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能自己不认为那个是偏见,如果知道那个是偏见还好──这些东西都在影响他,使得他失败。他必须透过那些失败,把内心的恐惧、贪婪等等这些心中埋藏的缺陷,把它挖掘出来、清除掉,他才能成功。所以整个发财过程,在我看起来,是一个修行过程,是一个以境验心的修行过程,非常真实。当你赚钱了,就证明你修好了。所以如果一个人,一炮而红就赚钱了,这个是最大的灾难,会让你以后死得更惨,因为你没有修行、没有成长、没有成熟,你内心不够清净。所以我会认为这个部份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际的修行过程;而且用到了以境验心的方法,是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修行。
关于刚才你问会不会到那里打转,在那个过程他是在爱、取、有这边打转,但是他是在修行,他是在清除心中的缺陷,然后才可以成功。或许他讲的部份我把它看得太好了,可能不见得有这么好,如果实际上还不是我想象的这么好,那么这个部份就是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努力的地方。
戴先生:我个人因为在飞机上工作的关系,我觉得人类有一点过度地使用了资源,事实上很多是不必要的,但是为了舒适、方便,而过度地使用了地球的资源。自然界的资源实际上是有限的。(师曰:对)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不需要那么舒适、不需要那么浪费的时候,应该要节制一下。另外,刚刚老师提到说:他累积那么多财富,还是架构在很多的雇员上。(师曰:对!)如果财富累积的过程是一种修行,而处理累积的财富恐怕也不得不谨慎,如果他把财富交给他的后代,就剥夺了后代的修行机会;如果他不把财富交给他的后代,他又该怎么处理这些财富?
老 师:这本书里没有讲,以他的朋友来看,那个富爸爸交给儿子,儿子又再交给孙子。富有是什么?他们没有讲清楚,关于这个部份,在贡献主义里已经有定义了。比如:富有不一定要消耗资源,这要看你怎么去定义你的富有,我们静坐、持咒、观想,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很富有;我们清心寡欲,也可以过得很满足,也可以自认为很富有。所以对于所谓的富有、所谓的真善美,我们有自己的定义,就不是别人可以左右的了。那么,什么时候会受别人的左右呢?比如说:我们会受到欧美商业广告的影响,以他们的富有为标准,这样的话,我们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我们就变成文化的奴隶,而不是自己的主人。那么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定义,实践自己的定义,做出真正的效果来。要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优点,我们就必须好到某一个程度,要能让别人心动,别人才会接受你。
文化大师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他第一个忧虑的就是回教跟基督教的文化冲突。因为回教的基本教义派,他们就是不甩你欧美文化。如果我是回教的话,我不是用硬干的方式──就是不甩你,而是让自己做好,好到令别人羡慕,以此来说服别人。他们若觉得你比较好,就会愿意来学。要做到这一点,在精神层面得要有更深入的探讨,探讨的深度一定要超过他们,才可能说服另外一个文化。这个部份不是谁说服谁的问题,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时,可以把优点吸收过来,里面可能包含有不足的部份,我们可以把它补足,并不要因为他们还有不足的部份,所以他们的优点也不要,我不希望这样子做。当然要这样子做,还得要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把优点和缺点分离出来,你要有这个能耐。没有这个能耐,当然就没有办法这样做。刚好我有这个能耐,所以我就敢这样子做;如果我没有这个能耐,优点和缺点没有办法分离,可能会采取的办法就是全部都不要。但是,对我而言这个不困难,我有办法把它分离,所以,我会把它的优点吸收过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
问:第一次参加法会的连线,效果满好的,藉此再聊一下,因为来得晚一点,前面并不确定知道聊些什么,但是因为「富爸爸与穷爸爸」这本书满有名的,它里面传达的有几个重要的观念,对人生都是很有启发性的。第一个是财富的部份,第二个部份就是梁老师您谈到的修行的部份,怎么样兼顾这些部份,是不是在知识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比较有机会结合呢?这里面有许多这种属于创意的部份、修行的部份,怎么样把它转换成一些知识的层面与作法,慢慢地透过组织把它推广出去,是满值得研究的。在财富的部份,一般人会觉得这个部份本身性质上是和修行冲突的,好像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这一部份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人生的发展过程里,有着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修行的机缘,不一定早来;倒是财富的需要先来了,让自己的生活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刚刚梁老师也谈到,台湾的大企业家可能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但是,我想说:像台积电的张忠谋,他算不算是法治的一个例子。
老 师:好。你问的问题满多的喔!最后一个问题,你问到的是张忠谋,我觉得台积电还是人治,他本身是法治。我们的社会法治环境不健全,商业文化亦不成熟,专业经理人的能力和工作伦理尚未建立,传统文化遗留轻商的习性,一般人佩服英雄式领袖,这些原因使得企业不得不发展成人治色彩,不过台积电有相当程度的制度化,是台湾企业中法治程度最高的公司。
另一个问题:修行就不应该要钱,为何还要去赚钱,这是声闻乘的观点;就以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而言,有很多长老,像提供「祇树给孤独园」的长老须菩提,还有维摩诘居士等都很富有,不是穷困的人。所以,如果以声闻乘的观点来看,是不需要富有;但是以菩萨乘来看,他们应该要富有,不但要富有,而且要有空闲。这样子的话,富有和修行是一致的。
比丘是不能碰到钱的,声闻乘有这个规矩,显示对钱财的排斥。这样的态度,不能适应现代,我希望佛法能够适应现代工商文化,所以佛法是要做很多调整的。
荆先生:在这个工商业发达的时代,我们怎么样来投资理财?投资在股票市场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如果以现在的股票市场来看,要怎么做,才是一个投资,而且是有贡献的?老师的看法是怎么样?
老 师: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要理财的话,大部分是投资在股票市场。那么要怎么做,才是投资,而且是有贡献的,才合乎我们的道德尺度,不只是赚钱而已。这个问题在满早以前解答过了。现在我有新的解答,就个人理财而言,股票市场是合法的,我们就可以合法的买卖股票,并不需要合乎贡献报酬律。贡献主义是为建立更好的经济体制而作的思考,那一天人类真的建立了贡献主义的经济体制,这时我们再来遵守吧!
资料记录-张春美
资料整理-郑智元 梁玉明
《富爸爸与穷爸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