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前我講的比較好,就是這樣啊!如果說有人覺得這樣不好,就會喜歡我後來的講法。其實以前我兩種都講過的,現在也不是只講一種,而是強調兩者同時做而已。經過這麼一強調以後,有很多人聽到了以後就很歡喜!以前我講了入解脫門、出菩提路同時做,他沒有接受到這個訊息,但是他是想要這個東西,現在把這個東西強調了,被他聽到了,就覺得很好。喔!你覺得很好,那就是很好,那就是適合你的。

  

  

至于說到底真的是哪一個好?沒有辦法說哪一個好,只能說適合的就是好。爲什麼這麼講呢?就像張永芳,因爲那個不適合你,所以你會編造了一個理由,說它是壞的,當你認爲那個是壞的,那就真的是壞的,雖然我把你的理由破掉了,不過你還是表示那個比較好。那表示你自己已經知道,你適合先入解脫門再出菩提路,但這個地方並沒有說。也沒有說你一定要改變,不然就不好,沒有。你覺得這樣好就是這樣好,那我爲什麼要把你的理由破掉?因爲有很多人自己不清楚,聽你這樣講以後,會被你搞糊塗的;只有他自己很清楚時,才不會被你搞糊塗,可是就是有很多人會搞不清楚的。這些情況我就要把它掃除掉。那麼到底哪個高,哪個低呢?本身沒有高、低可言。如果說菩薩乘的比較高,原本我們喜歡羅漢乘的,因此我就要拿菩薩乘的佛法來修。

  

  

張永芳:因爲老師您有一本書「優婆夷問法錄」?

  

師:事實上,我是講我自己的過程,我只能夠拿出我自己的過程來說,其他的人的過程,我也不知道啊!問題來了:我的過程就是所有的人應該走的過程嗎?這樣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應該走適合他的過程才對。

  

  

講到這裏,陳瓊森這樣問,我還要再加以說明。這一回教大家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可以同時做,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教大家尚未入解脫門時,如何出菩提路?這個部分以前沒有教,因爲那時我還不會教,還在摸索怎麼出菩提路呀?到最近我才摸索出來,我才弄懂怎麼做。我是要入了解脫門,才能出菩提路;可是入了解脫門,怎麼出菩提路那時也沒有人教我啊!整個過程是我自己摸索的,佛經裏面也沒有啊!當我會做了以後,才知道佛經上面有啊!不會的時候,看那一段根本看不懂,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所以,我現在多了一個東西——知道怎麼出菩提路,我第一個知道的是我怎麼出菩提路;而你沒有入解脫門時,也可以出菩提路,怎麼出?這才重要。如果沒有這個東西,不叫「出菩提路」,叫「做衆生」。這回教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可以讓你未入解脫門時,就同時可以出菩提路,而且不難,也不需要入解脫門才會,我講的內容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這個。所以我已經改變了出菩提路的困難的性質!以前我學的時候,只學到入解脫門,至于怎麼出菩提路沒有人教我,是我自己摸索的;現在不但把這個摸索出來了,還附帶了一個産品——不需要入了解脫門,就可以出菩提路的方法,而且是很簡單可用的方法。這個部份可是佛經裏沒有講到的啊!也不是說佛經沒有講,是我懂了以後,才知道《華嚴經》裏都講了。《華嚴經》裏講的那十個莊嚴,就是在講這個。佛經是懂了以後,才可以讀的啊!看懂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我做對了,所以佛經對我而言,是後知後覺,沒有辦法幫忙我先知先覺,它是幫助我事後印證的工具。沒有人這樣解釋的,我帶來的方法,對于我們學佛的人而言是第一次!

  

  

  

壓製的力量解除後效果大增

  

  

有了我提出的這些方法,我們才可以未入解脫門時,就同時出菩提路;但在我還沒有提出這些方法時,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要同時做,是不成立的。所以張永芳說的「優婆夷問法錄」是我二十幾年前的修行心得,還沒有現在的成果,當然會那樣說了;現在我的條件、體會都不同了,我也在進步演化。不能拿二十幾年前的梁教授反對二十幾年後的梁教授吧?這是不成立的!正如同釋迦摩尼佛早期是小乘的佛法,後期轉到大乘佛法——因此若拿早期的佛經,來反對後期的佛經,這也是不適合的!我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方式,是因爲我已經突破,已經找到出菩提路的方法了。要我講出來,是要有些因緣的;而且我也常常喜歡讓大家自己去發覺,不需要我講。這樣的內容出來了以後,讓很多人覺得獲得了好大的力量。在美國上完高級班時,全體學員都有共識,好多人都發了要弘揚圓覺宗的大願啊!以前他們的願望會被壓抑,心想:「我哪裏夠資格呢?」會這樣自我設限。這回的說法教出來了以後,壓製的力量就解除了。這是在美國講這個的效果。

  

  

張永芳:以前您並不主張普傳讓很多人來學,因爲即使吸引了很多人來,但是卻沒有一個修好,您說過那樣不算多,要修得出來才算數,您有這樣的看法嗎?或者那是以前的?

  

  

師:有啊!現在還是這樣。

  

  

張:所以這個就沒有問題了。根據我的觀察,好像弟子中那些比較能修出來的還是先一門深入的。可是您現在新的作法不一樣了,這個做法若經過科學驗證,證實的確會得到更多的成就,那我就有服氣了。假如說,只是一個很power的想法,那麼我還是會認爲是:即使有一大堆人來學,並沒有真正修得好時,那就不算多。我們將拭目以待,會有更多新的人修得好,愈來愈有power,謝謝。

  

  

師:若只是讓你服氣,那就太沒意思了。這個東西的重點根本不是在要讓誰服氣不服氣,也不是在多不多,那是很早二十年的時間,而這個才幾個月啊!強調這個才提出來幾個月,怎麼比成果?事實上,幾個月已經看得出來了——過去教完高級班的課程以後,那個力量沒有那麼大;這一回教完,他們感受到的power、推動力很強!從這裏就已經知道了,不是沒有,只是不會看;會看的話,一定看得見。

  

  

師:汪滿妹你當時也在美國的現場嘛!我說的情況,你是不是在那個現場也感受到。那你知不知道,這個感受是不是因爲我的教法在這裏做了調整的關系?你連得起來嗎?

  

  

汪滿妹:現場可以感受到美國同修的改變非常的大,我剛接觸到美國同修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怎麼搞的?美國的同修怎麼那麼苦啊!」當時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苦」字。和我在臺北接觸同修的感覺不一樣,後來才知道他們有些問題卡住了,所以沒有辦法自在。上了高級班課程以後,老師強調未入解脫門,也可以出菩提路時,他們的心結才解開,大家都眉開眼笑的。

  

  

師:所以你所看到的那個苦相都一掃而空了,是不是?那他們都透露出燦爛的歡喜心是嗎?

  

汪:對。我在隨行日志裏都寫了。打算與臺灣的同修分享這個非常殊勝的感覺。

  

  

師:你那篇文章,是不是可以把今天在作法上強調的部分再凸顯一點?

  

汪:喔!再多寫一點就是了,我那一部分並不是寫得很多,只是輕輕的點到爲止。

  

  

師:你是有寫,但只是點到而已。事實上,這個地方是非常強烈的。

  

汪:對啊!很多人都痛哭流涕,甚至講不出話來,很感動的。

  

  

師:所有會抑製我們菩提心的那些框框條條,被拿掉了,一下子就爆發出來。

  

汪:覺得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忽然被拿掉了,然後變得很自在的感覺了。

  

  

陳昌祈:我不是有問題,我是有感想。梁先生回國時,我也跟您談過了,以前看到別人很多是小乘;而我原先以爲自己是大乘。現在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比較大的小乘而已,是比較積極、比較廣一點的小乘。自從您這樣提出來這些想法以後,大乘的面貌就比較清楚了。其實這些是滿大的改變。

  

  

師:陳昌祈有告訴我這個事。他原先認爲自己是大乘,別人是小乘,聽完我跟他講的這些東西以後,才發覺原來自己只不過是比較大的小乘。真正大乘的胸襟原來是這樣子啊!或許我們以前那小乘中的大乘,也可以算是大乘吧;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叫做「無上乘」的面貌!

  

  

張家傑:請問老師,之前在中級班時,您講假觀跟空觀可以同時修,同時修就是中觀;現在入解脫門跟出菩提路同時做,是不是也就是修中觀?

  

  

師:對。

  

  

張:是否一定要上完中級班後叁個月才能上高級班?

  

師:是。但也不一定,可能也有一起上完的課程。

  

  

張:聽完work shop老師講入解脫門、出菩提路可以同做,出菩提路就是運用那個相來啓發人心中的佛性。所以最近心情改變了,以前早上起來時,棉被是亂堆的,現在會去把它折得整整齊齊。這樣是不是就在出菩提路?

  

  

師:是。

  

  

左師叔:我想這個觀念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在修行過程中,其實我們這樣一步步走下來,一步步在修正,大家對這個觀點的啓發所帶出來的力量,這對個人修行與圓覺宗的發展是非常的好。但是我個人沒有參加美國這次的活動,我剛剛是在反省我自己。如果一個人像我們沒有這個機緣,去參加這個work shop,但是那個靠的是外力,如果梁先生沒有走到這一步,如果Helen的指導師沒有來指導的話,面對他的生命時,他如何在沒有外力的啓發下,自己走出來?我覺得還是更深層地去思考,真正的修行人還要真正的知道這一步。所以我相信後面還有層層的東西,等著一步步去突破。佛會跟我們說這個宇宙的真理實在太奧妙了,要去探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把佛性啓發出來,然後自己要能夠走。憑著大家的智慧,藉由互相的激蕩,然後有更深層的智慧會一起帶出來,我相信這條路是一定的。我可以感覺得出來這條路是無量無邊的,後面一定還有更多的東西,大家一定還可以更上一層樓,自己要怎麼修行,是每一個修行人自己要去面對的。

  

  

師:我想這是確實的,而且也不是說我這一個突破講給大家聽,就幫助了大家突破,那這個部分好像你們就沒有事做了,要等待下一次更高層次的突破來讓你們去做,不是這樣子!固然有更高層次的,即使是現在我教給大家的這個部分,並不是我教了你就能得到,你必須自我突破了,你才走得到。所以並不是你沒有突破,你能夠懂就是你突破了,只不過突破得比較容易,只是這樣子而已。因爲如果只是聽我這樣講,就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做什麼;我覺得不會的。真沒有做什麼,你大概只是理解而已,不會真有突破。

  

  

這個一定有外力吧!因爲這個部份已經進入了「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一定有別人的參與;若完全好像是自己內心的突破,那是小乘的佛法。從自我做基礎,這個基礎必然有別人。這個地方是要懂得法性的,若只在自性做的話,那麼跟法性的關系是隔絕的。從自性進入了法性,這個沒有什麼基礎了,法性是大家共有的,沒有再分你我,你我的這一個因素已經連根拔除了。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果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