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

  

  

梁乃崇教授指導

  

  

時間:2004年5月2日

  

地點:新竹─臺中─臺北連線法會

  

紀錄:張春美

  

整理:汪滿妹

  

  

  

進入「衆生相」才是菩薩

  

  

蔡:老師,上午您講的拿破侖例子,好像拿破侖也沒啓發約瑟芬的真情?

  

  

師: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不見得就一定能夠啓發。要能夠啓發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你要能進入「人相」,就是你要做菩薩;若停留在「我相」這個範圍跨不出去,要啓發別人心中的佛性,那是啓發不出來的!你自己可以做到,但是要啓發別人心中的佛性,那就很難了。所以要做到能夠啓發,至少必須要進入「人相」,最好比「人相」更高,進入「衆生相」才是菩薩。如果連「衆生相」都沒有進入,就沒有辦法成爲菩薩,如果用《金剛經》的標准還要進入「壽者相」,並且要離四相,才是菩薩。不過我沒有選擇那麼高的標准,我只選擇起碼的——進入「衆生相」,你就可以稱爲菩薩。雖然說最好能進入「人相」,啓發人的真愛才能成功,不然效果是不容易出來的;但大家也不要認爲,我還沒有超越「我相」,所以我就可以不用做,不要這樣想。即使連「我相」都還沒有超越,你還是可以做的。做下去,你的「我相」容易健全,然後才有機會超越「我相」。所以能否達成菩薩度衆的工作,菩薩的大願要做成功,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張永芳:《圓智天地》裏講:以《金剛經》度他。以《金剛經》度他,怎麼做?我自己是有這樣的解釋,不知是否合宜?曾聽老師講過:「進步的狀況是像螺旋般地向上的。」一直以來就深印在腦子裏,所以我喜歡這樣的描述:追求真善美,是以一個寬廣無限的心在追求,然後是一個螺旋向上地在提升。爲什麼我會這樣講?所謂螺旋向上,是因爲它不執著在任何一邊,一直執著就不是「是名」的狀況。早期老師是強調要先入解脫門,現在的想法稍有修正,但我心裏還是一直覺得不是很苟同,我還是認爲應該是老師早期的想法才好。老師現在的說法,在消業、幫自己成長上,是很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甚至于自己都被困在裏面,也不知道進步的話,就會被扯下去,那就不對了。我們有討論到這些,請老師幫我們再解釋清楚,看看我們這樣的想法有沒有要做調整的?因爲我還是堅持要先健全「我相」了,再進入「人相」開始做。

  

  

師:你堅持這個喔?我看你堅持的應該是:要先入解脫門,再出菩提路。

  

  

張:我有問過老師,像馬來西亞的師兄劉秀玲、曾惠美她們從我相到人相的修行過程能比較嗎?您說:已經開悟的人和沒有開悟的人在做的,不能比。

  

  

師:所謂的不能比,是什麼不能比?

  

張:應該是開悟狀況下的所做的人相的情況。

  

  

師:你是說一個入了解脫門的人,或是一個開悟的人,從「我相」進入「人相」的深度、成果,和另外一個還沒有達到的,這兩個是不能比的。

  

  

張:從「我相」進入「人相」,一個是有開悟、一個是沒有開悟的狀況,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請老師開示,讓我能夠再觀察清楚。

  

  

師:好,你把它解釋成不能相提並論,是因爲一個是有開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較好;而一個是沒有開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較差。是不是?

  

  

張:我的解釋是:在做修行上的自我成長,是值得的。一個本來沒有開悟的人,做了這些努力還是很值得的。但是要警覺到是螺旋向上?還是每況愈下?我是這樣的看法。

  

  

師:爲什麼沒有開悟的人,就會螺旋向下,一個是有開悟的就會螺旋向上?

  

張:有開悟經驗的人應該會清楚一點。

  

  

師:開悟的人本來就是這樣嘛!開悟的人因爲努力的成果,當然是螺旋向上啊!而沒有開悟的人,進入了「人相」,並不會把他原來就螺旋向下的問題加強,只會讓他進步而沒有害處!你這樣的比較,要否定的不是這個人,而是要否定一件事情,你認爲:還沒有開悟,不要去做進入「人相」的事情;要做的話,開悟以後再做。你的論述應該是這樣吧?

  

  

張:假如照老師現在修正的作法,比較有一點像「普度門」的方式;以前比較像「普覺門」。

  

師:我想這也不是「普度門」,這個應該是「普覺門」——做的是幫助大家覺悟這件事!所以你的論述基礎不成立。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他去努力從「我相」進入了「人相」,絕對不會增加他向下沈淪的機會,根本不會;反而會增加他向上提升的機會。

  

  

張:對啊!

  

師:那樣子做,可以幫助他更容易進入「解脫門」,所以你的論述基礎是錯的。這是想太多了,這樣就叫做「妄想」、叫做「意不調伏」。

  

  

張:圓覺宗的宗旨裏說以《金剛經》度他,要怎麼做呢?

  

師:你讀那句話就知道了:「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度者」這就是度他呀!

  

  

陳瓊森:老師好!我在旁邊這樣聽了之後,我想從另外一個方式來問,看看能否有助了解。我們如果強調入「解脫門」的話,入解脫門可能不管是開悟了,或已經到了阿羅漢的境界,可以完全對「空」掌握了。可不可以請老師說明一下:拿菩薩與羅漢來比的話,要做到幾地的菩薩才會高于羅漢?比較初地的、或未入初地的也可以稱爲菩薩嗎?他們其實是還沒有完全入「解脫門」,他們是不是也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在做菩薩行?

  

  

師:對,是這樣。

  

  

  

每個人都應該走適合他的過程

  

  

陳:這樣,可能某些人的個性比較偏空的,修羅漢行的,一門深入,深入到了比較究竟時,最後才去做出菩提路;可是另外初地的菩薩沒有完全到入解脫門,可是他就一直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如果說再回來看更廣大的社會大衆,做善事的人很多啊!層次也有不同,那麼做善事的衆生,從某一個層面或角度來看,其實已經超越了「我相」進入到「人相」才會去做這個服務奉獻嘛!這個也是比較屬于未入地或初地菩薩。他們一樣是在做出菩提路的事啊!這樣講是不是可以來幫助厘清張師兄所問的問題?我想: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還沒有開悟的,還沒有入解脫門的,在自己的工作上,一面修行,一面做善事,這樣比較合乎生活的實際狀況,可以幫助這個理論的厘清。不過,我還會比較關心,如果還沒有開悟的話,要怎麼有助于一面修菩薩行、出菩提路?

  

  

師:陳瓊森把這個問題,問得更貼近我們生活的實際狀況。是這樣的,有的人比較會關心別人、會幫助別人,在這個社會也有很多的;當然有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一點也不關心別人。這樣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不一定是菩薩或羅漢,就是一般的衆生。所以,在衆生裏就有類似羅漢乘(小乘)、菩薩乘(大乘)的差別;而佛法也有小乘、大乘之分。佛教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呢?其原因是衆生就有這兩種的不同。對于只要管自己的,他不會關心別人的,這樣的人如果他還想修行的話,跟他講菩薩乘是沒有用的,他聽不懂,也不要聽;這個時候教給他的佛法就是羅漢乘——小乘的佛法,他要的就是這種。對于另外一種,他很會關心別人,會幫助別人,這樣的人如果想修行,你跟他講羅漢乘的佛法,他聽了以後就會覺得不對味,不是他要的;但是如果你拿菩薩乘佛法給他聽的話,一聽就會覺得這個就是我要的。所以,所謂的小乘、所謂的大乘佛法,根本就是爲衆生而設的,因爲有這樣的大乘、小乘的根器的衆生,所以才有這樣的佛法。到底哪一個好?沒有好、壞,適合的就是好!在我們的社會裏,像張永芳就會認爲…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