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嗎?這句話沒有人不知道吧?只要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不過大家可能不會當真,認爲《青年守則》,好像是鼓勵失敗的人,不要垂頭喪氣,要發憤圖強,以爲只是這樣的目的。不是哦!它是真的。大家只要看最近很紅的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那位作者說,他的富爸爸在他十歲的時候,就跟他講;以後你們要經營企業一定會失敗叁次,第四次才會成功。他以後還真的失敗了叁次,第四次才成功。
書上說最好在年輕的時候先失敗,不要等到老了以後才失敗,否則會很辛苦;更不要先成功後失敗,那就變成「成功是失敗之母」的範例,那也很辛苦了。他還特別講了,爲什麼要失敗叁次?他說:「經營企業的訣竅,你去上什麼MBA、什麼課程,都學不到。真正在什麼時候才學到?失敗的時候。」因爲你失敗的時候,才會痛定思痛,徹底的反省,把問題找出來、改正過來。也把自己的優、缺點弄清楚,這樣才會有後面的成功。如果你沒有找出自己的缺點,或者經營企業的訣竅,方法沒有學到,那是不會真正成功的。
有人少年得志,一開始就一帆風順;但是這樣成功的人,後果都很危險。爲什麼呢?他成功可能是運氣。就像上次,美國不是有所謂的科技泡沫、網路泡沫;在那之前,科技業是隨便做隨便賺,好多人發財;後來泡沫一破,全都慘了。當中有一個人,少年得志,白手起家,起先賺了四億美金;泡沫一破,賠了四億美金,賠的時候,他四十歲。四十歲之前一帆風順,而且到處跟人家講述成功之道。後來人家就問他:「你這麼成功的人,怎麼後來會失敗?」他說:「就是因爲太成功。」所以「成功爲失敗之母」,這句話也是真的。這不就是《金剛經》嗎?這就是《金剛經》。
還有一個例子,孔明對孟獲七擒七縱,擒就是抓起來,縱就是放掉嘛!所以「擒就是縱,是名擒」,七擒七縱之後,那個「是名擒」可厲害了,從此孟獲對孔明服服貼貼,不再作亂;不只如此,苗族對整個漢族,從此就沒有作亂過,到現在一千多年,一擒就擒了一千多年啊!這是什麼?《金剛經》呀!這樣的東西,是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現在看起來,西方也有;也許西方是從中國學去的也不一定,那就不知道了。
企業管理有一位大師Michael Hammer,他本來是學物理的,後來成了企管大師;他寫的《企業改造》一系列書,裏面就講到:「最好的管理,就是管即不管。」什麼叫做「管即不管」?就是你能讓你的員工和幹部,他們自我管理,那就是管即不管。管即不管的是名狀態,就是自我管理。這個「自我管理」有沒有人做到?有人做到呀!部屬及員工都能夠自我管理,那就不用管了;但是有辦法讓員工和幹部能夠自我管理,這才是本事,才是最高明的!這個「管即不管」是什麼?是《金剛經》!可見得西方也有。
這些事例可說俯拾皆是。佛經裏面有、中國古典的書裏面有、日常生活裏面有,當然禅宗裏面也都有,那我們就可以知道,到處都有《金剛經》的。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信即不信,是名信」,你要信到不信,才是真正的信。這也是《金剛經》,這個《金剛經》其實大家都在用。我舉一個例子,就顯現大家都在用。就舉我自己好了,譬如說,我姓梁,我到底要不要相信我姓梁?哪一天,我說:「我要相信我姓梁。」那就糟糕了,我的身世有問題了嘛!對不對?我現在沒有這個問題,對于我姓梁,我已經信到不用信了。我還需要相信我姓梁嗎?我不需要相信,沒有要相信的需要呀!當你有「要相信」的需要時,其實是有問題的。
這個狀況大家都有,你們對自己姓什麼,會覺得有需要:「唉!我要相信我姓X」,有這個需要嗎?沒有嘛!所以你們都已經處在「信即不信是名信」的經驗裏面。你們對這件事情,是有經驗的呀!你對這個事情有經驗,就是對《金剛經》有經驗、對《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有經驗。所以大家不是沒有經驗,只是你沒有注意到而已。
對于要相信、不相信,我們常常會有這個問題的。尤其在你的一些親戚、或朋友要向你借錢。你心裏想:「唉喲!他到底會不會還?借了以後,他到底會不會還?」但是又有朋友、親情的壓力,不借不行;可是借又不放心。這個時候,你自己就會下一個決定:「啊!我先相信他會還好了。」對不對?有這個狀況嘛!不得不借的時候,心裏面其實是有疑慮的。這種狀況借出去的錢,多半是不會還的。只有在你根本就想:「我借你,還不還無所謂。」這樣,還的機率才高。因爲你沒有疑慮呀!所以我們什麼時候才要信?都是有疑慮的時候,才需要用到信。
什麼時候是信呢?就是你能夠信到不需要信了,那個時候,就是沒有疑慮;沒有疑慮的時候,就是「是名信」的狀態。日常生活的這些事情,在在都顯現《金剛經》是無所不在的;事實上你也在用,你也處在《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比如說,你看芭蕾舞時,「樂舞合韻」那種美感生出來,那就是《金剛經》的狀態;那種滋味,大家都嘗過呀,所以這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預告:十二月份要講《金剛經》與《金剛經》中的四相,以及讓大家學《金剛經》真言。十二月份的講座講完以後,有關《金剛經》的部分就算結束了。
【現場問答】
問:我對《金剛經》略有研究,但是這樣子,如何能夠透徹生死,了解生命究竟呢?
師:如果你能夠透徹去體驗《金剛經》的話,那麼你對生死就會透徹了解,生命就會究竟。這是要實踐的,實踐了就會;沒有實踐,是不會有作用的。
問:對小孩的管教問題很煩,如何要管即不管,可否舉實例說明。
師:你能夠促使小孩或學生能夠自我管理,那就不用管了;如果促不成,你還是要管他。或者你還沒有促成,在促成的過程中,還是要管、要教導。
但是我覺得,你自己本身有個問題;你覺得管教問題很煩,你先要面對你自己的煩惱。把你自己的煩惱解了,你才有辦法去面對小孩的管教問題;如果你對自己的煩惱解不了,這個問題是解不了的。
問:請問古代中國幾位聖人,是否也是佛菩薩來示現的?
師:是,是佛菩薩來示現。
問:感謝梁師精辟的開示,真是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佛教與中國的淵源是這麼的深,這是否就是佛法將會在中國大興的原因?
師:對,這是原因之一。
問:請問,依老子的《道德經》來看,老子是否有悟自性?是否跟佛教是相同的?
師:老子有悟自性,但是不見得完全的悟法性;所以跟佛教是相似,還不到相同。
問: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等等,由各種名相進入是名狀態,都是一樣的嗎?
師:不一樣,只是句型一樣。念這樣子的句型,光是念不夠,是要實踐的;做到才能進入「是名」狀態,沒有做到只是文字而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