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禮拜的意義

  

大禮拜的意義

  

  

梁乃崇教授

  

  

  

時間:民國91年10月06日下午

  

地點:新竹明星諾那精舍、臺北、

  

臺中、美國連線

  

記錄:張嘉發

  

整理:王聖宗、汪滿妹

  

  

  

問:人去世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師:有的會痛苦,有的不會痛苦,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痛苦與否跟他的業報有關系,如果這個人沒有什麼業報,那他就不會痛苦;有業報的話,就會痛苦。會痛苦其實是好事,因爲透過痛苦就可以把業報消掉。

  

  

問:老師您好!上一次精進佛一的課程,有人覺得是在枯坐,不知如何下手去返聞聞自性。所以十月份的佛一課程,想安排老師講的如何返聞聞自性;同時因爲想把大禮拜加入課程中,因此希望老師能慈悲開示大禮拜的意義。

  

  

師:大禮拜是密宗行禮的一個方式,有關西藏的報導裏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密宗的行者,一路上每叁步就做一個大禮拜,如此直至走到拉薩。所以這個動作怎麼做,我想大家都不會有問題。至于大禮拜的動作有好幾個意義:第一是對佛的禮拜。是對什麼佛禮拜呢?你心目中對佛的意義是什麼?大家來學過圓覺宗就知道,我們講的佛是指自性佛,學佛的過程是要透過自性佛進入法性佛,因此佛的意義有自性佛和法性佛二個層次,到了這二個層次之上,就是自性佛和法性佛合一的佛,也就是自性和法性合一的佛,這不能只是名詞上的理解,要有真實的體會。而這體會必須從自性佛體會起,對自性佛有所體會才會有覺受,有覺受了才是你的第一步,因此所謂的佛對你而言第一步就是自性佛,所以你禮拜的佛就是從自性一直到自性與法性合一,最終就是法身佛,也就是對法身佛的禮贊和敬拜——大禮拜就是對于法身佛的大禮拜。由此看來,做大禮拜的時候是你的身體在做,那麼首先你的自性佛在哪裏呢?

  

  

答:在能知。

  

  

師:對了,首先就是你的身體在對能知能覺做大禮拜。當然這個還是在自性佛的層次,而在真正體會到自性佛以後,就可以進入法性、法身佛的部分;進去了以後,再讓自性和法性融成一體,這時候就有另外的境界出來,但是我們身體做大禮拜的動作還是一樣的。這個動作大家都可以看得見,知道怎麼做;但是心法是看不見的,心法這一部分只有大家自己去體會,這是禮拜的第一個部分。

  

  

其次大禮拜本身是一個運動。這個運動可以使身體健康,甚至也是很好的練功的功法。像我們共修時做的接佛法流的動作,本來我是想要選這個大禮拜的,後來因爲場地的限製,因此就沒有選擇大禮拜了。

  

  

第叁大禮拜可以消業。他能夠消除業障的原因有叁:一是因爲它能夠健身;二是可以讓我慢心降低;叁是對佛的禮拜本身就是一種清淨行。這些是大禮拜可以産生的作用,我們其實不需要想那麼多,我們只要做到對佛的禮拜,我們首先能感覺到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自己的能知能覺,他就是佛,我禮拜他,你只要這樣子想,其實你就在返聞聞自性了,身體自動就會返聞聞自性,所以這個本身就是種修行方式,何況它還有健身、消業的功效啊!

  

  

至于「返聞聞自性」要怎麼做?每次共修的時候我都講了,如果還不知道怎麼入手,就是要下功夫、要檢討、要想辦法,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來問我啊!「返聞」就是回頭,就是攝心內證。攝心內證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可以回轉過來的;一個是不用回轉過來,只要往後退就行了。這兩種都可以,比較快的方法是把心回轉過來,就是內心從能知向著被知的注意力改成從被知指向能知,這樣子就反轉過來了。如果會這樣子反過來就叫做回頭,也叫做攝心內證。如果不會這樣子做,覺得很困難,你可以用往後退的方式,方向還是從能知向著被知,但是你不斷的離開被知被覺,用不斷的離開的方式,也一樣會走到回頭的方向,這樣是多數的人比較會做的。用空間上來比喻:通常我們走路是向前走,現在變成我們是向後走,倒退著走。向前走,就越來越靠近被知的東西;而往後退,就越來越離開被知的對象,這樣倒退的方向就跟回頭的方向是一樣的,我想多數的人比較會這樣子做,離開被知被覺的對象越來越遠,就越來越接近成功了,這樣往後退的方向就是返聞的方向。

  

  

「聞自性」,自性就是能知能覺,聞自性就是你要去聽自性,但自性是沒有聲音的,它是不能被你聽的,所以有任何被你聽到的東西一定不是它,所以你做下去的話就是空空蕩蕩,沒有東西,那才對。所以我們不是都知道一句成語——退一步海闊天空嗎?這就是反聞聞自性的感受,就是要學會這個東西。事實上很多東西不需要修行我們都知道,當我們遇到麻煩、困難的時候,常常是只要退一步,就會感受到海闊天空。如果你是用往後退的方式來做返聞聞自性的話,一樣會感受到海闊天空那個空空蕩蕩的感覺,這就是返聞聞自性。所以不曉得怎麼返聞聞自性,表示你對于能知和被知的狀況還沒有感受,可能只是理解了,但是還沒有感受。因爲在這個地方能知和被知對你而言都是你的被知,你還不能體會到那個能知是不可被知的,這是要去體會的,不只是理解而已。因爲任何東西一旦被你理解就落入被知的範圍,而我們現在要講的這個能知是不可被理解的,被你理解就不是真的,它是思議所不及的,它是思想的源頭,思想是被它弄出來的東西,它是思想的製造者,所以思想這個産品怎麼可能會知道它的製造者是誰呢?是沒有辦法知道的,因此這個困難在對于能知和被知的觀念只是理解了,但是還沒有體會,當然就沒有辦法做。如果我這樣講還是沒辦法入手,那麼可以換成「眼見色,心中無色;耳聞聲,心中無聲;意想念,心中無念」這個方法來做。林醫師說他做返聞聞自性,做了兩年才有眉目,所以是要下一段功夫才會懂的。「佛一」只是把心靜下來的時間加長而已。其實一天的時間是很短的,不過對于我們忙碌的現代人來講,一天就已經好長了,我們是十倍速的時代,所以一天就似乎已經變得滿長的,因此舉辦「佛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這一天中可以把心好好的靜下來。

  

  

臺中:我以前比較用功,所以比較有感覺。返聞聞自性是要下苦功夫的,有一次在臺北實習,做得最好時就是可以邊走路邊做,雖然並未真的回頭了,但是心裏很細小的念頭在起,我都可以感覺得到;然後我知道回頭就是要回到它們的後面,我知道有這樣子的感覺,而這就是回頭的方向。這是很用功做時才出現的那一段感覺,直至現在,我還滿懷念的。這是要下苦功的,如果坐不住,平常可以多多念咒,能夠坐得住時就再做。

  

  

師﹕是的,實在坐不住,覺得枯坐得好難過,可以改成念咒。這個咒是被知的,你就專注這個被知的咒上,其他的被知就不要去想,這樣子也是入定,是比較淺的入定。所以當心裏的妄念多時,可以專心念咒來攝心。

  

  

問:入定之後有空蕩蕩的感覺算不算開悟?

  

師:不算,這樣還沒有到。

  

  

問:如果把煩惱解決了,沒有這個東西了,這樣到不到?

  

師:這個也沒有到,因爲那個是比喻,可以幫助大家越來越知道什麼狀況不是開悟,而沒有辦法告訴你什麼狀況是開悟。

  

  

問:在上中級班的時候,老師有提到說假觀修得好會有兩個現象:一是可以看見日輪,二是身體會覺得熱。我的問題是這兩個狀況是同時存在的,還是只有其中一個?

  

  

師:其中一個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覺得熱還不算,那還比較淺。

  

  

問:像練氣功的人他們有時候也會覺得身體很熱。

  

師:是的,熱的話還比較淺。

  

  

問:我們修了假觀以後,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感覺是不是會變得不一樣?譬如說我以前看連續劇,當我很投入劇情時,就會跟著劇中人一起哭一起笑;而修假觀一段時間後,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態度好像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會哭會笑,現在會變得比較不會哭不會笑,這跟修行有沒…

《大禮拜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