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P2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裏面,講到「是名」狀態,我們會特別強調它離相的部分;這個狀況不是,它是有相的、離相的都有,都在裏面了。所以它的「是名」狀態是很豐富的。

  

  ※《道德經》裏的《金剛經》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旁邊是我加上去的:「美醜相襯,善惡相惕,來往相禮,搖曳生姿,進退相讓。」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這個其實就是《金剛經》,但是它是用另外一個方式呈現的《金剛經》。如果用《金剛經》的句型來呈現的話,應該說「天下皆知美即非美,是名美」、「天下皆知美之爲醜,是名美」。但是他不這樣說,他說:「天下都知道這個是美,都認爲這個才是美,那就不美了。」他用反面的表現;但是這樣子的反面表現,也是《金剛經》。《金剛經》裏面,我們並沒有這樣子的句型,但是這個意義是有的;所以老子《道德經》就含有《金剛經》的另一種句型。這個句型就是:「你認爲這個是美,大家都認爲這個是美,大家都朝向這個方向去努力,讓它愈來愈美。那個愈來愈美啊,就不美了,就變醜了。」意思就是這樣子。

  

  他所呈現的都是真的,真的是這樣子;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纏小腳。中國在宋朝的時候,就開始有纏小腳的習慣,原始動機就是爲了追求美。其實這樣的美,不是在中國才有,在西方也有。你看!他們跳芭蕾舞,都是把腳裹得緊緊的,然後用腳尖來跳;用腳尖著地,來練這個功夫。其實這個跟中國古代要纏小腳的原因是一樣的,只是中國做得更徹底──從小就把你纏起來,不讓腳長大,就是一個小腳。真正目的是爲了美,但是美了一千多年就變醜了,醜得不得了的醜!

  

  小時候我看過我外婆的小腳,真的又臭又醜,好醜哦!我外婆在浙江,浙江在中國是比較富庶的地方;我祖母住在廣西,廣西是比較貧窮的地方。我祖母是要種田的,所以他們那裏沒有纏小腳;不但沒有纏小腳,還打光腳。我外婆一提到我祖母,她就語帶輕蔑地說:「啊!那個大腳婆。」所以她對她那個又臭又難看的小腳是頗感驕傲的。當時她們爲什麼要纏小腳?那時的父母親不得不給孩子纏小腳,因爲不給孩子纏小腳的話,以後長大了,大腳是嫁不出去呀!一生的幸福都沒了!就是忍痛也要給你纏,這就是美之爲美的結果。

  

  大家都認爲這才是美,你沒有這樣子不行,所以大家就來做。做了一千多年,就變成這樣。我們現在的人會覺得這是很醜的,這是很真實的例子,告訴你「美之爲美,斯惡已」是真的。那大家會想:「大概只有纏小腳這件事情吧!也只有古代的人才會幹這種愚蠢的事啦,現在的人已經都很開明了,不會幹這種事了,這一類的事情都沒有了。」真的都沒有了嗎?其實還是一樣存在的啦!現在不是爲了美,我們會做一件事情:眼皮這裏開一刀──割雙眼皮嗎?這開一刀怎麼叫做美呢?那是傷殘啦!此外,胸部還要墊一些什麼──隆乳,那也是傷殘!開了刀、填東西進去,經過傷殘的,怎麼叫美?所以不只是古代的人,現在還是一樣的。雖然這是老子《道德經》裏講的,但是我認爲這就是《金剛經》。《金剛經》講的是真裏,真的是這樣子。

  

  大家會想,大概只有「美之爲美」這個地方有問題。那我們再看看下面一句:「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咦?善也是這樣?如果是《金剛經》的句型來表達的話,就是「善之爲惡,是名善」,它現在呈現出的是「善之爲善,就不善了」。有沒有真實的例子?有啊,你想,我們讀書不是一件善事嗎?大家都認爲是善事,要讀啊!尤其我們華人,其實不只華人,日本人也一樣的,要讀書,讀到後來,還要去補習;而且從幼稚園就開始讀了。

  

  原本讀書是爲了增長智慧;現在讀書不是,是增長分數,沒有增長智慧啊!現在是爲了增長分數、增長文憑、增長證書。各種證書都一樣,很多人有駕照,但是不會開車,不敢開車、不敢上路,這樣的人都有。這樣就已經不善啦!大家都認爲讀書就是善,這麼一努力讀、讀、讀,都變質了。天下的事情全是這樣子,「善之爲善,斯不善已。」這個部分,也就是《金剛經》。

  

  再看下面,「有無相生」,有和無是對立的,無會生有、有會生無,有無會相生。「難易相成」,有難有易,就會完成事情。所以這個生,就是有無的合;這個成,就是難易的合。這個合是有相的,不會像離相的那個,有點難以捉摸。這有很清楚的相呈現,它們的合相,就是是名狀態的有相部分。

  

  「長短相形」有長有短,就可以比較,比較又是它的合。「高下相傾」,有高有下就有傾,就有往上傾、或者往下傾的那種狀況,或者有往上仰、往下俯看的情況出現。「音聲相和」我們如果唱歌有二部、叁部的話,不是只有一部的唱,合音就會出來。那個合音就是不同的音聲在和,是在是名狀態。「前後相隨」,有前有後就有跟隨的狀況出現了。這就是他們合在一起,兩個東西融在一起的時候,它的是名狀態,這個是名狀態是有相的。「美醜相襯」,有美、有醜就有一個襯托的關系;「善惡相惕」,有善有惡,就會給人生出警惕。「來往相禮」,如果我們送東西,有來有往的話,禮就生出來了,這些都是合。

  

  「搖曳生姿」這是普通的成語。比方說,跳雙人的芭蕾舞,他們這樣搖來搖去,就生出優美的舞姿了。事實上,這一段,我沒有辦法寫出句子來,但是狀況是有的,大家可以感覺得到。如果跳芭蕾舞沒有音樂就很無聊,如果芭蕾舞配上了音樂,唉呀!真是美得不得了,那種美感就是他們的合,就是他們的是名狀況。就像雙人的冰上芭蕾舞表演也一樣嘛!蘇同修幫我創了一個句子,她說:「樂舞合韻」。不錯!樂就是音樂,舞就是舞蹈;合就是合起來,韻就是韻味,樂舞合韻這個狀況也是。然後「進退相讓」,這個我想就不用再解釋了。「搖曳生姿」、「樂舞合韻」……這些都是呈現了合相,我想,我們大家都有經驗的。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聖人因爲知道這些名相都是相對而有,因此應付萬事就是無爲,也不以言詞而教化衆生;如同天地生萬物,從來沒有辭而不做的。「生而不有」,天下萬物這麼生出來,也沒有據爲己有。「爲而不恃」,我有爲,我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也不自恃其能;不會因爲這是我做的,就要把持。這裏都是《金剛經》,「生而不有」是,「爲而不恃」也是。

  

  「功成而弗居」有功勞也不占有,這又是《金剛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爲他不占有,所以就不會丟掉。比如說,一般人建了一個大功,爲了這個大功勞,會爭功說:「這是我的功勞……」他不爭功勞,他不會居功。當你真的做到不居功的時候,你想把功勞推掉還推不掉,丟也丟不掉的。因爲不居,所以就不會失掉。這個狀況,不就是《金剛經》?

  

  《金剛經》說,度了多少多少衆生,實在一個衆生都沒有度;講了什麼什麼,實在都沒有講;做了什麼什麼,其實也沒有做。這就是「功成而弗居」。「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就因爲你不居功,種了好多好多福德,但是都沒自認有福德;福德是沒有的,那就不居了。「是以不去」,所以你去不掉,就是《金剛經》說的福德無量無邊。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覺得你有功勞,你的福德就不多了;因爲福德是沒有的,所以才說福德是無量無邊,多得不得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講的還保守一點,只是丟不掉;《金剛經》講的更多,因爲沒有,所以不居,所以多得得不得了。到這裏都是《金剛經》。

  

  這樣看來,我們就知道,中國古書裏面,《金剛經》多得不得了;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古典書籍裏面,早就呈現了。從這裏我們就更可以確認一件事情:「佛」這樣的聖人早就到中國來了,《金剛經》的內容早就在中國出現了,不是先到了印度,然後才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傳過來的,只是「佛」的名稱、《金剛經》的名稱而已。所以,這些名稱倒是從印度再傳到中國的;至于本質話,中國早就有《金剛經》了,這是我對《金剛經》的解讀。

  

  我把《金剛經》弄清楚了以後,我就知道,不是一定要寫上《金剛經》幾個字,我才知道它是《金剛經》。就像我已經知道蘋果了,並不是要看到「蘋果」這兩個字,我才知道是蘋果,根本不需要呀!任何蘋果,只要一出現我就知道,這是蘋果嘛!所以我看《金剛經》,不是從文字上看,是從本質上看。從本質上看的話,中國古典的書裏面,到處都充滿了《金剛經》,而且他們表現的方式還更加豐富。有關中國古典書籍裏面的《金剛經》,我們就講到這裏。接下來,我就來說明一下,在我們日常生活裏面,到處充滿的《金剛經》。

  

  日常生活裏面,到處充滿的《金剛經》

  

  我們生活裏面,到處都充滿了《金剛經》,最常見的一個狀況就是大家常說的:「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就是《金剛經》。這句話是再平常不過了,大家常常聽到;自己可能也常用。尤其在吃了虧以後,要安慰一下自己:「啊!吃虧就是占便宜。」這是最常說的。事實上,吃虧是會占便宜的,這是真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就證明了吃虧就是占便宜!我想這個情況應該是大家都體會過的,但是你們可能不會知道,這個就是《金剛經》。聽我這樣講過以後,你就知道《金剛經》實在很平常!

  

  「失敗爲成功之母」也是《金剛經》。這不是《青年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