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都不是;只是因爲那個肉一碰到我的舌頭,我就悲從中來,吃不下,沒辦法吃啊,所以就沒吃。
我沒跟她講,我說:「我就是吃不下,沒辦法。」但是她不曉得啊,所以就不斷的勸、不斷的勸。後來她就拿出這個,她說:「神父都這麼講,動物就是生來給人吃的。」我聽了以後,就覺得:「喔,是喔!」那我也沒有講話,因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也不曉得怎麼反應。她看我沒反應,所以以後看到我就講、看到我就講。講到後來,我就想:「這個好像是真的,真的是給人吃的。」又想:「真的嗎?真的是給人吃的嗎?動物是給人吃的嗎?」我就很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思考到後來,「啊!我知道了,我們人是給蚊子吃的!」我就理解了:我們人是給蚊子吃的。所以我就跟我母親講:「ㄟ!我們人是給蚊子吃的。」她一聽我這樣講以後,再也不說了。
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對法,這一對,真的,問題就不見了。所以當有人像今天這樣提問:「要不要殺生啊?魚吃不吃啊?」我們不能說魚就是給人吃的,不能說。但是你吃它的時候,如果還要說它該給你吃,那就實在太可惡了,對不對?就算我們吃了它、殺了它,我們要跟它說對不起,然後再感恩它、祝福它。這樣子的話,我想那個魚心裏也舒服一點,對不對?
問:叁十六對,悲與害如何對?
師:悲心就是同情心嘛,看到人家受到傷害,我們就去幫助他,解除他的傷害;那悲跟害當然是相對的,沒問題。這個很容易了解的。
問:請問,用對法破著相,而達到無住相法施之境,固然很好;但是對凡夫,會不會因此變成了兩個相,豈不更容易混淆,妄念更多了嗎?一般凡夫與初機能契入嗎?請開示。
師:如果不會用《金剛經》,對來對去,根本沒有對銷,那是無效的。但是這樣子有讓他變更差嗎?也沒有更差,他本來就這麼差嘛,差不多啦,並沒有變壞。如果他還能夠契入的話,那就賺到了。所以這個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要了解,這個法雖然列在《六祖壇經》裏面,六祖是對祂那幾個重要的弟子說的,並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所以這一點呢,除非你自己認爲:我已經跟六祖的那幾個大弟子差不多程度,那你可以參考用。如果你還不是,那麼還是不要用。
問:有人說《六祖壇經》是度上等根器之人,一般中下根人恐怕難以契入。到底千年來也只出了一位六祖,六祖前有一到五祖,六祖後似乎未發現有來人。請問老師的看法爲何?
師:六祖以後有兩百多個修成,不是沒有,只是沒有出名,名氣沒有像六祖那麼大而已。我們都說現在是末法時期,禅很難學,所以現在都不修禅了;都去修念佛法門,做淨土宗了。淨土宗比較容易,禅宗比較難,這是看法的問題。
在我看起來,淨土宗比較難,禅宗比較容易。因爲禅宗它是要體悟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啊!這還不容易嗎?修淨土宗,要阿彌陀佛來接你,阿彌陀佛是別人耶,你叫祂,祂會來接你啊?不容易啊!自性就是你自己,你跟自己打交道當然容易嘛。所以我的看法是,禅宗比較容易;要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別人啊,你要求得祂來接你,不簡單耶,這個太難了。
問:禅宗師父內心是非常疼愛徒弟的,然而用的手段是殘暴的。趕出去的方法,就是愛的表現的另一種相,而是名狀態是指真愛的本質,不受外相殘暴手段掩蓋。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如來就是師父的真愛的菩提心,是嗎?
師:不是,是那個徒弟在實踐的過程中,因爲深受他第一個師父的殘暴行爲所苦,那殘暴的相在那裏;然後第二位師父又告訴他,那個殘暴的相在那個師父看起來,說:「喔!你的師父好慈悲喔!」第二位師父這麼一說了以後,他才發現:「喔,原來殘暴是慈悲。」當他心裏面真的把它相等的時候,殘暴的相跟慈悲的相都沒有了、不見了,只剩下它的本來面目、自性。那個時候他才體驗到是名狀態。
所以這個不是一兩句話,而是實際的沖擊。在強烈的沖擊下,把那個相剝掉,達到自性、本來面目,這樣他才開悟。不是見他師父的什麼真愛,師父對他來講,他看見的都是相,沒有本質;本質是在他自己心中!
問:父母親常責罵子女不對的地方,也是在演《金剛經》是嗎?
師:不知道。他可能是,可能不是。
問:《金剛經》的是名X,是可以無相、無不相的無限性嗎?
師:可以。
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演練無相的《金剛經》?
師:常用這個《金剛經》的句型,或者是去體驗日常生活中,你所看見的相、所看見的狀況、所面對的問題,它的本質是什麼?你追尋它的本質,就會追到是名狀態,就是在演練《金剛經》。這樣的話,看事情就不會只看表面,都是看背後的本質,那是很深入的。
問:請舉一些有相的《金剛經》的例子,爲什麼會有叁倍的業報?我們可以在言行上更加警惕。
師:這個沒有辦法說,爲什麼有叁倍?問這個問題,你要自己去找答案。
問:請問對法,達到離相的是名狀態,也是隨順覺性嗎?
師:對。
問:今天的補充,離相與有相的正反合太精彩了。
師:今天的補充有相與離相《金剛經》,其實大家聽聽就算了,很難用的。主要是告訴你,因爲正反合很多人會想辦法在用,現在我主要的意思,雖然它也是《金剛經》,但是不要亂用,否則你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問:對生活中的個性製約,如何以佛經中的智慧來對治?例如他人罵到自己,就會動氣,習慣擔心等等。
師:你自己用的,我這個不曉得。
問:請問,生氣即非生氣,是名生氣。這時是名生氣,本質是空無嗎?心還會生氣嗎?
師:你做了才知道,我告訴你也沒用。你要問這樣的問題,只有自己去做,做到了,你自己就曉得。
問:釋迦佛悟道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到底在想些什麼?
師:你不要問我啊,去問釋迦牟尼佛吧!
問:修行時,有衆多法門,是否該擇一精進?如果有時念阿彌陀佛、靜坐,有時又觀想四臂觀音,對修行是有幫助,還是阻礙?
師:這個不一定,你多選擇、多做;會有妨礙,或反而是幫助,那是不一定的。隨各人的狀況,這個沒有答案。
問:請問自性起用,是否就是舍識用根?二者之間的關系,請開示。
師:自性起用,沒有舍識啊,自性起用就是由自性生出六識,沒有舍啊!一個也沒舍,也沒有舍識、也沒有舍根,都沒有。他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識和根。就是十二因緣一貫的延續下來的事情。自性一起用,就入到世間來了。祂怎麼入的?就是從自性直接就到識、到六根、到六塵,就這麼下來。你中間舍掉一個,那是沒有辦法的,你就不能起用了。
我們修行,有的時候要舍六根,又要舍六識,甚至七識八識都要把它舍掉,其目的是爲了體驗自性。我們一般人,沒有體驗到自性,他的自性就在那裏起用,但是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自性,根本體驗不到;不但體驗不到自己有自性,甚至他體驗不到自己有阿賴耶識。所以對他而言,他根本是沒自性,根本是在六識之下,在那裏混,在那裏起用;至于他的自性已經被忘掉,好像不存在一樣。因爲是在這種狀況,我們就需要先把這些六識、六根、六塵止息下來,讓自性醒過來。醒過來以後,你就知道自性在起用了。怎麼起用的?就這樣起用。
今天講的這一段《六祖壇經》,是六祖在教他當時手下的大弟子,那些大弟子都已經悟本來面目了,對自己的自性是清楚的,所以才這麼講。現在這個問題這麼一問,也很重要;我們大家要知道,如果自己還沒有體悟自性,還沒有悟本來面目,那麼你其實是不知道的。就是說你不是真正知道,只是聽我這麼講、在語言文字上知道、在理解上知道,但是你根本做不到。你的自性在起用,你無法知道,是有這個問題的。
我們的問題就回答到這裏,謝謝各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