更慘,因爲你沒有修行、沒有成長、沒有成熟,你內心不夠清淨。所以我會認爲這個部份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際的修行過程;而且用到了以境驗心的方法,是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修行。
關于剛才你問會不會到那裏打轉,在那個過程他是在愛、取、有這邊打轉,但是他是在修行,他是在清除心中的缺陷,然後才可以成功。或許他講的部份我把它看得太好了,可能不見得有這麼好,如果實際上還不是我想象的這麼好,那麼這個部份就是我們還需要改進的地方,還要努力的地方。
戴先生:我個人因爲在飛機上工作的關系,我覺得人類有一點過度地使用了資源,事實上很多是不必要的,但是爲了舒適、方便,而過度地使用了地球的資源。自然界的資源實際上是有限的。(師曰:對)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不需要那麼舒適、不需要那麼浪費的時候,應該要節製一下。另外,剛剛老師提到說:他累積那麼多財富,還是架構在很多的雇員上。(師曰:對!)如果財富累積的過程是一種修行,而處理累積的財富恐怕也不得不謹慎,如果他把財富交給他的後代,就剝奪了後代的修行機會;如果他不把財富交給他的後代,他又該怎麼處理這些財富?
老 師:這本書裏沒有講,以他的朋友來看,那個富爸爸交給兒子,兒子又再交給孫子。富有是什麼?他們沒有講清楚,關于這個部份,在貢獻主義裏已經有定義了。比如:富有不一定要消耗資源,這要看你怎麼去定義你的富有,我們靜坐、持咒、觀想,做得好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很富有;我們清心寡欲,也可以過得很滿足,也可以自認爲很富有。所以對于所謂的富有、所謂的真善美,我們有自己的定義,就不是別人可以左右的了。那麼,什麼時候會受別人的左右呢?比如說:我們會受到歐美商業廣告的影響,以他們的富有爲標准,這樣的話,我們就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我們就變成文化的奴隸,而不是自己的主人。那麼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定義,實踐自己的定義,做出真正的效果來。要想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優點,我們就必須好到某一個程度,要能讓別人心動,別人才會接受你。
文化大師Huntington的「文明沖突論」,他第一個憂慮的就是回教跟基督教的文化沖突。因爲回教的基本教義派,他們就是不甩你歐美文化。如果我是回教的話,我不是用硬幹的方式──就是不甩你,而是讓自己做好,好到令別人羨慕,以此來說服別人。他們若覺得你比較好,就會願意來學。要做到這一點,在精神層面得要有更深入的探討,探討的深度一定要超過他們,才可能說服另外一個文化。這個部份不是誰說服誰的問題,我們看到別人的優點時,可以把優點吸收過來,裏面可能包含有不足的部份,我們可以把它補足,並不要因爲他們還有不足的部份,所以他們的優點也不要,我不希望這樣子做。當然要這樣子做,還得要有一個本事,就是能夠把優點和缺點分離出來,你要有這個能耐。沒有這個能耐,當然就沒有辦法這樣做。剛好我有這個能耐,所以我就敢這樣子做;如果我沒有這個能耐,優點和缺點沒有辦法分離,可能會采取的辦法就是全部都不要。但是,對我而言這個不困難,我有辦法把它分離,所以,我會把它的優點吸收過來,我的態度是這樣的。
問:第一次參加法會的連線,效果滿好的,藉此再聊一下,因爲來得晚一點,前面並不確定知道聊些什麼,但是因爲「富爸爸與窮爸爸」這本書滿有名的,它裏面傳達的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對人生都是很有啓發性的。第一個是財富的部份,第二個部份就是梁老師您談到的修行的部份,怎麼樣兼顧這些部份,是不是在知識經濟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比較有機會結合呢?這裏面有許多這種屬于創意的部份、修行的部份,怎麼樣把它轉換成一些知識的層面與作法,慢慢地透過組織把它推廣出去,是滿值得研究的。在財富的部份,一般人會覺得這個部份本身性質上是和修行沖突的,好像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這一部份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人生的發展過程裏,有著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修行的機緣,不一定早來;倒是財富的需要先來了,讓自己的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剛剛梁老師也談到,臺灣的大企業家可能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但是,我想說:像臺積電的張忠謀,他算不算是法治的一個例子。
老 師:好。你問的問題滿多的喔!最後一個問題,你問到的是張忠謀,我覺得臺積電還是人治,他本身是法治。我們的社會法治環境不健全,商業文化亦不成熟,專業經理人的能力和工作倫理尚未建立,傳統文化遺留輕商的習性,一般人佩服英雄式領袖,這些原因使得企業不得不發展成人治色彩,不過臺積電有相當程度的製度化,是臺灣企業中法治程度最高的公司。
另一個問題:修行就不應該要錢,爲何還要去賺錢,這是聲聞乘的觀點;就以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而言,有很多長老,像提供「祇樹給孤獨園」的長老須菩提,還有維摩诘居士等都很富有,不是窮困的人。所以,如果以聲聞乘的觀點來看,是不需要富有;但是以菩薩乘來看,他們應該要富有,不但要富有,而且要有空閑。這樣子的話,富有和修行是一致的。
比丘是不能碰到錢的,聲聞乘有這個規矩,顯示對錢財的排斥。這樣的態度,不能適應現代,我希望佛法能夠適應現代工商文化,所以佛法是要做很多調整的。
荊先生:在這個工商業發達的時代,我們怎麼樣來投資理財?投資在股票市場上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如果以現在的股票市場來看,要怎麼做,才是一個投資,而且是有貢獻的?老師的看法是怎麼樣?
老 師:他問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要理財的話,大部分是投資在股票市場。那麼要怎麼做,才是投資,而且是有貢獻的,才合乎我們的道德尺度,不只是賺錢而已。這個問題在滿早以前解答過了。現在我有新的解答,就個人理財而言,股票市場是合法的,我們就可以合法的買賣股票,並不需要合乎貢獻報酬律。貢獻主義是爲建立更好的經濟體製而作的思考,那一天人類真的建立了貢獻主義的經濟體製,這時我們再來遵守吧!
資料記錄-張春美
資料整理-鄭智元 梁玉明
《富爸爸與窮爸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