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的話就攪和在一起了。
答:這是一種清楚,另外還有一種清楚,就是把那些妄念垃圾弄得很清楚,把障礙本身弄得很清楚;而不是把它丟掉。我學佛以後才知道,數學根本就是末那識的結構,是第七識的結構,是末那識結構當中的一部份,所以不斷有新的數學發展出來,那些東西都是末那識的結構。你如果用這樣的角度去學東西,根本就不難,你只要把自己的心,厘得夠精細,夠清楚,那些東西一下子就對應到的時候,你自己就可以發明一套數學。
問:這樣說來,在科學界還有所謂原創性的發明嗎
答:有啊!只要沒有人寫出來,沒有人講出來,就是原創性,所以這裏也呈現出內在的豐富性,尤其最近講《華嚴經》,我覺得《華嚴經》就是在呈現內心的精細和豐富,當然它是呈現佛性的莊嚴,其實這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清淨到某個程度,它就可以呈現出那樣的莊嚴與豐富。
※原有的性質來自佛性
問:您說學習等于是喚醒一個人內心裏原來已有的認知?
答:已有的性質。
問:那他原有的性質是從哪裏來的?
答:那個性質就是從佛性來的。
問:那是人人都有的?
答:會覺得沒有,是因爲如果沒有把它弄得夠清楚之故。不明白時,就會看不見。你會覺得沒有,那就是有一層不清楚、不明白的障礙,所以我們說清楚明白就是智慧!
問:這個不光適用于所謂的知識,連才藝都是嗎
答:都是,全部都是。這些事情一講,你看柏拉圖他們都解不了、覺得很神秘的,我們都可以把它解了,所以大家可以知道我們所站的高度。
問:有些學生很努力的學習,但就是怎麼樣也學不會,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就是他不曉得連,有一種情況是他不曉得要在心裏面連,他始終想學,以爲把外面的東西硬擠進去、塞進去就能學會,可是結果他就是學不會。所以我這樣的觀念是會牽涉到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如果你要硬擠,用填鴨式的,那是錯的!因此這樣的學習,其實是啓發式的。
問:我有一個學生是國中自學班的,他各科的成績都不好,學習能力很差,苦不堪言,我自認爲教得還可以,全班平均七、八十分,可是他就只考個叁、四十分,我也告訴他,學這些東西要有感覺,可就是教不來。
答:沒錯,這個就是有障礙,譬如說他對自己的心不夠清楚,那也是很難連上;另外就是他不曉得要這樣子連,那也是很難的。
問: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他是不是要扪心自問一下是不是真的清楚?
答:也不完全是,如果老師懂得我今天講的這個道理,他有可能被誘導出來,被啓發出來,當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不一定要上名校嘛!他也許應該到職業學校,去學習和他性向比較近的課程。
有人看完了《夏山學校》這本書之後告訴我,他得到了四種心得:他現在知道自己很多毛病原來是小時候某某原因造成的;其次也知道他的兒子的什麼毛病,原來也是小時候種下的一些錯誤;第叁個他知道他老婆有很多怪毛病,原來是她小時候受到什麼影響,才造成現在這個樣子;第四個他現在知道,他周圍的親戚朋友大家都有病,他也有病,但是他以前不知道,他說:糟糕了,看這本書發現周圍全都是有病的,這怎麼辦
當然,他現在曉得怎麼解除了,但是他周圍的人沒有辦法啊!不能勉強別人,他就問我怎麼辦?我說這個問題有什麼難的呢?很簡單,你不要認爲你沒有病就高人一等,你要對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否覺得他有病,大家都是平等的,你要尊重人家的病,這個就叫做平等嘛!不然,爲什麼說衆生和佛是平等的?佛是沒有病的,衆生就是有病的,但是還是平等的,曉得這個樣子就什麼困難都沒有了。喔!他說那我總可以閃開吧!因爲懂了就曉得閃,我說當然可以閃,閃開並不是不尊重,還是很尊重,還是平等的,以前不曉得,所以天天去跟他們硬撞,懂得閃開就是有好處的。
問:衆生都在受苦,那你又沒有辦法去救人家、度人家,連你自己也在苦海當中,那不是很難過嗎?
答:不會啊,我認爲病也是很好的,沒有好壞之分。
問:是不是說自己知道,自己閃開就好了?
答:你知道就可以閃開。
問:是不是說就把它給改掉?
答:有能力,你就把它改掉、化掉;沒有能力,就閃開,總比你根本都不知道,蒙在那裏亂撞好多了。但是絕不會說原來不清楚,現在清楚了,反而覺得痛苦。如果你會痛苦的話,表示你會認爲:這是病,而我是健康的,高高在上。那就是不平等,那才會痛苦;如果你清楚了,那就一切平等,沒有痛苦,很自由。
※「意識會談」的啓發
問:您這樣一講,我就懂了。我們有一個「意識會談」的方法,是跟著人的能力在做教學與引導。人有直觀的能力,可以看到外在的世界,也有感覺的能力、直覺的能力、權勢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種種能力是有階層的分別,在引導學習過程裏,是從最客觀的認知開始,看清楚客觀的材料裏到底有些什麼東西?不管是書本也好或是電影也好;看出來了之後,第二個部份是去引發他的翻譯跟他的感覺,好比說這件事情跟我有什麼關系?自己去連結,然後從那個連結過程當中,去體會背後有什麼感覺、感情、情緒在裏面?感覺引發出來以後,才有可能進到第叁個部份,就是讓他去诠釋,讓他舉自己實際經驗過的例子,來跟這個做對照,接著才會進到第四個部份,他得到什麼啓示?回去可能下什麼決定或做什麼用途?我們這樣做就是在做連結的部份。覺得那個方法很有效,而且很容易就把原來的心擴大了,團體學習速度會比較快,從那裏也會建立共識,今天老師這樣一講,我就更覺得那是連結的步驟,而且那個方法是有效的。
答:很好!很好!可見大家都很聰明,雖然不懂得這個原理,用也用對了。
問:就是說我們人有舊經驗,好像又不是舊經驗,應該還有更原始的東西在。
答:對,不是舊經驗,剛才他講的是你內心起了什麼反應、感覺,你的內心會起反應,其實當你在讀書的時候,你不是讀那個書,而是讀你心裏面會起什麼反應?你在讀你的反應!像我讀佛經或者人家寫的那些文章,我怎麼鑒別它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就是看我心裏的反應正不正常,如果我讀下去心裏的反應不正常,那它就是錯了。
問:現在的教育常常會提到舊經驗,我覺得還不夠。
答:不是舊經驗。
問:他們認爲要學習的話,就要跟舊經驗連結,一直有這樣一個學習理念。
答:因爲他認爲那個是舊經驗,是我們從外面種進去的東西,但這個觀念根本是錯誤的啊!其實是心裏自己就有的,它是可以生生不息地生出來的啊!
問:現在很多教育都是采取概念構圖法的訓練方式,一個概念就要跟舊的經驗概念連接起來,所以它一直還是這種從外面疊加起來的。
答:但都還是從外面硬種進去的。
問:現在在國策會裏,還是有滿多論文都是在談跟舊經驗的連結,而我們現在是跟佛性連結。
答:所以大家可以知道我說的概念有多先進。好啦!時間也差不多了,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學習即修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