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了,就翻给我看。他说:这是有真感情的,那一封是没有的,这个是假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讲拿破仑的情书是有真爱的;而他的情人约瑟芬是没有的,是假的。我说:为什么?他就分析给我听,拿破仑写的情书是没有理由的,就是把他的感觉写下来;但是约瑟芬写的就带有理由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就这样教我,可是我也不懂到底是怎么判断的?
于是他又给我功课,要我练习写情书。没有对象,他就要我想象一个来写,我就写了。他说:你看,你写的都是「因为……所以……」这样是不行的,这就是在讲理由,被他修理得很不好意思。要写感觉,但是我就是不懂啊!努力的教我三个月以后,就宣布放弃了,说:「你这个人没办法……」虽然宣布放弃了,他还是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跑来找我,说:「这是最后一步了,如果还是不懂的话,那就算了。」就告诉我:「这种感情要直接从直觉那里出来,不能有理由;如果一有理由,那个就不是感情,是假的。」还画了一个图给我看。我也很奇怪喔!他这么一讲我就懂了,原来讲的感情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不是没有,只是我不知道感情原来是这个东西,这样我就知道了。之前,我是「俗」得不得了,他带我在路上问我:「迎面而来的这一对有没有真感情?」那一对是搂搂抱抱的,很亲热的样子。在我看起来:有啊!他说:没有。又有一对连手牵手都没有,只是并肩走着。他问我:这一对怎么样?我说:这一对没有。他说:有。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搞不懂。
当我懂了以后,我立刻会看。问这一对我说有,他就说有;我说没有,他也说没有。我立刻就会看了,而且功力不输他。为什么我会看,他也觉得很奇怪。我说:因为以前是看形式,而那些都是假的,如果他们之间有感情,只看feeling就知道了,就不需要看动作、形式。会看了之后,根本不用多看几眼,一瞄就知道了。他自称是前无古人的情圣,那我就是第二喽!
后来读十二因缘,发现释迦摩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受」就是感受feeling啊!从「受」生出来的「爱」才是真的。因为我这个地方已经知道了,所以看「十二因缘」就只看懂这两个「受」生「爱」,因而觉得「十二因缘」了不起!所以才花精神去把「十二因缘」弄清楚,觉得释迦摩尼佛太厉害了,在两千多年前,不只是懂「受」生「爱」,还懂其他的;而我当时只是懂「受」生「爱」这么一点点,其他的还不懂,我就在那里自吹自擂地自以为了不起,那时对佛法就非常钦佩。
话说回来,要怎么启发人心中的真爱呢?就是启发人心中的feeling!一把feeling启发出来,由它生出来的「爱」就是真正的爱;如果你把「爱」启发出来了,没有用,它会变成「取」;当它变成「取」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纠缠、干扰。所以这一回在美国我也特别讲这个东西,因为当中一位成员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情」、就是「爱」。而且具体来讲就是她对女儿的爱,让她和女儿都很困扰,因为她太爱女儿了,爱到她自己也警觉到在干扰她的女儿,女儿都快受不了了。这样的爱当然就会变成这样的结果。因为当你强调「爱」的时候,接下来它生出来的就是「取」,就是「有」,因此就会变成「占有」的问题。当这个「爱」从「感觉」变成理由的时候,那就没有「爱」了;如果这个爱再变成「取」、「有」的话,那根本就不是爱!那是纠缠!
所以要得到真正的爱的话,你要怎么做?你就是把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和「爱」中间,让「受」以上是能知能觉;「爱」以下是被知被觉。这样,你的能知能觉会停留在feeling这个层次。从feeling直接一生出来的被知被觉就是爱,所以要启发人们心中的爱,就是要教人们把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和「爱」中间。如果保持在受以上行不行呢?更好,愈高愈好,但是不能低于这个。如果你把界线落在了「爱」与「取」的时候,你的能知能觉是爱,但是做出来的全部都是占有。这样就会有美国那位学员的困扰。
※成长、扩大的爱才能启发心中的佛性
所以,如果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与爱之间或以上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拥有长长久久的真爱;如果保持在受与爱之间,那个爱会比较强烈。但从另外一个层次来看,一对男女开始恋爱,然后结婚……这个爱一直要保持这样的强烈吗?不应该的,也是不行的。爱是要不断地扩大的,开始是两个人之间的恋爱,透过恋爱就会体会到所谓的真爱,虽然这个真爱只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可是当你体会到的时候,这个真爱就会自然地扩大到周边的亲戚朋友,最明显的是扩大到自己的子女。而扩大到最大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博爱、慈悲。其间的过程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爱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成长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成长才是启发人心中的佛性,当然自己心中的佛性也会被启发、被扩大,这个才是长长久久的。
我在美国讲完这一段,之后又到另一个地方去吃饭,吃饭时有人提出质疑:无条件的爱跟我们爱子女、爱自己的先生亲人有冲突啊!因为无条件的爱是无分别的,难道我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先生亲人跟爱其他的男人女人是一样的吗?这怎么可以?那不等于没有爱了吗?等于夫妻、亲子之间这种有分别的爱被破坏掉了吗?
我告诉她:不对,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爱自己的先生、子女,那个基础是建立在我们有无分别的爱。所谓无分别的爱,就是这个人不管是我的仇人或恩人,是帮我还是害我,我一样的爱他。如果我们心中是没有这个无分别的爱,我们是没有能力去爱子女、爱亲人的,根本做不到!这和苏莉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出菩提路去启发别人心中的美、爱……我们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因为我们有佛性!因为我们心中有那个无分别的佛性啊!所以我们才能够有分别;如果没有那个无分别,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有分别的爱。所以,我们的爱是从很局限的、小范围的个别的爱,慢慢扩展、成长达到了无分别的爱、达到了慈悲喜舍,这也可以说是启发佛性的过程、出菩提路的过程。我们要这样做才能够做到!
师:蔡月理,回答你了吗?
蔡:是不是如果有了真爱,它还是持续地有衍化发展的过程,就像老师所讲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保持。
师:对的。
蔡:好,谢谢老师。
《「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