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ign="left">我在八、九年前就提出:我们不应该买房子,应该租房子,但是没有什么人采信,现在就背负着高额的房屋贷款,同时房子又跌价,有的还跌了一半,这是很惨痛的事情。所以买房子有贷款要付,贷款包含利息和本金,同时有房屋税要缴,也会有一些维修等各种费用,都是你的支出。当然房屋也可出租,租金就是你的收入。假如一个月所有的支出是十五万元,而你把房子出租,租金也是十五万元,那么这个房子对你来讲,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如果租金只有十万元,这个时候你需要每个月从你的口袋流出去五万块,那么这个房子对你来讲,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另外,如果你一个月的租金是十六万,那么每个月可以赚进一万元,这个房子才是你的资产。所以,房子对你而言,它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负债。而租金是会随着市场变动的,本来是十六万元,以后租金可能变成十二万元,于是本来是资产的房子,就变成是负债了。
所以一个东西对你来讲,是资产还是负债,就看它让你口袋的钱增加呢?还是减少?是以现金的流动来定义的。有太多人去买房地产,买了以后根本也没有租出去,没有租金收入,或者收入比支出低。在台湾,有些医生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有八十万元,但是他买了一大堆房子,他的八十万元收入都去支付他的房子贷款,最近房地产又跌价。虽然他的月收入很多,但是他制造了很多负债,把他每个月的高收入通通吃掉了,所以他还是很穷。这种情形不只在台湾,在美国也非常多,他们把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弄错了。这个观点不只是买房子,买股票、买任何东西都一样。你要判断它是不是资产?用现金流量的方式来研判就不会有问题。当你采取这样子的判断时,你如果要买房子,你就要算清楚,它会让你的现金增加呢?还是减少?如果买房子,每次都让你的现金增加,不管多少都是增加的,有出租的价值,租金还不错的房子;这个时候,不需要做事,那些房子每天都在增加他的收入。
当然,买股票也是一样:以前我听过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先生说,在股票跌到谷底的时候,把绩优股买起来放着,每年会有百分之二十的股利,比银行的利息还要高。
其次,这本书提到很多与修行有关的问题,他讲一个人之所以穷困,原因是不能克服对钱的恐惧感和贪欲。一个人为什么要急着去工作赚钱呢?那是因为担心没有钱用,选择的对策就是找工作,有了工作就不再担心了。另外一个就是对贪欲没有办法控制,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买,不能节制花钱的习性。所以就要赶快去工作,做一个工作还不够,还有人做两个工作,为了什么呢?为了付这些帐单、这些贷款。这样的情形,在这本书的作者看起来,你是为钱而工作的人,也就是你被钱所控制,你是钱的奴隶,只是为了自己的债务工作,这样子永远不会有钱。
那么作者怎么做呢?他的富爸爸教他:你要让钱为你工作,怎么样让钱为你工作呢?譬如说:你买下了很多资产,这些资产自动地让你的口袋里的钱增加,这个就是让钱为你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部份是很重要的观点。
在他的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件事情,就是麦当劳的老板在1974年,被邀请去奥斯汀为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MBA工商管理学院的硕士班演讲,他问学生们:你们看我是做什么行业的?学生们就哈哈大笑,这个还用讲吗?大家心里面想,你就是卖汉堡的。所以,大家都不讲话,认为这个问题还要问吗?好一会儿才有人说: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卖汉堡的。麦当劳的老板说:我知道你们会这么说,各位先生、女士们,我是做房地产的。(参考该书P.108)他的事业是房地产;他的职业才是卖汉堡。大家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因为麦当劳的汉堡事业做得很大、很好,因为店面的位置以及布置,他都是经过精心的调查以后,才选定的,选了以后他把它经营起来,于是那个地方就会热闹,热闹了以后那个店面就值钱了。然后又特许给另外的合伙人,把这个店顶下来,他就收权利金,所以他赚的是这个钱。他几乎已经把全世界的大都市最重要、最好的地点,化作是他的资产;他的资产比天主教的教堂还多,这是他在1974年讲的有关他的钱的来源是这个样子的。
这件事情对当时的一个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学生以后经营了汽车洗车场,就是采取了这个办法,他的真正资产是房地产不是洗车,也赚了不少钱。
这件事情使得我想到台湾曾经发生的一件有关麦当劳的事情:麦当劳在1980年代才进到台湾,当时帮麦当劳在台湾经营的那位先生姓韩,韩先生比麦当劳更厉害,他帮麦当劳在台湾经营,开店在哪里,他把地点周围的房地产,先买下来,因为那个店是麦当劳的,这个钱他赚不到,于是他就把麦当劳的地点周围的房地产买下来,以后经营起来热闹了,麦当劳固然值钱,周围的房地产也跟着值钱,所以他赚的比麦当劳还多。后来这件事情被麦当劳发现了,所以就解除跟他的合伙经营关系。我想那个时候麦当劳也学会了,不但要赚那个店,周围的房地产也要自己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赚钱的招数也是很有办法的。我想从那件事以后,麦当劳又从韩先生这里学得更多,赚得更多。
这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没有进入这个领域,这本书没有透露出来的话,真的不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对不对? 成功的企业家会冒险,也会管理风险,要达到赚钱的目的,须要增加财务知识和智慧。那么,用贡献主义观点来看,什么时候会有风险呢?没有贡献的时候就有风险。如果做了贡献,也就是把原来的问题和困难克服了,才赚到钱,就没有风险了。怎么管理风险,这本书说:增加财务技能、知识和经验等。而不是:分散投资法、高卖低进法、摊平方法等这些笨方法。但是,他只是批评这些避险措施,并没有指出怎么管理风险。我现在把它综合起来,所谓管理风险就是:你做了贡献,把问题和困难克服了、消失了,这样才叫做管理风险,才叫做控制了风险。这本书的优点就讲到这里。
接着下来讲它的缺点,第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他自己不愿陷入金钱的恐惧和贪婪,不愿为钱工作;而要钱为我工作。因此成立公司,雇用被恐惧和贪婪所控制的人为我赚钱。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却要别人去做,利用别人的弱点来让你变得富有。这是不对的,我无法接受。
第二个问题,作者希望得到财务自由,希望钱用不完,所以他要努力赚钱。对我而言,不要这么想赚钱也可以达到啊!我只要清心寡欲、节俭的生活,一样可以达到财务自由啊!所以,这个理由对我来讲,说服力不够。另外他还讲,赚到钱他就很开心。对我而言,要很喜欢赚钱,有点困难,我不是说不喜欢赚钱,只是喜欢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啊!我最喜欢的东西不是钱,钱可能排到第四、五位。我觉得他的赚钱心法,得是第一喜欢赚钱的人才适合,如果你有另外一件事情比喜欢赚钱还要更喜欢,怎么办呢?把这两个喜欢的事结合在一起,譬如这位作者他很喜欢赚钱,但是他心里面也喜欢教育,所以他就教人家赚钱,把他喜欢的教育和赚钱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如果要赚钱的话,因为我更喜欢教人修行成道,那我就要把赚钱跟教人修行成道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要怎么结合,我还不清楚,当然讲得更大一点的话,其实我们喜欢建立人间净土;让人间净土有真善美、有慈悲喜舍、有清净庄严、有解脱自在、富有圆满等等,这样我才能做,不然的话,我是没办法做的。
戴先生:基本上在财富的追求,跟人生目的的追求部份,我个人觉得有冲突的地方,因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十二因缘最顶层的地方,而财富是在十二因缘下面的爱、取、有那些地方,所以我们如果追求个人财富,一直在十二因缘那几个层次打转,为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拼命地去追求,而那些百年以后要带走的东西,可能因为我们追求了财富,而把精力都浪费掉了,疏于努力,会不会有这个现象?
老 师:这个问题应该是有的。如果我们追求财富不对的话,就会有这样的问题,至于那两本书里面,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解掉了,因为他能够看透财富的本质是虚假的,财富其实是人的认知造成的,如果你有一个僵硬的认知,你就会变穷。虽然他接受了那个富爸爸那么多的教育,可是当他要去建立一个企业的时候,他那个富爸爸还告诉他,你会失败两到三次。后来,他真的去做的时候,真的连续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才成功。他九岁就开始从富爸爸那里学得那么多,却还会失败,书里就提到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虽然他学得那么多,但他没有真正地去做过,而且也没有失败过,所以他没有真正学到;真正学到就是要在做的当中失败了,才会学得到。所以,他要经过三次失败以后,他才晓得要怎么做,才会成功。所以他说:失败是成功的一部份。当然我们也有成语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两个意思是相同的。原因就是你真正要学到,一定要经历失败;不失败是学不到的。虽然他有富爸爸教他,而且教这么久,但还是需要失败的经验。
第二个原因,他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他内心有很多疙瘩,有情绪上的、有认知上的诸多问题,当他在失败中艰苦奋斗时,他跟他太太经常吵架,所以在那个状况下,所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于是要处理很多很多自己的情绪问题、很多自己的执着,很多莫名其妙种下的偏见,…
《富爸爸与穷爸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