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菩提心看第一
梁乃崇教授
時間:91年12月2日
地點:廈門精舍
紀錄:蔡素钰
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有關「第一」的這個問題,是大家普遍關切的問題。追求第一就有競爭,競爭失敗就要被淘汰,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始終是個兩難。如果不追求第一,你不會努力;但是爲了追求第一,又産生了競爭,得不到第一的人就是失敗了,因此製造一大群失敗者,如何是好?
我有一個看法可以把這兩難的狀況解掉,我的辦法就是:當我們在講第一的時候,我們的重點就放在那個第一上,而對于第二、第叁、第四……一直到最後一名則是一齊來分享第一的榮耀,第一的榮耀不是第一名專有的事。所以其他不是第一的人應共同來分享第一的快樂、第一的成果、第一的成就感,同時抱著下一次我也要得個第一給大家分享的願望;不應是去羞辱那些不是第一的人,來凸顯第一有多好,這樣就錯了。所以我們在稱贊第一的時候,不可帶有貶損非第一的態度,而要鼓勵其他不是第一的人,大家來分享第一的榮耀。
雖然我不是第一,我還是應該分享第一的榮耀。這樣子做的話,第一就會有鼓勵的作用,追求第一就會變成動力,而不會壓抑了不是第一的那一群人,就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很多事情都是競賽,包括選舉也是一種競賽,但是在競賽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人應用所謂「負面競爭」的手段,用抹黑、指責對方缺點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比較好,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是不好的。所以大家在競賽的時候,最好是用正面的競爭,「比好」而不是「比爛」,用這樣的方式才沒有問題。
像《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每一個都是第一啊!洗澡也有第一、持咒也有第一、穿衣服也有第一……各種各樣的第一,共有二十五種,每個都是第一呀!所以我們也可以有很多第一,甚至可以創造新的第一,並不是只有分數第一,功課不好的人可以創造新的手藝第一。我甚至可以說:我很會感冒,那我就是感冒第一吧!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某種第一。當你得不到大家所認同的第一,那沒關系,你就自己給自己一個第一好了。譬如,倒數第一名,那也沒有關系呀!每個都創造出一個第一了。
這樣子做,心就會開了,如果你跳不出別人設定的第一,你就會陷進去,那就是一個牢籠,所以你要創造一個第一給自己,那就一切好辦了,這種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顯然的,佛經教我們的狀況本來就是真實的。例如世界小姐選舉,別人當選,我落選,我可以給我自己封個第一,別人不給我,我可以自己給個慈悲第一啊!若是我可能自己封個學佛第一啊!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會擁有一個寬松的心情。
這種情形我昨天在電話中與蕭先生談,他說好久以來他都解不開這個第一的負面問題,就在昨天把它解掉了,他覺得心裏好舒坦。我覺得他聽到了一個東西,他說:「老師,你好厲害喔!你可以把我心裏面多年解不掉的問題一下就解開了。」可是我心裏覺得沒什麼啊,這個時候我才注意到:關于第一這個負面問題,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昨天有人提出來,我才去想一下,當時就這樣子講了。因爲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所以當這個問題一問出來的時候,我才察覺,我還沒來得及思考喔,我只好讀我自己的心,我只是把我的心讀出來,覺得應該要這樣子講解。讀出來等于是理解了,理解了以後就是有了思想,有了思想以後再變成言語,就這樣講出來了。剛開始變出來的言語,在敘述上可能還不太理想,大家會聽不懂。舉例來說,剛才講世界小姐的競爭,如果我沒有當選也沒關系啊,因爲我就認爲自己是佛、是未來佛啊,假使一開始是用這樣的說法,就是不好的語言,別人會聽不太懂,我是後來才把它調整成慈悲第一。
※菩提心入世間的流程
所以,這整個過程是菩提心流入世間的狀態,它先要經過思考,形成一個思想,形成一個思想以後,再演化成語言,然後再說出來,說出來以後才讓很多人聽懂。如果沒有說出來,就算我處在菩提心這個狀態,但是大家不會知道,一定要把它變成思想、再變成語言講出來,大家就聽懂了。就像蕭先生他就聽懂了。我覺得他聽懂哪裏呢?是聽懂那個菩提心,當然,有的人只聽懂到那個思想,也有的人可能只能聽懂語言,每個層次都不一樣的。
我現在所補充的這些內容,是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樣的一個過程:從菩提心演化成了思想,再從思想演化出語言,然後講出來,這個流程就是「現性」。大家如果只是聽到了思想的層次,這還是不牢靠的,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走樣的,但是如果懂的部分是菩提心的層次,以後怎麼變、怎麼用都不會走樣。當然啦!要聽懂到菩提心的層次是不容易的。大家在聽的時候,常會有很多想法、很多意見,其實那些意見常常停留在思想的階段,譬如說:要用一些方法、最好不要獎勵個人的第一、要獎勵團體的第一等等,有各種調節的技巧,這些技巧都還在思想的階段;如果是在菩提心的階段根本不需要,怎麼樣都是對的,是個人或是團體都沒有關系的。
昨天在談這些事情的時候,談的東西太多了,大家聽的時候,可能還抓不到這個層次,後來我在電話裏問王教授,問她有什麼體會?有什麼感想?她問道:爲什麼對于一般化的東西我不願意講?我回答:因爲希望大家問的問題是真實的事情,真實的事情每一個case都是很特殊的,我比較喜歡這樣子。關于這個問題,我只是說明蘇莉華問的問題都很general,像做學問一樣,我不要去碰這樣的問題,爲什麼呢?當時我沒有說明,後來既然王教授問到了,我的回答現在也讓大家知道,因爲一般化的問題會脫離實際的真實狀況,講的時候就會有一點不切實際,不切實際就會變成戲論。
※一般化的問題會脫離真實狀況
事實上我在面對一般化的general狀況,當時就會有困難,不是我有困難,而是一個general的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在場的聽衆每一個人對于這個general case 的定義都不同,根本沒有一致性,這個時候我想要回答的話,我要花好多功夫,我先要讓大家把心裏面對這個case的定義弄一致了,讓大家曉得這個問題在問什麼,可是要大家一致幾乎不可能。另外,像蘇莉華提出來那樣子的問題,本身有的時候還不見得可以general,要組成一個general case 的話,那一定要有很多special case累積起來,我們再把這些special case分類,直到可以一群一群分類,這一類special case是相同的,然後我們才得到一個general case,蘇莉華問的還沒有達到這個狀態,所以不適合用一個general case來談,所以我要你舉出實際的例子,一舉出實例,大家的想法、了解就一致了,因爲那是實際的問題,大家對問題的了解就一致了,這樣我才好解答了。
這樣會不會就因此沒有辦法有general case 呢?不會啊,對我來講任何情況我都有辦法把它general化,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聽衆不可以,聽衆沒有這個能耐,所以我如果只是從general case 來談的話,大家會聽不懂。我現在補充說明,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我的心多複雜,在短短一問之間,我的心理反應是複雜得不得了,其實我已經忘記了,是因爲事後我打電話給王教授,她又問起來,我才想起來的,所以我可以這樣講:昨天那樣的連線法會,這麼一開下來,我的腦袋是做了很辛苦的工作,絕不輕松;不過對我來講,我還是輕松的,並不那麼辛苦,只是那個智慧和資訊的流動量是很可怕的,怎麼有那麼多東西,深的、淺的全部都有,全部都要考慮,大家心裏面會有的反應也都考慮了,一瞬間都納入了考慮之後,才選擇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來做回答。
問:關于您剛剛講的第一,我覺得講得很好,將內心的一些狀況表現出來讓我們了解了菩提心的運作,非常感謝您。所謂第一,是不是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裏,不管是學校還是各種…
《以菩提心看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