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下)
梁乃崇教授指导
时间:2004年5月2日
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纪录:张春美
整理:汪满妹
※进入「众生相」才是菩萨
蔡:老师,上午您讲的拿破仑例子,好像拿破仑也没启发约瑟芬的真情?
师: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启发。要能够启发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你要能进入「人相」,就是你要做菩萨;若停留在「我相」这个范围跨不出去,要启发别人心中的佛性,那是启发不出来的!你自己可以做到,但是要启发别人心中的佛性,那就很难了。所以要做到能够启发,至少必须要进入「人相」,最好比「人相」更高,进入「众生相」才是菩萨。如果连「众生相」都没有进入,就没有办法成为菩萨,如果用《金刚经》的标准还要进入「寿者相」,并且要离四相,才是菩萨。不过我没有选择那么高的标准,我只选择起码的——进入「众生相」,你就可以称为菩萨。虽然说最好能进入「人相」,启发人的真爱才能成功,不然效果是不容易出来的;但大家也不要认为,我还没有超越「我相」,所以我就可以不用做,不要这样想。即使连「我相」都还没有超越,你还是可以做的。做下去,你的「我相」容易健全,然后才有机会超越「我相」。所以能否达成菩萨度众的工作,菩萨的大愿要做成功,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张永芳:《圆智天地》里讲:以《金刚经》度他。以《金刚经》度他,怎么做?我自己是有这样的解释,不知是否合宜?曾听老师讲过:「进步的状况是像螺旋般地向上的。」一直以来就深印在脑子里,所以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追求真善美,是以一个宽广无限的心在追求,然后是一个螺旋向上地在提升。为什么我会这样讲?所谓螺旋向上,是因为它不执着在任何一边,一直执着就不是「是名」的状况。早期老师是强调要先入解脱门,现在的想法稍有修正,但我心里还是一直觉得不是很苟同,我还是认为应该是老师早期的想法才好。老师现在的说法,在消业、帮自己成长上,是很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甚至于自己都被困在里面,也不知道进步的话,就会被扯下去,那就不对了。我们有讨论到这些,请老师帮我们再解释清楚,看看我们这样的想法有没有要做调整的?因为我还是坚持要先健全「我相」了,再进入「人相」开始做。
师:你坚持这个喔?我看你坚持的应该是:要先入解脱门,再出菩提路。
张:我有问过老师,像马来西亚的师兄刘秀玲、曾惠美她们从我相到人相的修行过程能比较吗?您说:已经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在做的,不能比。
师:所谓的不能比,是什么不能比?
张:应该是开悟状况下的所做的人相的情况。
师:你是说一个入了解脱门的人,或是一个开悟的人,从「我相」进入「人相」的深度、成果,和另外一个还没有达到的,这两个是不能比的。
张:从「我相」进入「人相」,一个是有开悟、一个是没有开悟的状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请老师开示,让我能够再观察清楚。
师:好,你把它解释成不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一个是有开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较好;而一个是没有开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较差。是不是?
张:我的解释是:在做修行上的自我成长,是值得的。一个本来没有开悟的人,做了这些努力还是很值得的。但是要警觉到是螺旋向上?还是每况愈下?我是这样的看法。
师:为什么没有开悟的人,就会螺旋向下,一个是有开悟的就会螺旋向上?
张:有开悟经验的人应该会清楚一点。
师:开悟的人本来就是这样嘛!开悟的人因为努力的成果,当然是螺旋向上啊!而没有开悟的人,进入了「人相」,并不会把他原来就螺旋向下的问题加强,只会让他进步而没有害处!你这样的比较,要否定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要否定一件事情,你认为:还没有开悟,不要去做进入「人相」的事情;要做的话,开悟以后再做。你的论述应该是这样吧?
张:假如照老师现在修正的作法,比较有一点像「普度门」的方式;以前比较像「普觉门」。
师:我想这也不是「普度门」,这个应该是「普觉门」——做的是帮助大家觉悟这件事!所以你的论述基础不成立。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他去努力从「我相」进入了「人相」,绝对不会增加他向下沈沦的机会,根本不会;反而会增加他向上提升的机会。
张:对啊!
师:那样子做,可以帮助他更容易进入「解脱门」,所以你的论述基础是错的。这是想太多了,这样就叫做「妄想」、叫做「意不调伏」。
张:圆觉宗的宗旨里说以《金刚经》度他,要怎么做呢?
师:你读那句话就知道了:「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这就是度他呀!
陈琼森:老师好!我在旁边这样听了之后,我想从另外一个方式来问,看看能否有助了解。我们如果强调入「解脱门」的话,入解脱门可能不管是开悟了,或已经到了阿罗汉的境界,可以完全对「空」掌握了。可不可以请老师说明一下:拿菩萨与罗汉来比的话,要做到几地的菩萨才会高于罗汉?比较初地的、或未入初地的也可以称为菩萨吗?他们其实是还没有完全入「解脱门」,他们是不是也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在做菩萨行?
师:对,是这样。
※每个人都应该走适合他的过程
陈:这样,可能某些人的个性比较偏空的,修罗汉行的,一门深入,深入到了比较究竟时,最后才去做出菩提路;可是另外初地的菩萨没有完全到入解脱门,可是他就一直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如果说再回来看更广大的社会大众,做善事的人很多啊!层次也有不同,那么做善事的众生,从某一个层面或角度来看,其实已经超越了「我相」进入到「人相」才会去做这个服务奉献嘛!这个也是比较属于未入地或初地菩萨。他们一样是在做出菩提路的事啊!这样讲是不是可以来帮助厘清张师兄所问的问题?我想: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还没有开悟的,还没有入解脱门的,在自己的工作上,一面修行,一面做善事,这样比较合乎生活的实际状况,可以帮助这个理论的厘清。不过,我还会比较关心,如果还没有开悟的话,要怎么有助于一面修菩萨行、出菩提路?
师:陈琼森把这个问题,问得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会关心别人、会帮助别人,在这个社会也有很多的;当然有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一点也不关心别人。这样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不一定是菩萨或罗汉,就是一般的众生。所以,在众生里就有类似罗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的差别;而佛法也有小乘、大乘之分。佛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其原因是众生就有这两种的不同。对于只要管自己的,他不会关心别人的,这样的人如果他还想修行的话,跟他讲菩萨乘是没有用的,他听不懂,也不要听;这个时候教给他的佛法就是罗汉乘——小乘的佛法,他要的就是这种。对于另外一种,他很会关心别人,会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如果想修行,你跟他讲罗汉乘的佛法,他听了以后就会觉得不对味,不是他要的;但是如果你拿菩萨乘佛法给他听的话,一听就会觉得这个就是我要的。所以,所谓的小乘、所谓的大乘佛法,根本就是为众生而设的,因为有这样的大乘、小乘的根器的众生,所以才有这样的佛法。到底哪一个好?没有好、坏,适合的就是好!在我们的社会里,像张永芳就会认为…
《「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