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了,就翻給我看。他說:這是有真感情的,那一封是沒有的,這個是假的……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講拿破侖的情書是有真愛的;而他的情人約瑟芬是沒有的,是假的。我說:爲什麼?他就分析給我聽,拿破侖寫的情書是沒有理由的,就是把他的感覺寫下來;但是約瑟芬寫的就帶有理由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就這樣教我,可是我也不懂到底是怎麼判斷的?
于是他又給我功課,要我練習寫情書。沒有對象,他就要我想象一個來寫,我就寫了。他說:你看,你寫的都是「因爲……所以……」這樣是不行的,這就是在講理由,被他修理得很不好意思。要寫感覺,但是我就是不懂啊!努力的教我叁個月以後,就宣布放棄了,說:「你這個人沒辦法……」雖然宣布放棄了,他還是回去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跑來找我,說:「這是最後一步了,如果還是不懂的話,那就算了。」就告訴我:「這種感情要直接從直覺那裏出來,不能有理由;如果一有理由,那個就不是感情,是假的。」還畫了一個圖給我看。我也很奇怪喔!他這麼一講我就懂了,原來講的感情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不是沒有,只是我不知道感情原來是這個東西,這樣我就知道了。之前,我是「俗」得不得了,他帶我在路上問我:「迎面而來的這一對有沒有真感情?」那一對是摟摟抱抱的,很親熱的樣子。在我看起來:有啊!他說:沒有。又有一對連手牽手都沒有,只是並肩走著。他問我:這一對怎麼樣?我說:這一對沒有。他說:有。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我搞不懂。
當我懂了以後,我立刻會看。問這一對我說有,他就說有;我說沒有,他也說沒有。我立刻就會看了,而且功力不輸他。爲什麼我會看,他也覺得很奇怪。我說:因爲以前是看形式,而那些都是假的,如果他們之間有感情,只看feeling就知道了,就不需要看動作、形式。會看了之後,根本不用多看幾眼,一瞄就知道了。他自稱是前無古人的情聖,那我就是第二喽!
後來讀十二因緣,發現釋迦摩尼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知道了,「受」就是感受feeling啊!從「受」生出來的「愛」才是真的。因爲我這個地方已經知道了,所以看「十二因緣」就只看懂這兩個「受」生「愛」,因而覺得「十二因緣」了不起!所以才花精神去把「十二因緣」弄清楚,覺得釋迦摩尼佛太厲害了,在兩千多年前,不只是懂「受」生「愛」,還懂其他的;而我當時只是懂「受」生「愛」這麼一點點,其他的還不懂,我就在那裏自吹自擂地自以爲了不起,那時對佛法就非常欽佩。
話說回來,要怎麼啓發人心中的真愛呢?就是啓發人心中的feeling!一把feeling啓發出來,由它生出來的「愛」就是真正的愛;如果你把「愛」啓發出來了,沒有用,它會變成「取」;當它變成「取」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纏、幹擾。所以這一回在美國我也特別講這個東西,因爲當中一位成員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情」、就是「愛」。而且具體來講就是她對女兒的愛,讓她和女兒都很困擾,因爲她太愛女兒了,愛到她自己也警覺到在幹擾她的女兒,女兒都快受不了了。這樣的愛當然就會變成這樣的結果。因爲當你強調「愛」的時候,接下來它生出來的就是「取」,就是「有」,因此就會變成「占有」的問題。當這個「愛」從「感覺」變成理由的時候,那就沒有「愛」了;如果這個愛再變成「取」、「有」的話,那根本就不是愛!那是糾纏!
所以要得到真正的愛的話,你要怎麼做?你就是把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和「愛」中間,讓「受」以上是能知能覺;「愛」以下是被知被覺。這樣,你的能知能覺會停留在feeling這個層次。從feeling直接一生出來的被知被覺就是愛,所以要啓發人們心中的愛,就是要教人們把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和「愛」中間。如果保持在受以上行不行呢?更好,愈高愈好,但是不能低于這個。如果你把界線落在了「愛」與「取」的時候,你的能知能覺是愛,但是做出來的全部都是占有。這樣就會有美國那位學員的困擾。
※成長、擴大的愛才能啓發心中的佛性
所以,如果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與愛之間或以上的位置,我們就可以擁有長長久久的真愛;如果保持在受與愛之間,那個愛會比較強烈。但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一對男女開始戀愛,然後結婚……這個愛一直要保持這樣的強烈嗎?不應該的,也是不行的。愛是要不斷地擴大的,開始是兩個人之間的戀愛,透過戀愛就會體會到所謂的真愛,雖然這個真愛只是你們兩個人之間的事,可是當你體會到的時候,這個真愛就會自然地擴大到周邊的親戚朋友,最明顯的是擴大到自己的子女。而擴大到最大的就是無條件的愛——博愛、慈悲。其間的過程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愛心: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成長才是正確的,這樣的成長才是啓發人心中的佛性,當然自己心中的佛性也會被啓發、被擴大,這個才是長長久久的。
我在美國講完這一段,之後又到另一個地方去吃飯,吃飯時有人提出質疑:無條件的愛跟我們愛子女、愛自己的先生親人有沖突啊!因爲無條件的愛是無分別的,難道我們愛自己的子女、愛自己的先生親人跟愛其他的男人女人是一樣的嗎?這怎麼可以?那不等于沒有愛了嗎?等于夫妻、親子之間這種有分別的愛被破壞掉了嗎?
我告訴她:不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愛自己的先生、子女,那個基礎是建立在我們有無分別的愛。所謂無分別的愛,就是這個人不管是我的仇人或恩人,是幫我還是害我,我一樣的愛他。如果我們心中是沒有這個無分別的愛,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愛子女、愛親人的,根本做不到!這和蘇莉華問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出菩提路去啓發別人心中的美、愛……我們的基礎是什麼?基礎就是因爲我們有佛性!因爲我們心中有那個無分別的佛性啊!所以我們才能夠有分別;如果沒有那個無分別,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有分別的愛。所以,我們的愛是從很局限的、小範圍的個別的愛,慢慢擴展、成長達到了無分別的愛、達到了慈悲喜舍,這也可以說是啓發佛性的過程、出菩提路的過程。我們要這樣做才能夠做到!
師:蔡月理,回答你了嗎?
蔡:是不是如果有了真愛,它還是持續地有衍化發展的過程,就像老師所講的,還有很多事情可以保持。
師:對的。
蔡:好,謝謝老師。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