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九
《金刚经》与四相
时间:2009年12月12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今天要讲「《金刚经》与四相」,这是《金刚经》系列演讲的最后一次。
《金刚经》最通俗、最有代表性的句型,当中的一个句子,就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个句子重要的地方就是:佛法是一个相,非佛法也是一个相;而佛法跟非佛法这两个相,在相上是完全相反的,是反义词。现在把这两个相反的相划上等号;一划上等号,这两个相反的相就互相对消,相被剥掉、剥离了以后就没有相了,这个时候就是「是名佛法」。「是名佛法」代表离相的状态。所以《金刚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离相显性,祂要说明、要代表的含意就是这个。
我们要懂得「是名佛法」是离相的状态,而当我们认为「啊!这是个离相的状态」的时候,这个离相的状态本身又变成是一个相;所以,又要再离一次。──这个过程其实是,只要你一着相、一有相,就要再离一次,那是要不断地做的,其实是没有停止的;但是你只要真的达到离相的状态、没有相的话,就不用做了。《金刚经》就是一个,要不断地去执行、去实践的工作。也可以说,修行是需要这样子的。
而所谓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相都是《金刚经》要离的,但是在离的时候,可不是那么简单!这些相其实是很复杂的。《金刚经》里已经说明了相有四种层次。我们现在就来说明这四个层次的相和《金刚经》之间的关系。
《金刚经》特别提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这四相就不是菩萨;意思就是,菩萨必须要离四相。另外一个含意,就是说菩萨必须要在是名状态;要保持在是名状态,才算是菩萨。
什么是四相?四相如何定义?我们在经典上,可以找得到明确定义的。《圆觉经》里面的我相是:「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看这段经文好像还满复杂的,但是简单来讲,祂真正的意思是,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我相。这个我相,当我们身体很舒服的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有身体;但是一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有这个身体了。所以祂说,拿针来刺一下,你一痛就是:「ㄟ!我有身体。」这个经验我们都有的。所以要怎么样让你觉得有我相呢?只要拿针刺你一下,你就知道了,我相就出来了。
何谓我相?就是我这个身体,这是很明确的。老子也说:「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有身体。」我们很多人对这个身体的烦恼也是很多的,它会生病、会衰老、会死掉;我们需要调养、保护它,把它养得健康一点、容光焕发一点等等,这些都是在处理我相。应该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我相都是很清楚的。它是我们的宝贝,我们非常重视它;但是像老子又会觉得:「唉呀!我最大的麻烦,就是我有这个身体。」也对!这就是我相。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里面的人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刚才关于「我相」的经文还比较容易懂,「啊!就是身体。」这一段经文你看下去,「唉呀!人相到底是什么?」就搞不清楚了,不太容易懂。不过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很快就可以懂。刚才已经讲了,这个身体就是我相;现在我们来做一件事情,就是把眼睛闭起来。你眼睛闭起来了,可不可以感觉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你是不是全部都可以感觉到?你是可以感觉到的。可是你没有用眼睛看,而且很清楚这个身体是被你感觉的。那个能感觉在哪里啊?能感觉不是身体,因为这个身体是被感觉;能感觉不在这个身体上,是身体之外。既然这个身体叫做我,那个能感觉就不是我啦!我们刚才已经定义了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能感觉不是我啊!因为这个身体已经是被感觉了,那个能感觉是在这个我之外。这个我之外的,它一定不是我嘛,是另外一个人,所以就叫它人相。所以人相就是另外一个人,对吧?经文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这样子说明下来,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一点困难,所以我们接下来就加上「能知与被知」或「能觉与被觉」来说明。我们一定有一个「能觉」,然后一个是「被觉」──有时候我们也称为「能知与被知」;最主要的,我们来看「十二因缘」──世界、身体、识心、自性的被知与能知的界线在哪里。
刚才我们已经定义了身体是我相,可是我们把眼睛一闭起来,这个「身体」被我感觉了。被我感觉了,那个能感觉是哪里呢?那个能感觉就在「识心」这边。所以「身体」以下是被感觉,「识心」以上都是能感觉。这个身体是我相,而这个能感觉不是身体;所以这个能感觉的识心,我们就说它是人相。我们要细分一点的话,所谓的人相就在「识」与「名色」这里。因为我们定义身体是我相,所以超出了我相的部分,当然就不是我了,而是另外一个人、别人了,所以才叫人相。不过我们知道,那个人相其实是一个更真实的我,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我!
人相之后就有所谓的众生相,众生相是什么呢?《圆觉经》:「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我相信没有人看得懂到底在讲什么。
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家叫公孙龙,他提出「白马非马」的说法。「白马非马」什么意思?这是一种文字相上的讨论,也是在讲相的复杂性。其实这跟我们要讲的众生相有关系,白马不是马,因为「马」这个名词,是代表了白马、黑马、黄马、红马、棕马、斑马……全部都代表了,那整个就叫做马;当中的白马怎么能够代表整体呢?所以白马不是马。这样讲有道理呀!
众生相既不是人相,也不是我相;但是它把人相、我相整个含摄了。那不就是这边的「马」了吗?意思就是这样子。
我们回到刚才讲的「十二因缘」,这里又出现一个状况:什么是识心?识心是人相,就是我们想东想西的心。我们心里面在想东想西,那个「想」就是所谓的「识」。当我们在想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想东不想西,也可以要想西不想东──所以这个想又变成被知了。这个想变成被知的时候,意思是人相被知道了。人相被知道了,我相当然也是被知道了,能够知道我相和人相的是谁啊?那就是「行」这边啦,所以能觉和被觉的界线现在可以移到行与识之间了。
刚才我们只要把眼睛一闭起来,就有办法把能知和被知的界线,从世界与身体之间一下子就移到身体与识心之间来。原先我们讲我相的时候,这个我相是看所有的这些外物,所以能觉与被觉的界线画在身体与世界之间;但是当我们把眼睛一闭起来,这个界线就移到识心与身体之间来了。这个身体就被感觉了,也就是说我相被我们知道了;于是就出现一个能感觉的人相,在感觉、思想的识心就是人相。
现在我们来观察我们的想──那个会想东想西的想;我在想什么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自己知道,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被知道的。谁在知道这个想法?不是那个想,那个想已经是被知道了,所以就不是那个想。这个想法被知道了,能知在哪里呢?这个界线就划到识心这里,从识心以上的部分都是能知。这个想被知道了,它知道这个想;它是能知,能够知道这个想,这就是众生相。《圆觉经》的经文就是在讲这个东西。但是经文很不容易看,看出这个意思要花一点功夫。众生相涵盖了我相和人相,但是它不是我相,也不是人相。
但是众生相还是被知道的。我们再来看经文:「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这就是所谓的寿命相。这个寿命相在哪里呢?这边说的「觉所了者」,这个了者指的就是刚才讲的那个众生相;众生相被知觉了、被知道了。我们回到前面「十二因缘」,刚才讲的众生相是「行」,「行」能够知道它以下的人相和我相,现在我们把能知和被知的界线画到行与识之间。
我们刚才不是在谈论众生相吗?当我们在谈论它的时候,这个众生相也是被知的。那么这个众生相被谁知呢?就是被无明知道了。无明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无明在觉知这个了者。了者就是指众生相,能够觉察到众生相的,在十二因缘来看的话,就是无明。现在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又画到无明与行之间了。这个无明就叫寿命相。
寿命相有两个意思:一个代表生命。我们有命根──生命的根源,生命的来源就是这里。无明就是我们的命根,命就从这里来的。但是无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命根,它必须要和本明合在一起才行;如果没有了本明,这个命根也就不成立了。这个寿命相既然是相,就是可以被知道的意思,这一个寿命相,它可以被谁知道呢?就是被本明知道。
另一个代表时间相。所谓的寿命,当然要有时间,没有时间哪有什么寿命,所以它也可以说是时间的意思。我们讲寿命,有寿命就是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