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菩提心看第一
梁乃崇教授
时间:91年12月2日
地点:厦门精舍
纪录:蔡素钰
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有关「第一」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切的问题。追求第一就有竞争,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始终是个两难。如果不追求第一,你不会努力;但是为了追求第一,又产生了竞争,得不到第一的人就是失败了,因此制造一大群失败者,如何是好?
我有一个看法可以把这两难的状况解掉,我的办法就是:当我们在讲第一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就放在那个第一上,而对于第二、第三、第四……一直到最后一名则是一齐来分享第一的荣耀,第一的荣耀不是第一名专有的事。所以其他不是第一的人应共同来分享第一的快乐、第一的成果、第一的成就感,同时抱着下一次我也要得个第一给大家分享的愿望;不应是去羞辱那些不是第一的人,来凸显第一有多好,这样就错了。所以我们在称赞第一的时候,不可带有贬损非第一的态度,而要鼓励其他不是第一的人,大家来分享第一的荣耀。
虽然我不是第一,我还是应该分享第一的荣耀。这样子做的话,第一就会有鼓励的作用,追求第一就会变成动力,而不会压抑了不是第一的那一群人,就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是竞赛,包括选举也是一种竞赛,但是在竞赛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应用所谓「负面竞争」的手段,用抹黑、指责对方缺点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比较好,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是不好的。所以大家在竞赛的时候,最好是用正面的竞争,「比好」而不是「比烂」,用这样的方式才没有问题。
像《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每一个都是第一啊!洗澡也有第一、持咒也有第一、穿衣服也有第一……各种各样的第一,共有二十五种,每个都是第一呀!所以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第一,甚至可以创造新的第一,并不是只有分数第一,功课不好的人可以创造新的手艺第一。我甚至可以说:我很会感冒,那我就是感冒第一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某种第一。当你得不到大家所认同的第一,那没关系,你就自己给自己一个第一好了。譬如,倒数第一名,那也没有关系呀!每个都创造出一个第一了。
这样子做,心就会开了,如果你跳不出别人设定的第一,你就会陷进去,那就是一个牢笼,所以你要创造一个第一给自己,那就一切好办了,这种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显然的,佛经教我们的状况本来就是真实的。例如世界小姐选举,别人当选,我落选,我可以给我自己封个第一,别人不给我,我可以自己给个慈悲第一啊!若是我可能自己封个学佛第一啊!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会拥有一个宽松的心情。
这种情形我昨天在电话中与萧先生谈,他说好久以来他都解不开这个第一的负面问题,就在昨天把它解掉了,他觉得心里好舒坦。我觉得他听到了一个东西,他说:「老师,你好厉害喔!你可以把我心里面多年解不掉的问题一下就解开了。」可是我心里觉得没什么啊,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关于第一这个负面问题,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昨天有人提出来,我才去想一下,当时就这样子讲了。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当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的时候,我才察觉,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喔,我只好读我自己的心,我只是把我的心读出来,觉得应该要这样子讲解。读出来等于是理解了,理解了以后就是有了思想,有了思想以后再变成言语,就这样讲出来了。刚开始变出来的言语,在叙述上可能还不太理想,大家会听不懂。举例来说,刚才讲世界小姐的竞争,如果我没有当选也没关系啊,因为我就认为自己是佛、是未来佛啊,假使一开始是用这样的说法,就是不好的语言,别人会听不太懂,我是后来才把它调整成慈悲第一。
※菩提心入世间的流程
所以,这整个过程是菩提心流入世间的状态,它先要经过思考,形成一个思想,形成一个思想以后,再演化成语言,然后再说出来,说出来以后才让很多人听懂。如果没有说出来,就算我处在菩提心这个状态,但是大家不会知道,一定要把它变成思想、再变成语言讲出来,大家就听懂了。就像萧先生他就听懂了。我觉得他听懂哪里呢?是听懂那个菩提心,当然,有的人只听懂到那个思想,也有的人可能只能听懂语言,每个层次都不一样的。
我现在所补充的这些内容,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菩提心演化成了思想,再从思想演化出语言,然后讲出来,这个流程就是「现性」。大家如果只是听到了思想的层次,这还是不牢靠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走样的,但是如果懂的部分是菩提心的层次,以后怎么变、怎么用都不会走样。当然啦!要听懂到菩提心的层次是不容易的。大家在听的时候,常会有很多想法、很多意见,其实那些意见常常停留在思想的阶段,譬如说:要用一些方法、最好不要奖励个人的第一、要奖励团体的第一等等,有各种调节的技巧,这些技巧都还在思想的阶段;如果是在菩提心的阶段根本不需要,怎么样都是对的,是个人或是团体都没有关系的。
昨天在谈这些事情的时候,谈的东西太多了,大家听的时候,可能还抓不到这个层次,后来我在电话里问王教授,问她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想?她问道:为什么对于一般化的东西我不愿意讲?我回答:因为希望大家问的问题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事情每一个case都是很特殊的,我比较喜欢这样子。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是说明苏莉华问的问题都很general,像做学问一样,我不要去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当时我没有说明,后来既然王教授问到了,我的回答现在也让大家知道,因为一般化的问题会脱离实际的真实状况,讲的时候就会有一点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就会变成戏论。
※一般化的问题会脱离真实状况
事实上我在面对一般化的general状况,当时就会有困难,不是我有困难,而是一个general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听众每一个人对于这个general case 的定义都不同,根本没有一致性,这个时候我想要回答的话,我要花好多功夫,我先要让大家把心里面对这个case的定义弄一致了,让大家晓得这个问题在问什么,可是要大家一致几乎不可能。另外,像苏莉华提出来那样子的问题,本身有的时候还不见得可以general,要组成一个general case 的话,那一定要有很多special case累积起来,我们再把这些special case分类,直到可以一群一群分类,这一类special case是相同的,然后我们才得到一个general case,苏莉华问的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所以不适合用一个general case来谈,所以我要你举出实际的例子,一举出实例,大家的想法、了解就一致了,因为那是实际的问题,大家对问题的了解就一致了,这样我才好解答了。
这样会不会就因此没有办法有general case 呢?不会啊,对我来讲任何情况我都有办法把它general化,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听众不可以,听众没有这个能耐,所以我如果只是从general case 来谈的话,大家会听不懂。我现在补充说明,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的心多复杂,在短短一问之间,我的心理反应是复杂得不得了,其实我已经忘记了,是因为事后我打电话给王教授,她又问起来,我才想起来的,所以我可以这样讲:昨天那样的连线法会,这么一开下来,我的脑袋是做了很辛苦的工作,绝不轻松;不过对我来讲,我还是轻松的,并不那么辛苦,只是那个智慧和资讯的流动量是很可怕的,怎么有那么多东西,深的、浅的全部都有,全部都要考虑,大家心里面会有的反应也都考虑了,一瞬间都纳入了考虑之后,才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做回答。
问:关于您刚刚讲的第一,我觉得讲得很好,将内心的一些状况表现出来让我们了解了菩提心的运作,非常感谢您。所谓第一,是不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里,不管是学校还是各种…
《以菩提心看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