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是希望有一個比喻。佛陀很慈悲,就有一個比喻。祂說這個純粹的能知,就是什麼呢?就是空性,是空的、是無的,或者說像虛空。拿虛空做比喻,就是因爲它不可被知。但是虛空還是被知啊,我們又不得不說,所以說出來都是比喻。
所以佛陀也講,祂說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比喻,都是標月的手指。標月指,就是指出月亮的手指,標月指不是月亮。比如我指著天空說,月亮在那裏,大家都看手,就說這個手是月亮,那是弄錯了;所有說出來的,都是標月的手指,不是月。爲什麼會這樣說,就是因爲,說出來的就是被知。佛法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這裏,與人溝通的時候,要傳遞佛法的道理,最困難的就在這裏。這個地方已經說到頭了,懂不懂,就靠大家悟不悟了,沒有辦法。
※佛學與科學又是互相介入的,故也有相同處
那麼我還是要回來,回到爲什麼佛學與科學有這麼多相同的東西,又有那麼多不相同。爲什麼?物理學,就是在處理物質世界這個部分,這個地方是被知的,要處理這個被知,還是要用到能知,能知還是掌握主動權。所以雖然說它們是不一樣的,可是在處理這個物質世界的時候,照樣要用到自性,因爲他要用到能知的部分,而這個能知的部分,一定包含了自性。所以能知在處理物質的時候已經介入,這個純粹的能知、自性,已經介入到他處理的物質世界。
佛學的重點是處理自性,以純粹的能知,來表達東西的性質,要處理這一個。看起來這個是探討「心」,科學是處理「物」,這兩個根本不相幹。怎麼不相幹呢?一定會相幹的。爲什麼呢?有能知,一定就有被知,你切不開的。有被知,就一定有能知,他們根本就連在一起的。所以佛學這裏,也會帶有被知的世界的性質在裏面。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發現,就是剛才提出來的,佛學與科學有這麼多東西是相異的,可是又都是相通的,原因就是,他們是互相介入的,並不能夠斷然分開,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想把它分開也分不開的。因爲他們本身就同時具備了能知與被知的性質、這樣的特性在裏面,所以沒有辦法分開。
※自性與法性
那麼如果用佛法的語言,來說明這個關系的話,自性是什麼?自己的本性。法性是什麼呢?世界的本性、法界的本性。自性與法性的關系,本來就是相通的。用佛法的道理來看的話,科學處理的是法性,而佛法較專注在處理自性,但是也會注意到法性。所以這二者是相通的,也會有相異的道理是在這裏。
以重要性而言的話,佛法才是重要的,因爲佛法注重的是自性、純粹的能知能覺,掌握了主動權;科學沒有掌握主動權,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及佛學。但是科學所做出來的成果,不能小看,也是很重要,因爲他整理出來的東西就是法性。
修行者第一步,他是要修自性這個層次,這個層次修完以後,他要進入法性,要修法性的。所以了解科學,對于修法性是有幫助的,不能小看這一塊,這一塊是很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更高層次的一個修行,是必須要進入科學的領域所涉獵的範圍。但是這樣子的進入,跟完全不管,而且否定掉自性這個部分,只做科學,只管法性這個部分,那是不同的。那是一種自我矮化、自我局限,又掌握不到主動權,那是最不可取的。我想這個題目,我就講到這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現場問答】
問:請問直覺一定在自性這裏嗎?
師:在這個中間。
問:那我們作夢的時候……
師;那就更低了,做夢就更低了。
問:請問有何方法,更快的修自性。
師:就是更快的悟本來面目。其實沒有什麼快慢,只有一個辦法,努力去修。只有這個辦法。如果心裏面還有快慢的話,欲速則不達。所以最好把求快的心要放掉,這樣才快得起來。
※靈魂就是識心和自性的混合體
問:師父,剛才有一位同修問到靈魂的事情。
師:OK,剛才有人問到靈魂。靈魂是在哪裏呢,用這個來分類的話,靈魂就是識心跟自性這個部分。人死掉的時候,就是身體壞掉了,因爲你的身體壞掉了,所以你的世界也跟著壞掉,都壞掉了。可是你的自性和識心,並沒有壞掉,還是存在的。但是識心這裏會有變動,其實識心變動完全不稀奇,因爲我們沒有死的時候,識心就是一直在變動,這個部分是一定在變動的,不變的唯有自性,沒有變化可言,完全不會變。
所以我們的靈魂有不生不滅的自性,還有一個會生生滅滅的識心,混在一起,這樣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靈魂,當我們的身體沒有了的時候,一般人就會認爲什麼都沒有了,靈魂也沒有了,跟他講話,他有意見也不會表達,我們就認爲他死了,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看法,我認爲是錯的。爲什麼這樣是錯的,我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
如果我們有一個電話在這裏,接了一根線,它就可以打電話給另外一個電話。我們如果從甲這個電話,打給乙這個電話,結果乙這邊無法接,沒有反應,那麼我們可以做兩個判斷,一個是這個電話機壞了;還有一個判斷是電話機沒壞,只是中間的線斷了,它無法傳達,這也是打不進去啊,意見也無法表達啊。我這樣比喻,中間的這個線就是一個人的身體,這個電話機就是他的靈魂。如果電話線壞了,我們就說電話機壞了,對嗎?不對呀,我們不能這樣子講,我們看見的是電話線壞了。如果我們知道電話線壞了,還要說這個電話機也壞了,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對不對。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死掉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身體壞了,這個線就代表身體,我們只看見這個身體壞了,我們並沒有看見靈魂壞了。只看見身體壞了,然後就說靈魂也消失了,這個根本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你要說靈魂壞了、沒有了,你要看見,要有證據,不能夠憑身體壞了,就說靈魂壞了。正如同你不能憑這個電話打不通,你知道電話線斷掉了,就說電話機也壞了,是不對的,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所以他們認定,人一死靈魂就壞了、也沒有了,這個是錯誤的推斷,這樣子的推斷是不成立的。尤其他們在做這個推斷的時候,對于靈魂的現象也不接受,而且他們也沒有看見靈魂壞了。
※身體的毀壞並不能動到靈魂層次
問:師父!請問識心從佛法來講,是不是第八意識?
師:識心是包含六、七、八識。
問:六、七、八?
師:對,全部包含。我不想把它講得太複雜,所以把它簡化在這裏講。
問:自性是本來面目。
師:對。
在靈魂這個部分,我可以再多講一點。我以前認識一些手腳被切掉的人,因爲某種病的原因,就把手或是腳鋸掉了。這些人我跟他們談過話,知道他們鋸掉的腳常常會癢,有的時候還會痛。到底是怎麼回事?已經不存在的身體還會痛、還會癢?因爲那個部分是屬于靈魂層次的身體,並沒有被切掉,他癢、他痛,是靈魂層次的腳。
所以身體的毀壞,並不能夠動到靈魂層次的部分。這個觀念對人很重要,很多人很怕死,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當然很害怕,是不是!但是如果靈魂這個部分還有,還是好好的,而且更重要的,自性在這裏,自性在這裏的話,主動權就在這裏,主動權沒有喪失呀!這才是真正的自己,自性才是真正的你自己。這個世界、這個身體、這個識心都不是真正的你自己,自性才是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錢財是身外之物,不需要在意,這個我們都懂呀。但是你還要多懂一點,這個身體是自性外之物,不重要的,跟身外之物意思是一樣的,心外之身也不重要呀!
問:臭皮囊嘛。
師:對。但是它也有用處的,不能隨便丟,還是很有用處的,而且也很重要,要研究它、保護它。爲什麼?它代表了法性啊,也很偉大的,所以並不是因此就要把它抛棄掉。
※把握住主動權就如八地不動地菩薩
問:識心做不到這個程度,這個好像不定。
師:不定的話,就是主動權沒有把握好。
問:就是沒有做到啊。
師:主動權把握到的話,是不動的;所以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主動權掌握得牢牢的,那是不動的。
問:靈魂等于是永恒的,對不對?
師:永恒的部分是自性,識心這個部分是變動的;所以靈魂是有永恒的部分和變動的部份。
問:人死了以後,靈魂還存在,會存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輪回?
師:會一直不斷的輪回下去。
問:可是在另外出生的時候,他會忘掉以前?
師:對,他會忘掉以前的事情,這個是法界設計好的,要你忘掉。爲什麼?如果沒有忘掉,這輩子日子不好過;忘掉的話,就可以重新開始。不要以爲忘掉很可惜,忘掉是幸福的。
問:我想請問一下,佛教有所謂的,比如說,成佛以後就可以掌握主控權,可以選擇在什麼時間投胎、投胎到哪一戶人家,請問這個是因爲識心跟自性結合了嗎?
師:識心不見得那麼能夠操作自如的,真正有主動權的是自性。所以自性部分的成分,份量要變得比較重,識心要變得比較輕,才有可能。如果是真的成佛的話,那當然。所謂成佛就是到達自性這裏,這個地方的主動權就非常清楚了。
問:是本來面目。
師:對的。
※主動權夠,就可以決定自己要投生到哪裏
問:師父!自性那邊有主動權,是不是就可以決定要到哪裏去?
師:對,自己可以決定。祂可以決定,但是祂不是說沒有困難;祂可以決定,但是祂還是要遇到困難,要克服困難,才能夠要去哪裏就去哪裏。他有很多的業報、也有很多福報,他要在這些業報、福報中間穿梭調配,才能夠達到他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狀況是很複雜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問:假使說,一般人的話,自性如果不夠、比較輕的話,識心比較重;那就是說,他就不可能選擇他想要投胎的地方,會被業力……
師:對,被牽著走。
問:被業力牽著走,是嗎?
師:對。
問:那就墮入叁惡道。
師:種善業的話就上叁善道,也可以生天的。所以你們怕的話,多做善事,多做善事會升天的。
問:請問一下,剛才您說能知、被知是相輔相成,不能獨立的。
師:沒有辦法獨立。
問:如果我成佛了,難道沒有主動權嗎?
師:有。
問:不要跟被知牽在一起,可以嗎?比如說那個自性…
師:有。那個主動權就是去控製被知。
問:被知還是有世界啊,還是有相;可以無相嗎?自性是永恒的,在無相裏面。
師:哦,完全隔離嗎?
問:對,不要乘願再來。
師:OK。這個是沒有進入自性的人的想法、推測,證入自性的人,沒有這個想法。
問:爲什麼呢?
師:你想想看,沒有被知的花花草草,什麼都不動,什麼都不變;什麼都是空的、無的、平等無二的……
問:不好玩。
師:對啦,很無聊的。
問:輪回不是很無聊?
師:如果你能夠自主了,來輪回就是好玩的。
問:如果好玩的話,大家就不會再輪回了,如果真的玩到不會被牽動的話。
師:那個不叫輪回,那個叫做乘願再來、普渡衆生。
問:不一定是乘願啊。
師:修到那個地方就是菩薩。
問:菩薩會不會再被轉回到六道裏面呢?
師:修不好還會被轉,修得好就不會。
問:請問一下,平時我們作夢,夢境裏面的人與事物,是識心裏面所胡思亂想的,還是前世,果真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師:兩種都可能。
問:哪一種比較多?
師:看不同的人而定。程度不好的人,可能是胡思亂想;程度高的人就不是的。
問:夢裏所夢見這些人與事很真實,有時候不禁要問自己,是不是前世曾經遇到過的事情,好像不是識心裏面胡思亂想的。
師:對的。這個部分要解答的話,我要把這四個部分一一拆開,變成十二因緣,我才能夠講,這個太複雜了,需要很多時間。好!我想沒問題了,也許有問題,也沒時間了,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梁師新加坡演講:佛學與科學的異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