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里面,讲到「是名」状态,我们会特别强调它离相的部分;这个状况不是,它是有相的、离相的都有,都在里面了。所以它的「是名」状态是很丰富的。
※《道德经》里的《金刚经》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旁边是我加上去的:「美丑相衬,善恶相惕,来往相礼,摇曳生姿,进退相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个其实就是《金刚经》,但是它是用另外一个方式呈现的《金刚经》。如果用《金刚经》的句型来呈现的话,应该说「天下皆知美即非美,是名美」、「天下皆知美之为丑,是名美」。但是他不这样说,他说:「天下都知道这个是美,都认为这个才是美,那就不美了。」他用反面的表现;但是这样子的反面表现,也是《金刚经》。《金刚经》里面,我们并没有这样子的句型,但是这个意义是有的;所以老子《道德经》就含有《金刚经》的另一种句型。这个句型就是:「你认为这个是美,大家都认为这个是美,大家都朝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让它愈来愈美。那个愈来愈美啊,就不美了,就变丑了。」意思就是这样子。
他所呈现的都是真的,真的是这样子;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缠小脚。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就开始有缠小脚的习惯,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追求美。其实这样的美,不是在中国才有,在西方也有。你看!他们跳芭蕾舞,都是把脚裹得紧紧的,然后用脚尖来跳;用脚尖着地,来练这个功夫。其实这个跟中国古代要缠小脚的原因是一样的,只是中国做得更彻底──从小就把你缠起来,不让脚长大,就是一个小脚。真正目的是为了美,但是美了一千多年就变丑了,丑得不得了的丑!
小时候我看过我外婆的小脚,真的又臭又丑,好丑哦!我外婆在浙江,浙江在中国是比较富庶的地方;我祖母住在广西,广西是比较贫穷的地方。我祖母是要种田的,所以他们那里没有缠小脚;不但没有缠小脚,还打光脚。我外婆一提到我祖母,她就语带轻蔑地说:「啊!那个大脚婆。」所以她对她那个又臭又难看的小脚是颇感骄傲的。当时她们为什么要缠小脚?那时的父母亲不得不给孩子缠小脚,因为不给孩子缠小脚的话,以后长大了,大脚是嫁不出去呀!一生的幸福都没了!就是忍痛也要给你缠,这就是美之为美的结果。
大家都认为这才是美,你没有这样子不行,所以大家就来做。做了一千多年,就变成这样。我们现在的人会觉得这是很丑的,这是很真实的例子,告诉你「美之为美,斯恶已」是真的。那大家会想:「大概只有缠小脚这件事情吧!也只有古代的人才会干这种愚蠢的事啦,现在的人已经都很开明了,不会干这种事了,这一类的事情都没有了。」真的都没有了吗?其实还是一样存在的啦!现在不是为了美,我们会做一件事情:眼皮这里开一刀──割双眼皮吗?这开一刀怎么叫做美呢?那是伤残啦!此外,胸部还要垫一些什么──隆乳,那也是伤残!开了刀、填东西进去,经过伤残的,怎么叫美?所以不只是古代的人,现在还是一样的。虽然这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但是我认为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讲的是真里,真的是这样子。
大家会想,大概只有「美之为美」这个地方有问题。那我们再看看下面一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咦?善也是这样?如果是《金刚经》的句型来表达的话,就是「善之为恶,是名善」,它现在呈现出的是「善之为善,就不善了」。有没有真实的例子?有啊,你想,我们读书不是一件善事吗?大家都认为是善事,要读啊!尤其我们华人,其实不只华人,日本人也一样的,要读书,读到后来,还要去补习;而且从幼稚园就开始读了。
原本读书是为了增长智慧;现在读书不是,是增长分数,没有增长智慧啊!现在是为了增长分数、增长文凭、增长证书。各种证书都一样,很多人有驾照,但是不会开车,不敢开车、不敢上路,这样的人都有。这样就已经不善啦!大家都认为读书就是善,这么一努力读、读、读,都变质了。天下的事情全是这样子,「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部分,也就是《金刚经》。
再看下面,「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对立的,无会生有、有会生无,有无会相生。「难易相成」,有难有易,就会完成事情。所以这个生,就是有无的合;这个成,就是难易的合。这个合是有相的,不会像离相的那个,有点难以捉摸。这有很清楚的相呈现,它们的合相,就是是名状态的有相部分。
「长短相形」有长有短,就可以比较,比较又是它的合。「高下相倾」,有高有下就有倾,就有往上倾、或者往下倾的那种状况,或者有往上仰、往下俯看的情况出现。「音声相和」我们如果唱歌有二部、三部的话,不是只有一部的唱,合音就会出来。那个合音就是不同的音声在和,是在是名状态。「前后相随」,有前有后就有跟随的状况出现了。这就是他们合在一起,两个东西融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是名状态,这个是名状态是有相的。「美丑相衬」,有美、有丑就有一个衬托的关系;「善恶相惕」,有善有恶,就会给人生出警惕。「来往相礼」,如果我们送东西,有来有往的话,礼就生出来了,这些都是合。
「摇曳生姿」这是普通的成语。比方说,跳双人的芭蕾舞,他们这样摇来摇去,就生出优美的舞姿了。事实上,这一段,我没有办法写出句子来,但是状况是有的,大家可以感觉得到。如果跳芭蕾舞没有音乐就很无聊,如果芭蕾舞配上了音乐,唉呀!真是美得不得了,那种美感就是他们的合,就是他们的是名状况。就像双人的冰上芭蕾舞表演也一样嘛!苏同修帮我创了一个句子,她说:「乐舞合韵」。不错!乐就是音乐,舞就是舞蹈;合就是合起来,韵就是韵味,乐舞合韵这个状况也是。然后「进退相让」,这个我想就不用再解释了。「摇曳生姿」、「乐舞合韵」……这些都是呈现了合相,我想,我们大家都有经验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圣人因为知道这些名相都是相对而有,因此应付万事就是无为,也不以言词而教化众生;如同天地生万物,从来没有辞而不做的。「生而不有」,天下万物这么生出来,也没有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我有为,我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也不自恃其能;不会因为这是我做的,就要把持。这里都是《金刚经》,「生而不有」是,「为而不恃」也是。
「功成而弗居」有功劳也不占有,这又是《金刚经》;「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他不占有,所以就不会丢掉。比如说,一般人建了一个大功,为了这个大功劳,会争功说:「这是我的功劳……」他不争功劳,他不会居功。当你真的做到不居功的时候,你想把功劳推掉还推不掉,丢也丢不掉的。因为不居,所以就不会失掉。这个状况,不就是《金刚经》?
《金刚经》说,度了多少多少众生,实在一个众生都没有度;讲了什么什么,实在都没有讲;做了什么什么,其实也没有做。这就是「功成而弗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就因为你不居功,种了好多好多福德,但是都没自认有福德;福德是没有的,那就不居了。「是以不去」,所以你去不掉,就是《金刚经》说的福德无量无边。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觉得你有功劳,你的福德就不多了;因为福德是没有的,所以才说福德是无量无边,多得不得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讲的还保守一点,只是丢不掉;《金刚经》讲的更多,因为没有,所以不居,所以多得得不得了。到这里都是《金刚经》。
这样看来,我们就知道,中国古书里面,《金刚经》多得不得了;这个东西,在我们的古典书籍里面,早就呈现了。从这里我们就更可以确认一件事情:「佛」这样的圣人早就到中国来了,《金刚经》的内容早就在中国出现了,不是先到了印度,然后才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传过来的,只是「佛」的名称、《金刚经》的名称而已。所以,这些名称倒是从印度再传到中国的;至于本质话,中国早就有《金刚经》了,这是我对《金刚经》的解读。
我把《金刚经》弄清楚了以后,我就知道,不是一定要写上《金刚经》几个字,我才知道它是《金刚经》。就像我已经知道苹果了,并不是要看到「苹果」这两个字,我才知道是苹果,根本不需要呀!任何苹果,只要一出现我就知道,这是苹果嘛!所以我看《金刚经》,不是从文字上看,是从本质上看。从本质上看的话,中国古典的书里面,到处都充满了《金刚经》,而且他们表现的方式还更加丰富。有关中国古典书籍里面的《金刚经》,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就来说明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到处充满的《金刚经》。
※日常生活里面,到处充满的《金刚经》
我们生活里面,到处都充满了《金刚经》,最常见的一个状况就是大家常说的:「吃亏就是占便宜」。这句话就是《金刚经》。这句话是再平常不过了,大家常常听到;自己可能也常用。尤其在吃了亏以后,要安慰一下自己:「啊!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最常说的。事实上,吃亏是会占便宜的,这是真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就证明了吃亏就是占便宜!我想这个情况应该是大家都体会过的,但是你们可能不会知道,这个就是《金刚经》。听我这样讲过以后,你就知道《金刚经》实在很平常!
「失败为成功之母」也是《金刚经》。这不是《青年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