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律▪P2

  ..續本文上一頁們躁動的心情,老師說躁動的心情是被知道的,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覺性是不會躁動的。

  

  

答:對。

  

  

問:如果知道自己是躁動的,我們就不會浮動了嗎?

  

答:知道了我們還是會浮動,爲什麼呢?如果你已經忘失掉你的真心的話,你會把那個躁動的心當做是你自己。

  

  

問:就算我們理論上知道躁動的心不是我們自己,也還是會浮動呀!

  

答:那是因爲你實際上沒有做到,當你實際上沒有做到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做到。

  

  

問:盡量做到嗎?

  

答:問到這個地方就沒得問了,你再怎麼問也不會做到,只有靠你自己去做才會做到。

  

  

問:當然,我們要努力修行才會做到對不對?

  

答:對。

  

  

問:所以像在生氣或高興或者煩惱的時候,老師會教我們:要提醒自己一下是誰在生氣?我現在會有這樣一個自問的習慣,像這樣自問的時候向外馳求的心會暫時打住,當然還沒有到回頭,但是心就會所謂的空一下,我現在大概只能做到這個地步,當然也常常是打斷一下又繼續高興和繼續煩惱,是修行還沒修好。

  

  

答:打住一下也算做到一下子。

  

  

問:就是一下子的光明乍現?

  

答:對,你就讓靈光乍現多出現幾次,從一次變成兩次、叁次,多了以後就會習慣。

  

  

  

愛的feeling可以沒有對象

  

  

問:有一期的圓覺通訊中,有一篇銷礦成金、純化愛情的文章。內容是老師在很年輕的時候,跟一位朋友談什麼是真情?談到後來竟然談開悟了,後來還出現了大鑼金仙。我想問的是:老師在和朋友談純化愛情這個話題的時候,實際上有沒有在談戀愛?我的意思是說光這樣談,好像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老師教我們要有feeling,尤其像愛情這種事情,不是應該要有真的很愛的那種感覺嗎?不是應該都要有實際的對象,才會引發出真實的feeling,怎麼老師跟朋友看了很多書來談,就談開悟了?

  

  

答:我沒有實際的經驗,但我朋友有實際的經驗,那時是我要向他學習,他很好意要教我,所以把他加進來就不是紙上談兵,因爲他是有實際的經驗。

  

  

問:我不明白,因爲談理論是一回事,理論和feeling是有差距的,常常是一碰到實際狀況就迷糊了。

  

  

答:所以我跟我的朋友談論,因爲他有很深刻的實際經驗,他的功力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他有這個能力。他的feeling都是真實的,他看我真是一點都不懂,我也知道我不懂,我是很真實的去面對這個不懂的果報。所以我就跟他學,他也很好心要教導我,教到後來他放棄了,他說:「你根本就不懂!」他已經用了所有的方法,怎麼教都教不懂,到最後他跟我說還有一個辦法,如果這個辦法你還是不懂的話,那真的沒有辦法了。當他把最後一個辦法講給我聽以後,我立刻就懂了,其實這個東西我早就懂得,只是我不知道他們講的那個愛不愛就是這個東西。

  

  

問:老師懂的是什麼?

  

答:就是一種feeling。

  

  

問:可是每一個人都覺得他的愛情是有feeling的。

  

答:不是,我講的feeling可以不要對象,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

  

  

問:這是因爲老師有菩提心才會這樣,一般人是不會有的嗎?

  

答:有,也有,只是自己不清楚。

  

  

問:可不可以請老師再講清楚一點?什麼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真情?

  

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直覺。

  

  

問:對,那沒有對象怎麼辦?

  

答:沒有對象你還是有直覺的,你不需要有對象才有直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直覺,至于能不能夠省察到?要看自己的定力夠不夠。如果自己的定力不夠就省察不到,我是省察到有這個東西,只是我不知道他們要講的真感情、真愛,原來指的就是這個,「愛」這個字跟「感覺」我沒有把它連起來,對我來講只是這個原因而已。對我來講我早就知道這個feeling,但是當時連feeling這個詞都沒有。我的朋友告訴我感情要從感覺生出來,不能夠像我的習慣,每件事都要找一個原因、從一種道理生出來。他說:從一個道理生出來的就沒有真感情,那是虛假的,你要直接從你的feeling生出、中間沒有任何一點點理由,剛一生出來的時候,那個部分才是真感情。他這樣一教,我馬上就懂了,原來他講的這個feeling我根本就有的,我只是不知道愛情是和這個東西連在一起。

  

  

但是大部分的人有一個困難,就是沒有辦法分辨從感覺那裏直接出來的這個心靈反應。這個心靈反應的層次,因爲沒有定力,所以也沒有省察的能力,以爲察覺不到就是沒有。但是對我而言,你雖然察覺不到,但是我肯定你一定有。

  

  

問:feeling一定是從真心出來的嗎?

  

答:對。

  

  

問:一定要從最高層次的真心出來嗎?

  

答:那個還不是最高層次,是從最高層次下面一點,已經降了幾個階段了。

  

  

問:大概在十二因緣的哪裏?

  

答:大約在無明和行之間。

  

  

問:還是很高?

  

答:當然很高。

  

  

問:是不是老師的feeling很純淨,老師朋友了解的也很透徹,所以你們後來可以談到開悟;而我們雖然也有feeling,但是馬上被很多立場、假設蓋住了,所以我們可能也都有跟朋友討論過什麼叫做愛情,但是我們只會在外面打轉,沒有辦法很深刻的往內心的深度去談。請問老師你們是怎麼談的?

  

  

答:我往內心的深度是反省式的,方向就是越來越靠近本來面目。

  

  

問:那個時候老師應該還沒有修習佛法?

  

答:沒有,根本不清楚佛法是什麼?

  

  

問:我們到底該如何確實做到反省,因爲我們只會在外面打轉,我們用什麼東西來反省、檢討呢?因爲用來檢驗的東西,可能還是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常識、邏輯,我覺得用這些被知的東西檢討來檢討去,都還是在外面打轉,怎麼樣才可以比較有深度?

  

  

答:要檢討的話,你要朝本質的方向去找,比如說我們問愛情到底是什麼?然後就這樣追問下去,這樣的追問就是要去找愛的本質是什麼?

  

  

問:再具體一點好不好?

  

答:這個已經很具體了,比如說很多人在問愛情到底是什麼?愛情就是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爲什麼就是愛情?其實就是一直在問爲什麼?就是問那個本質。

  

  

問:爲什麼我自已問自己就得不到解答,我說愛情就是要很甜蜜,就問不下去了。

  

答:那我就要問甜蜜爲什麼是愛情?

  

  

問:因爲很快樂。

  

答:那我就要再問快樂爲什麼是愛情?…

《因果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禮拜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