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left">答:每個人都不同的。
問:是不是我比較遲鈍?
答:你只是比較不會觀想。
問:老師說超越就是指最後「無明」的部分?
答:對的。
問:有時我會覺得那個「無明」是一個我。
答:也可以。
問:那個「我」就是一切因果業力的源頭?
答:也可以。
問:那超越還有很長的距離?
答:超越,跟什麼地方還有很長的距離?
問:離那個,就是老師剛才說的超越之後的那個。
答:超越之後怎麼樣?
問:從那邊到超越還有很長的距離?
答:從那邊到那邊?
問:超越需要能量的累積嗎?
答:這當然是要下工夫的。我不知能量代表什麼,可以累積的是功德。功德可以累積,智慧也會增長,定力也會增長,但我就不知道什麼是能量。很多人把功德、智慧、定力,類比成能量,如果是這樣,這個能量的意思我還可以懂;如果這個能量是物理定義的能量,我就搞不清楚在講什麼了。
問:請問「返聞聞自性」或「返觀觀自性」,最後那個「觀」都要拿掉?都要放下?
答:對,你觀成功了,就沒觀了,沒有所謂觀不觀。
問:那我們一直堅持那個「觀」?
答:你現在還有觀,就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以後就破掉,連觀也沒有。
問:所謂「修福修慧」,假設我學了很多英日語或電腦,這算不算是「修慧」的一部分?
答:我們常講「智慧」,但是「智」與「慧」是不同的。「智」主要講的是明白、理解、了解;「慧」指的是有一個困難或事情,我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可以把它解掉。
問:我是問專業知識的累積,是不是可算「慧」的一部分?
答:可以算。專業知識就是解問題的能力,可以算。事情怎麼去解、怎麼去做,有些人不會,有些人就會,會的人就是有「慧」。
問:現在有很多上瘾症,如嗑藥、吸毒,或有一些輕的,比如有一些壞習慣,會重複去做,改不過來,以佛法來講,這是屬于那種狀況?
答:執著。
問:如果他又放不下這些東西,要如何以佛法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答:這就要看清楚那都是被知的。
問:如果不修佛法的話,要如何幫助他們?
答:不修佛,就教他修佛。
問:像嗑藥的那種……
答:嗑藥的就是要他不要嗑藥,問題是他聽不進去,怎麼辦?聽不進去,我們也沒辦法,因爲他是獨立自主的。
問:有些人不是聽不進去,他是聽不懂。
答:聽不懂,就想辦法讓他聽懂。
問:對我們學佛的修行人來講,就要清楚那是被知的?
答:我們很清楚那是被知的,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呀!被知就好像衣服一樣,我要換件衣服,就脫掉。通常人都會把那個執著,那個瘾,認爲是他自己,所以他就放不掉,因爲他不曉得那是被知的,不是他自己。有人有煙瘾,十幾二十年的煙瘾,他自己曾經要戒煙,但怎麼戒都戒不掉。後來學佛了以後,很清楚知道這個「瘾」是被知的東西,一秒鍾就戒掉了。
問:老師您說那個「瘾」不是我?
答:那是一個被我知的東西。
問:那不是我的意思,就是進入一個真我的時候,就能把那個假我分開?
答:對。一秒鍾就放開,而且人家在旁怎麼抽,對他都沒影響。
問:就是你在剎那間,進入了能知的狀態?
答:對。
問:老師常講說:被知的不是我,能知才是真正的我。我一直還不能理解後面那一句。在那時候,能知就是一個觀察者了,他不是一個被知的狀態。
答:對。他是一個當事者。他有主權,他決定不要這個瘾,就不要這個瘾了;他要丟掉,就丟掉了。
問:會再複發嗎?
答:他沒有再複發過。如果他再複發的話,表示它不能在覺察的狀態。
問:如何保持在覺察的狀態?
答:那就有待修煉了,沒別的辦法。
問:修煉是照著法本修?還是24小時提醒?
答:一旦做到了,就不需要提醒,他就是這樣。
問:我覺得不太容易耶。
答:迷的時候,就不容易;悟的時候,就非常容易。這是要下工夫的,當你能做到的時候,就會知道我講的非常容易,比喝白開水還容易,天下找不到比這個更容易的事了。
問:剛才有位師兄問「返聞聞自性」那個能聽,那個過程我沒有聽得很清楚。請問是不是能聽的過程裏,當我們聽到聲音是被聽?
答:那個聲音是被聽。
問:老師說能聽要超越被聽。
答:不是超越,是你要放掉這個被聽。
問:可是他仍然有聽到這個聲音?
答:沒有,先要做到沒有聽。
問:完全聽不到聲音?
答:就是完全不注意去聽那個聲音。
問:可是還是有聲音嗎?
答:聲音還在那裏,可是你聽而不聞呀!
問:然後再下去就是……
答:再進一步,那就要等了,那講不出來,沒有任何理由,就要等了,等到一瞬間或一超越,你會聽到所有的聲音,這宇宙裏所有的聲音你都可聽到,但等于沒有聲音。
問:都清楚嗎?
答:你想要它多清楚就多清楚。你不要聽它就沒有,是有自主權的。所以觀音菩薩要到達這個狀況下,才能聽所有衆生向祂求救的聲音,那個時候聽到跟沒有聽到是一樣的。
問:那分辨得出來是怎樣的狀況嗎?
答:可以呀!不然祂怎麼馬上去救?你也可以說祂沒有聽到,祂那個聽,就好像自動反應一樣,因爲那個不是祂的識心在作用;當識心作用了,才會知道有聽到這個、沒有聽到那個,好像很清楚。觀音菩薩已經不在識心層次了,很多人求觀音菩薩救我,一求祂就來了,你去問觀音菩薩,祂也不知道,但祂的不知道,就是知道。
《耳聞聲心中無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