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場合,他們用各種方式來頒獎給第一名,或者設各種第一、第二、第叁的競賽。顯然這第一的産生是來自于各種競賽,那爲什麼人類社會要設這些競賽?我的想法是:競賽其實是在鼓勵人類發揮潛在的能力。譬如奧林匹克運動賽,是在體能上鼓勵這些人,不管是賽跑、丟鉛球、丟鐵餅、遊泳各種技藝,鼓勵大家把潛能發揮出來,學校裏頭的考試科目也是一樣……
答:當然,這是大家都了解的。
※肯定第一名所創造出來的成就
問:我想說的是,那些得第一名、很優秀的人,他們把人類的智慧、各種能力發揮到極點,這些方面我覺得還是要肯定。
答:對啊,是這樣的。
問:其實他們的成功讓我們知道:還要做多少努力,然後才能達到這些境界,等于是在給大家做示範、鼓勵大家。所以我覺得可以從正面來思考這個問題,肯定這些最好的、這些優秀的第一名所創造出來的成就,讓我們社會更豐富。
答:對的。
問:我覺得如果了解了第一的正面意義和其背後的精神,大家就不必爲拿不到第一而難過!反而要鼓勵自己和別人好好去發揮潛能,把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那麼即使拿不到第一,甚至得到最後一名都無所謂,因爲已經盡了全力!大家看,在馬拉松的競賽裏,那跑最後一名的人常得到很大的掌聲鼓勵,因爲那位汗流浃背的選手仍然堅持努力跑完全程,精神真令人感動啊!大家沒有因爲他落在最後而瞧不起他,就是基于這一點了解吧!
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現在不必重提。今天是有人因追求第一,而産生了負面作用,這才是我要解的問題。
問:我都沒有拿過第一。
答:你沒有拿過第一,你自己可以創造一個第一給自己啊!
問:剛剛梁先生在講的時候,我就想到日本的冠軍賽,吃餅幹也可以第一,泡溫泉也可以第一,有非常多的第一,所以日本在這地方做得是滿出色的。
答:對啊!人家不給你第一,你自己給自己一個第一就好了嘛!
問:所以把自己某一部份的德行作最好的呈現,那就是第一了。
答:但是不是自己亂找第一,是這一方面真的很好,你就給自己一個第一,第一當然就是說你這個地方做得最好。譬如說:起初奧林匹克運動只有幾種競賽項目,以前像棒球都不在裏面,乒乓球也沒有,是後來才慢慢增加項目,所以我們自己也可以創一個競賽,像是中國武術的競賽,那是要自己去創造的,並不是一定要人家規定好的那個才算。有的時候我喜歡看日本的相撲,就是兩個大胖子在那裏推來推去,不是很精彩,但是滿好玩的,我覺得也滿好看的,這個就是他們自己弄出來的競賽,他們自己發明的一個奧林匹克運動。
如果你去看〈二十五圓通〉那真可笑,洗澡也可以得第一,穿衣服、儀容也有第一,還可以成道;像多力檀陀他是清掃第一,你們看連清掃也可以修行成道哪!當中還有一個數息第一,那個人爲什麼數息,因爲他腦筋之差,教他念一個咒他都念不完,念了第一個字就忘掉後面那一個字,是這樣一個愚笨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教他:「你數息就好了。」所以後來他數息還數到修成,這就是數息第一。這樣子的話,只要修成了就好,管你用什麼方法,你用聰明的方法也可以,你用笨的方法也可以,像那個用數息的是一個笨人,笨人也有第一啊!如果我們把第一限定成要聰明才行,那數息的笨蛋怎麼可能參加比賽?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太狹窄了,那麼追求第一會變成痛苦,因爲有的人他就是不聰明啊,你教他怎麼變聰明,他就是變不過來,但是他還是可以成道,爲什麼一定要用聰明的方法才可以成佛呢?如果是用笨辦法修成佛不是更有本事嗎?別人要用聰明的辦法才會成佛,而我用笨方法就成佛了,那不是比別人更高明嗎?
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很多人都認爲一定要有錢、要大富大貴才可以有所作爲,那也不盡然,我根本不需要花錢,我也一樣可以做成事情,和別人要花很多錢才可以做成事情,哪一個高明呢?所以這些比較都是你的心態,看你要怎麼看這個問題?佛法專門教人不住相、無所住的,就是不要堅持一定要用哪一個方法,什麼方法都可以,這也就叫解脫自在;如果認定一定要某個方法,那就是一種拘束,就變成不自在,就是所謂的住心,就是有所住。
問:您剛剛說的general case 是不是就是比較抽象的,而special case 是比較具體的?
答:可以這麼說。
問:我們的問題盡量要具體化一點嗎?
答:大家最好問實際的問題,你真的面對了這樣的問題你才來問,而不是你想象的問題,因爲general常常是推測的問題,而不是實際的,回答那個推測的問題就比較不切實際,像佛陀遇到抽象的問題都沈默不言,因爲他不做戲論,他要解決的是實際問題。事實上他沈默不語也是回答,那個沈默本身就是回答。
問:一般佛教徒對于六字大明咒有兩種不同的誦法,一種是唵。嘛呢。啤咩。吽。一種是唵。嘛呢。吧咩。吽。這兩種有甚麼不同?我們在誦咒的時候,如果念的聲音不是很准確,有沒有影響?
答:沒有關系,不是聲音的頻率問題,是念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專注的、是不是清淨的?重點是在這裏,是心的問題不是聲音的問題。只要你的心是一個專注的、穩定的、清淨的就可以了。
所有的不平等都居于平等的基礎,不平等就是有差異,當你一入世的時候,必然有差異,只有出世到佛性世界,那就沒有差異了。因爲入世有差異,才會有五花八門的東西出來,才會豐富,我們需要豐富、差異、多樣化;同時我們又需要單一、平等、不變,這是很矛盾的。
修行就是要把這個矛盾超越化解,這也就是金剛經要做的事情。並不是佛法本身有矛盾,而是還沒有修好,還沒有超越,所以才有這個矛盾,修好了就沒有矛盾,所以我們需要修行。
問:持咒如何持到專一,達到持咒的狀態?
答:喔,這不是用講的,我怎麼講都沒用的,這個是要自己做的。
問:唵。嘛呢。啤咩。吽。六個字是從上到下順著脈輪下來?
答:有沒有這樣子下來都沒關系,可以下來也可以不下來。
問:光是守在一個境界?
答:也可以。
《以菩提心看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