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律

  

因果律

  

  

梁乃崇教授

  

  

時間:民國92年6月1日上午

  

地點:新竹精舍

  

記錄:張嘉發

  

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問:因果律是叁界運作的基礎,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正確看待因果律?

  

答:因果律很複雜,其實也可以說它很簡單。如果我們從複雜面去看,它是很複雜的,但是我們從比較簡單的角度去看,也可以是很簡單的。從簡單面去看因果,就是「原因「和「結果」,事情的的發生都有原因,那個原因會産生結果,也可以說我們看到的任何結果,都一定是從某一個原因生出來的。我們看到某一個原因的時候,也會知道它以後會産生一個結果,從兩頭去看都可以,所以我們說因果律就是一個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這樣來看的話,因果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如果我們要分別各種不同的原因,那就是無量無邊的;你又要看不同的結果,那又是無量無邊,如果你還要交錯無量無邊的原因和無量無邊的結果之間的聯系,那就是無窮大的平方,所以就會變成很複雜。對我們來講,我們希望以簡單化解複雜,掌握簡單的原則去處理複雜的狀況。

  

  

很多人一談到因果就從很繁雜的地方去思考,想要去掌握很繁瑣的東西,而忘掉要先去找簡單的原則,碰到這樣的人我就會告訴他:這個複雜的狀況不要去管它,會越弄越糊塗。我就是要把他從複雜的泥沼裏面救出來,然後再從簡單面去看。你從簡單面去看的話,就只是一個原因和結果。

  

  

  

轉變因勝于消除果

  

  

問:一般人之所以會那麼在意因果,就是因爲牽扯到善惡好壞,一般人在意的是:我種什麼因,期望會得什麼樣的果。但往往沒有得到預期的果而産生很大的疑惑。

  

  

答:如果在這裏去鑽牛角尖的話,是鑽不出什麼名堂的,也不會有什麼了解。如果只是在意這種狀況,其實並不能了解因果律。如果他在意的只是將來的生活和命運會不會好一點,我不認爲他想要了解因果律,他只要去學算命就好了,不用學因果律。

  

  

問:對因果律還有沒有更積極的看法?

  

答:積極的看法我們在《如何幫因》小冊子中告訴過大家,你們想要消除這個果,不如去轉變這個因。

  

  

問:幫因不幫果?

  

答:也不是不幫果,就是你要注意把那個重點放在因上,至于果你就要勇敢的去面對。這個原則是徹底了解因果律之後,歸納出來的,這個原則就可以幫助你克服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最積極的一面。其實你面對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果,你就從這個果上去尋找、去了解原因是什麼?接著再想辦法去改變這個因,未來你得到的果就會改變。

  

  

問:所以我們從最基本的、知道因果的關聯性就好了。

  

答:你知道這個關聯性,就會歸納出這個原則來,得到這個原則就可以拿來用,知道因果是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呢?比如說你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壞的命運,你就去找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原因在哪裏?找出這個原因之後,就想辦法去調整這個原因,原因調整過來以後,未來你所面對的命運就會改變了。

  

  

問:所以重點是在因。

  

答:但是一般人不是這樣做,他面對這個果的時候,就想要把這個果消掉。這樣做就非常的辛苦,即使把這個果給消掉了,後面還會源源不絕的來,因爲那個因沒有改變,它還是會源源不絕的生出這樣的果來。所以你就要源源不絕的對抗那個果,你的命運一點改變也沒有。所以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衆生只看得見果,認爲那個才是重要的,但是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你能夠從這個果看到那個原因,然後調整那個原因,那麼果就會自己改變。

  

  

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從果就看到正確的因?

  

答:果報來的時候我們要勇敢的去面對它而不只是逃避。但也不是像傻瓜一樣的承受,而是我在面對的時候,也努力的去了解造成這個果報的原因是什麼。

  

  

問:是不是要有智慧才會看得出來?

  

答:一方面是智慧,另一方面就是你勇敢的去面對了,你才會看得出原因來,如果一直想要把這個果報推掉的話,你就看不到。

  

  

問:爲什麼我們一般人都會那麼害怕去面對果?

  

答:這是因爲人們一直都有偷雞摸狗的習慣。

  

  

問:一定要勇敢的去面對,然後接受這個果?

  

答:其實這個果報來的時候你是痛苦的,勇敢承受這個痛苦你才能去找到原因是什麼,這時你才會反省自己。所有的原因找到最後,都是從「本來面目」出來的,所以你這樣去面對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做悟本來面目的工作。如果你找到了第一因就是在做悟本來面目的工作,這和修行是一致的事情。

  

  

  

嘗到快樂的果也要做檢討

  

  

問:當我們嘗到比較快樂的果的時候,需不需要做檢討原因的動作?

  

答:當然需要,因爲修行的人就是要修這個東西。一般人要在面對苦果的時候才會想要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則不是面對苦果的時候才會想要修行,就算面對樂果的時候也一樣在修行。

  

  

問:我們嘗到比較快樂的果的時候,找出快樂的原因,這個快樂的因還可以繼續下去嗎?

  

答:可以呀!你喜歡的話可以自己掌握,如果覺得這個快樂的果可以不要,我還要更加超越,那也可以。

  

  

問:一年多前英國的火車意外事件中,主播劉海若原先被醫院判定爲腦死。但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強調他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我想起十多年前我的舅舅因爲腦中風,昏迷住院十天後就走掉了,那個時候醫生說我舅舅是一個很不合作的病人。請問老師在這樣重度昏迷的狀態下,醫生怎麼還可以覺察他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或者他是一個不合作的病人,這個意志是從哪裏來的?

  

  

答:醫生說劉海若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或者說你舅舅是一個不合作的病人,這些都不是我說的,所以要問醫生才對。

  

  

  

真心不受麻醉藥物的影響

  

  

問:我要問的問題是,我們在醫院被麻醉的時候,要如何運用我們的真心?

  

答:我們被麻醉的時候,我們的真心有沒有被麻醉?是不是這個問題?

  

  

問:對,像劉海若已經昏迷了,他在昏迷當中是不是還用他的真心?

  

答:如果問這個問題,那我就可以回答了!我們的真心是不可能被麻醉的,因爲能夠被麻醉的是我們的肉體,所以真心不會受麻醉藥物的影響,真心還是一直在運作。所以當人受傷的時候,是肉體受傷而不是真心。就好像一臺車子壞了,但是坐在車子裏面的駕駛是好的,駕駛好比是他的真心,當這個汽車被撞壞了,就相當肉體壞掉了,這個汽車的駕駛並沒有受到傷害。雖然駕駛是好的,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去駕駛壞了的車子,肉體跟真心之間的關系也像這樣。

  

  

問:有點懂可是還是不太懂。

  

答:不懂就說不懂,很好。

  

  

問:老師教我們的最高原則都懂,但都是理論上的懂,實際操作還不行。就像有一次討論到自性與莊嚴,說到我們要如何控製我…

《因果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大禮拜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