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八
中华文化经典中的《金刚经》
时间:2009年11月14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从本质上看,中国古典书籍里到处充满了《金刚经》
今天要讲的是「中国古老经典中的《金刚经》」。我要讲解的中国古书,第一本就是《易经》、再来是《尚书》、然后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些书出现的时间都是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之前;但是我在这些古老的书里面,找到许多呈现《金刚经》的句型。这也代表了佛在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之前,祂们已经在中国降生了;所以在中国的古书里面,才会有这么多的《金刚经》。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金刚经》这个名称,也没有「佛」这个名称。
《金刚经》这部经典,是在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以后才出现的;当然「佛」这个名词,也是传到中国之后,才把它翻译成「佛」这个名称的。但是我们如果就《金刚经》的本质来看,这样的内容早就在中国的古书里面呈现了,只是看你会不会看了。
像我的话,对《金刚经》已经很熟了,所以我不需要贴上《金刚经》的名称,我才晓得是《金刚经》。就好像你看见苹果的时候,并不需要上面贴有「苹果」二字,你才知道那是苹果。当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苹果的时候,它出现在哪里,你都知道:「啊!那是苹果。」道理就是如此而已。
※《易经》里的《金刚经》
我们现在第一个来看《易经》。《易经》八卦里的「一」,是「阳爻」;「--」中间断开的,是「阴爻」。阴爻和阳爻是相对的、相反的,它们就是《金刚经》的X和非X。像阴阳、日月、雷风和山川也都是两两成对。太极图,一条曲线将圆圈分为两半,一半白一半黑,白的是阳,黑的是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且太极图不是平面的,是个圆球,这就是「是名」状态,就是《金刚经》。《易经》最原始的创立人是伏羲氏,它的基础就是两仪生四象、创立八卦……以后才演变成《易经》。此外,伏羲氏还教导百姓渔猎畜牧业;更令人赞叹的是,那么早就已经演出《金刚经》了!
※《尚书》里的《金刚经》
接下来就是《尚书》,这也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尚书》在秦始皇焚书的时候被销毁,以后又从一位老先生那里找到,所以有很多真假的争论。这是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本书,记载的时间,从尧开始,历经尧、舜、禹,之后夏、汤、周,大概都是记载跟帝王有关的事情。
这本书里面最有特色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也是孔子很推崇的「禅让政治」,就是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舜是一个非常平凡、基层、而且贫穷的人,他被挑选出来,经过三年考核以后,尧就把王位让给他(根据《史记》的记载:舜二十岁,就因孝顺闻名。三十岁,尧就举用他。五十岁,他就代行天子事。前后试炼了二十年,才把王位让给他),他做得很好。之后,他又把王位交给治水有功的禹。禹后来找不到传人,他的部属就拥戴他的儿子,所以后来他的长子就继位。并不是大禹要把王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而是因为当时的那些臣子、部属拥戴了他儿子,所以就变成他儿子来接这个王位,就没有再禅让了。
在禅让的时代,是「公天下」的时代;禅让停止了以后,变成夏朝,之后商汤又把夏桀给灭了,夏朝开始就都传给自己的儿子,完全变成「家天下」的方式了。以前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老师也会讲这些事情,但是他们都表现出:「禅让是真的吗?恐怕是古时候的神话故事吧!」觉得怎么可能自己当了王,会把王位交给跟自己不沾亲带故的另一个人?我们耳濡目染的观念是:「那里会有这种事情?不可能的!」当时对这个故事,有这样的印象。
※佛早就降生在中国,而且做了中国的圣人
我现在知道,这不是故事,是真实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孔子在书里一直说的圣人、圣人;因为这些都是圣人嘛!所谓圣人,我们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人修行修到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佛嘛!佛也可以称为圣人。中国以前没有「佛」的名称,但是有「圣人」的名称,事实上祂们都是圣人。当你修到圣人这个阶段的时候,一定就像《金刚经》所说的离四相了;离四相,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祂已经超越了我相啦!
变成家天下的话,不是圣人,而是一般的凡人。一般的凡人没有超越我相,所以在我相的观点主导之下,一定是要传给自己儿子的。或者说他其实也不愿意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最好是自己不死,永远当下去;但是因为他不得不死,他要死了,那就没有办法,只好选择儿子来传。圣人的话,他已经超越了四相,早已经超越了我相,他不会想要传给自己儿子,他甚至不会想一定要自己做!他没有「我相」,所以形成禅让政治是必然的,佛的话是必然的。
禹为什么没有传下去?其实他也是要找一个圣人来传,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圣人,所以他就没有办法传,原因就这样而已。如果他是圣人的话,他不行禅让制度,才是奇怪的事情!我对这一段满有兴趣的。那个时候就知道,其实佛早就降生在中国,而且做了中国的圣人了。可见佛法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非常深远的。
※《尚书》〈皋陶谟〉:领导人必备的九德
《尚书》里面有一段叫〈皋陶谟〉,皋陶是舜手下的大臣,专管司法,执行赏罚的工作。到了禹的时候,他还是大臣,禹就请教他,怎么做一个好帝王、好领导人?他就提出九德。王不但要要求自己,也要要求部属;或者选人才时,就看他有没有这九德。有三德的话,就可以被举发来做小一点的官;有六德就可以做诸侯;至于要做帝王的话,就要有九德。这九德就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而栗」就是「松而紧」。领导人要既是宽松的,又是紧的。松和紧是对立的,二者要同时具备,既松又紧,这样的情况不就是《金刚经》吗?松又紧这两个这么一合起来的时候,不就是「是名」状态了吗?所以领导人要具备的德就是这样子。
「柔而立」就是「柔而挺」。柔软的话他就会趴下来了;但是他不是趴下来的,他是挺立的。完全是柔的也不行,又是要挺的;而只是挺的也不够,又要柔的,所以这两个又是对立的。柔和挺是对立的,就是《金刚经》的X和非X,合起来就是是名状态。
「愿而恭」就是「仁而谨」,仁就是仁慈、仁爱,谨是严谨、谨慎;这也是对立的。一个人他是仁厚的,但又是严谨的;谨是仁的相反性质,又把它们合起来,这才是第三个德。
「乱而敬」就是「繁而律」。「乱」应该是繁,「敬」是有纪律的意思。我们常常好像一繁杂、一多的时候,就没有秩序;有秩序就好像不多、就简单了,这两个也是对立的,这两个对立要合在一起,就是乱中要有序。乱中有序的话,就是繁和律合在一起了。或者我们就说是「乱而序」,这个敬是序的意思,也可以。乱中有序也就是一种德相。
「扰而毅」,「扰」就是纷扰,就是有很多枝枝节节的东西──或者是要去面对枝枝节节的状况,或者是有很多枝枝节节的点子;但是在这种状况下,你是有固定方向的──「毅」是一个固定的、坚定的方向。当然一个人遇到纷扰的状况的时候,如果他不知所措的话,就不毅了。或者是点子很多,扰动了很多的人事物,扰到后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朝哪边,方向没有了,这就不对了。所以这两个是相反的,又要合在一起;这样子合在一起,这就是《金刚经》了。
「直而温」,「直」就是直爽、坦直。很多人很直,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短处都揭露了,会把人家刺得很痛,会有这个毛病;直是好处,但是会有负面的东西。如果你是直而温的话,很温和的直,那就不会刺伤人。这正好又是两个相反的,合起来变成在是名状态,就是一个德。所以这里写的,全部都是在是名状态。
「简而廉」,我把它改成「简而丰」。简就是比较少、简化的,丰就是比较多、丰富的;简单中有丰富、或丰富中又有简单,这又是两个相反的东西。这两个相反的东西能够合一的话,就是一个德性。
「刚而塞」,我把它改成「刚而韧」。塞是充实的意思,一般刚硬的东西是很脆、易碎的,但是有韧的话,这问题就没有了。当然,这个韧本身已经是合了,现在我把它改成刚而韧,刚和韧合在一起也还是「是名」状态,当然更好。
「强而义」,你虽然很强,但是合乎正义,那就是合理的;有些人是很强,但是不合正义,那就是霸道!小布希在伊拉克这件事情,表现的就是很强,但是没有义,德不够,缺了一德。在〈皋陶谟〉、舜和禹的时候,他们所体验出来的这九德,全都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
我再补充一下,我上个月说过,《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有相的,一个是离相的。像刚才所举的太极图,它的是名状态是有相的,它呈现太极图给你;它不是无相的。这里也一样,虽然我们说不出「仁而谨」合起来是什么;但是它是有相的。那个相我们不太晓得怎么说它,可是它是有相的,要说又说不出来,就有这个状况。就因为你说不出来,所以又带有一点离相的味道,因此它里面,有相的味道和离相的味道都具备了。不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