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
中華文化經典中的《金剛經》
時間:2009年11月14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從本質上看,中國古典書籍裏到處充滿了《金剛經》
今天要講的是「中國古老經典中的《金剛經》」。我要講解的中國古書,第一本就是《易經》、再來是《尚書》、然後是老子的《道德經》。這些書出現的時間都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之前;但是我在這些古老的書裏面,找到許多呈現《金剛經》的句型。這也代表了佛在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之前,祂們已經在中國降生了;所以在中國的古書裏面,才會有這麼多的《金剛經》。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金剛經》這個名稱,也沒有「佛」這個名稱。
《金剛經》這部經典,是在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以後才出現的;當然「佛」這個名詞,也是傳到中國之後,才把它翻譯成「佛」這個名稱的。但是我們如果就《金剛經》的本質來看,這樣的內容早就在中國的古書裏面呈現了,只是看你會不會看了。
像我的話,對《金剛經》已經很熟了,所以我不需要貼上《金剛經》的名稱,我才曉得是《金剛經》。就好像你看見蘋果的時候,並不需要上面貼有「蘋果」二字,你才知道那是蘋果。當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蘋果的時候,它出現在哪裏,你都知道:「啊!那是蘋果。」道理就是如此而已。
※《易經》裏的《金剛經》
我們現在第一個來看《易經》。《易經》八卦裏的「一」,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陰爻和陽爻是相對的、相反的,它們就是《金剛經》的X和非X。像陰陽、日月、雷風和山川也都是兩兩成對。太極圖,一條曲線將圓圈分爲兩半,一半白一半黑,白的是陽,黑的是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且太極圖不是平面的,是個圓球,這就是「是名」狀態,就是《金剛經》。《易經》最原始的創立人是伏羲氏,它的基礎就是兩儀生四象、創立八卦……以後才演變成《易經》。此外,伏羲氏還教導百姓漁獵畜牧業;更令人贊歎的是,那麼早就已經演出《金剛經》了!
※《尚書》裏的《金剛經》
接下來就是《尚書》,這也是中國古老的一本書。《尚書》在秦始皇焚書的時候被銷毀,以後又從一位老先生那裏找到,所以有很多真假的爭論。這是記載中國古代曆史的一本書,記載的時間,從堯開始,曆經堯、舜、禹,之後夏、湯、周,大概都是記載跟帝王有關的事情。
這本書裏面最有特色的一件事情,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也是孔子很推崇的「禅讓政治」,就是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舜是一個非常平凡、基層、而且貧窮的人,他被挑選出來,經過叁年考核以後,堯就把王位讓給他(根據《史記》的記載:舜二十歲,就因孝順聞名。叁十歲,堯就舉用他。五十歲,他就代行天子事。前後試煉了二十年,才把王位讓給他),他做得很好。之後,他又把王位交給治水有功的禹。禹後來找不到傳人,他的部屬就擁戴他的兒子,所以後來他的長子就繼位。並不是大禹要把王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而是因爲當時的那些臣子、部屬擁戴了他兒子,所以就變成他兒子來接這個王位,就沒有再禅讓了。
在禅讓的時代,是「公天下」的時代;禅讓停止了以後,變成夏朝,之後商湯又把夏桀給滅了,夏朝開始就都傳給自己的兒子,完全變成「家天下」的方式了。以前讀這一段曆史的時候,老師也會講這些事情,但是他們都表現出:「禅讓是真的嗎?恐怕是古時候的神話故事吧!」覺得怎麼可能自己當了王,會把王位交給跟自己不沾親帶故的另一個人?我們耳濡目染的觀念是:「那裏會有這種事情?不可能的!」當時對這個故事,有這樣的印象。
※佛早就降生在中國,而且做了中國的聖人
我現在知道,這不是故事,是真實的事情。爲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孔子在書裏一直說的聖人、聖人;因爲這些都是聖人嘛!所謂聖人,我們也可以說就是一個人修行修到最好的時候,也就是佛嘛!佛也可以稱爲聖人。中國以前沒有「佛」的名稱,但是有「聖人」的名稱,事實上祂們都是聖人。當你修到聖人這個階段的時候,一定就像《金剛經》所說的離四相了;離四相,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祂已經超越了我相啦!
變成家天下的話,不是聖人,而是一般的凡人。一般的凡人沒有超越我相,所以在我相的觀點主導之下,一定是要傳給自己兒子的。或者說他其實也不願意傳給自己的兒子,他最好是自己不死,永遠當下去;但是因爲他不得不死,他要死了,那就沒有辦法,只好選擇兒子來傳。聖人的話,他已經超越了四相,早已經超越了我相,他不會想要傳給自己兒子,他甚至不會想一定要自己做!他沒有「我相」,所以形成禅讓政治是必然的,佛的話是必然的。
禹爲什麼沒有傳下去?其實他也是要找一個聖人來傳,因爲當時沒有找到聖人,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傳,原因就這樣而已。如果他是聖人的話,他不行禅讓製度,才是奇怪的事情!我對這一段滿有興趣的。那個時候就知道,其實佛早就降生在中國,而且做了中國的聖人了。可見佛法跟中國文化的關系是非常深遠的。
※《尚書》〈臯陶谟〉:領導人必備的九德
《尚書》裏面有一段叫〈臯陶谟〉,臯陶是舜手下的大臣,專管司法,執行賞罰的工作。到了禹的時候,他還是大臣,禹就請教他,怎麼做一個好帝王、好領導人?他就提出九德。王不但要要求自己,也要要求部屬;或者選人才時,就看他有沒有這九德。有叁德的話,就可以被舉發來做小一點的官;有六德就可以做諸侯;至于要做帝王的話,就要有九德。這九德就是「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寬而栗」就是「松而緊」。領導人要既是寬松的,又是緊的。松和緊是對立的,二者要同時具備,既松又緊,這樣的情況不就是《金剛經》嗎?松又緊這兩個這麼一合起來的時候,不就是「是名」狀態了嗎?所以領導人要具備的德就是這樣子。
「柔而立」就是「柔而挺」。柔軟的話他就會趴下來了;但是他不是趴下來的,他是挺立的。完全是柔的也不行,又是要挺的;而只是挺的也不夠,又要柔的,所以這兩個又是對立的。柔和挺是對立的,就是《金剛經》的X和非X,合起來就是是名狀態。
「願而恭」就是「仁而謹」,仁就是仁慈、仁愛,謹是嚴謹、謹慎;這也是對立的。一個人他是仁厚的,但又是嚴謹的;謹是仁的相反性質,又把它們合起來,這才是第叁個德。
「亂而敬」就是「繁而律」。「亂」應該是繁,「敬」是有紀律的意思。我們常常好像一繁雜、一多的時候,就沒有秩序;有秩序就好像不多、就簡單了,這兩個也是對立的,這兩個對立要合在一起,就是亂中要有序。亂中有序的話,就是繁和律合在一起了。或者我們就說是「亂而序」,這個敬是序的意思,也可以。亂中有序也就是一種德相。
「擾而毅」,「擾」就是紛擾,就是有很多枝枝節節的東西──或者是要去面對枝枝節節的狀況,或者是有很多枝枝節節的點子;但是在這種狀況下,你是有固定方向的──「毅」是一個固定的、堅定的方向。當然一個人遇到紛擾的狀況的時候,如果他不知所措的話,就不毅了。或者是點子很多,擾動了很多的人事物,擾到後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朝哪邊,方向沒有了,這就不對了。所以這兩個是相反的,又要合在一起;這樣子合在一起,這就是《金剛經》了。
「直而溫」,「直」就是直爽、坦直。很多人很直,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短處都揭露了,會把人家刺得很痛,會有這個毛病;直是好處,但是會有負面的東西。如果你是直而溫的話,很溫和的直,那就不會刺傷人。這正好又是兩個相反的,合起來變成在是名狀態,就是一個德。所以這裏寫的,全部都是在是名狀態。
「簡而廉」,我把它改成「簡而豐」。簡就是比較少、簡化的,豐就是比較多、豐富的;簡單中有豐富、或豐富中又有簡單,這又是兩個相反的東西。這兩個相反的東西能夠合一的話,就是一個德性。
「剛而塞」,我把它改成「剛而韌」。塞是充實的意思,一般剛硬的東西是很脆、易碎的,但是有韌的話,這問題就沒有了。當然,這個韌本身已經是合了,現在我把它改成剛而韌,剛和韌合在一起也還是「是名」狀態,當然更好。
「強而義」,你雖然很強,但是合乎正義,那就是合理的;有些人是很強,但是不合正義,那就是霸道!小布希在伊拉克這件事情,表現的就是很強,但是沒有義,德不夠,缺了一德。在〈臯陶谟〉、舜和禹的時候,他們所體驗出來的這九德,全都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
我再補充一下,我上個月說過,《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有相的,一個是離相的。像剛才所舉的太極圖,它的是名狀態是有相的,它呈現太極圖給你;它不是無相的。這裏也一樣,雖然我們說不出「仁而謹」合起來是什麼;但是它是有相的。那個相我們不太曉得怎麼說它,可是它是有相的,要說又說不出來,就有這個狀況。就因爲你說不出來,所以又帶有一點離相的味道,因此它裏面,有相的味道和離相的味道都具備了。不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