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P4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那个肉一碰到我的舌头,我就悲从中来,吃不下,没办法吃啊,所以就没吃。

  

  我没跟她讲,我说:「我就是吃不下,没办法。」但是她不晓得啊,所以就不断的劝、不断的劝。后来她就拿出这个,她说:「神父都这么讲,动物就是生来给人吃的。」我听了以后,就觉得:「喔,是喔!」那我也没有讲话,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也不晓得怎么反应。她看我没反应,所以以后看到我就讲、看到我就讲。讲到后来,我就想:「这个好像是真的,真的是给人吃的。」又想:「真的吗?真的是给人吃的吗?动物是给人吃的吗?」我就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到后来,「啊!我知道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我就理解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所以我就跟我母亲讲:「ㄟ!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她一听我这样讲以后,再也不说了。

  

  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对法,这一对,真的,问题就不见了。所以当有人像今天这样提问:「要不要杀生啊?鱼吃不吃啊?」我们不能说鱼就是给人吃的,不能说。但是你吃它的时候,如果还要说它该给你吃,那就实在太可恶了,对不对?就算我们吃了它、杀了它,我们要跟它说对不起,然后再感恩它、祝福它。这样子的话,我想那个鱼心里也舒服一点,对不对?

  

  

  问:三十六对,悲与害如何对?

  

  师:悲心就是同情心嘛,看到人家受到伤害,我们就去帮助他,解除他的伤害;那悲跟害当然是相对的,没问题。这个很容易了解的。

  

  问:请问,用对法破着相,而达到无住相法施之境,固然很好;但是对凡夫,会不会因此变成了两个相,岂不更容易混淆,妄念更多了吗?一般凡夫与初机能契入吗?请开示。

  

  师:如果不会用《金刚经》,对来对去,根本没有对销,那是无效的。但是这样子有让他变更差吗?也没有更差,他本来就这么差嘛,差不多啦,并没有变坏。如果他还能够契入的话,那就赚到了。所以这个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要了解,这个法虽然列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是对祂那几个重要的弟子说的,并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所以这一点呢,除非你自己认为:我已经跟六祖的那几个大弟子差不多程度,那你可以参考用。如果你还不是,那么还是不要用。

  

  

  问:有人说《六祖坛经》是度上等根器之人,一般中下根人恐怕难以契入。到底千年来也只出了一位六祖,六祖前有一到五祖,六祖后似乎未发现有来人。请问老师的看法为何?

  师:六祖以后有两百多个修成,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出名,名气没有像六祖那么大而已。我们都说现在是末法时期,禅很难学,所以现在都不修禅了;都去修念佛法门,做净土宗了。净土宗比较容易,禅宗比较难,这是看法的问题。

  

  在我看起来,净土宗比较难,禅宗比较容易。因为禅宗它是要体悟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啊!这还不容易吗?修净土宗,要阿弥陀佛来接你,阿弥陀佛是别人耶,你叫祂,祂会来接你啊?不容易啊!自性就是你自己,你跟自己打交道当然容易嘛。所以我的看法是,禅宗比较容易;要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别人啊,你要求得祂来接你,不简单耶,这个太难了。

  

  问:禅宗师父内心是非常疼爱徒弟的,然而用的手段是残暴的。赶出去的方法,就是爱的表现的另一种相,而是名状态是指真爱的本质,不受外相残暴手段掩盖。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就是师父的真爱的菩提心,是吗?

  

  师:不是,是那个徒弟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深受他第一个师父的残暴行为所苦,那残暴的相在那里;然后第二位师父又告诉他,那个残暴的相在那个师父看起来,说:「喔!你的师父好慈悲喔!」第二位师父这么一说了以后,他才发现:「喔,原来残暴是慈悲。」当他心里面真的把它相等的时候,残暴的相跟慈悲的相都没有了、不见了,只剩下它的本来面目、自性。那个时候他才体验到是名状态。

  

  所以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而是实际的冲击。在强烈的冲击下,把那个相剥掉,达到自性、本来面目,这样他才开悟。不是见他师父的什么真爱,师父对他来讲,他看见的都是相,没有本质;本质是在他自己心中!

  

  

  问:父母亲常责骂子女不对的地方,也是在演《金刚经》是吗?

  师:不知道。他可能是,可能不是。

  

  问:《金刚经》的是名X,是可以无相、无不相的无限性吗?

  师:可以。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演练无相的《金刚经》?

  

  师:常用这个《金刚经》的句型,或者是去体验日常生活中,你所看见的相、所看见的状况、所面对的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你追寻它的本质,就会追到是名状态,就是在演练《金刚经》。这样的话,看事情就不会只看表面,都是看背后的本质,那是很深入的。

  

  问:请举一些有相的《金刚经》的例子,为什么会有三倍的业报?我们可以在言行上更加警惕。

  

  师:这个没有办法说,为什么有三倍?问这个问题,你要自己去找答案。

  

  问:请问对法,达到离相的是名状态,也是随顺觉性吗?

  师:对。

  

  问:今天的补充,离相与有相的正反合太精彩了。

  

  师:今天的补充有相与离相《金刚经》,其实大家听听就算了,很难用的。主要是告诉你,因为正反合很多人会想办法在用,现在我主要的意思,虽然它也是《金刚经》,但是不要乱用,否则你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问:对生活中的个性制约,如何以佛经中的智慧来对治?例如他人骂到自己,就会动气,习惯担心等等。

  

  师:你自己用的,我这个不晓得。

  

  问:请问,生气即非生气,是名生气。这时是名生气,本质是空无吗?心还会生气吗?

  

  师:你做了才知道,我告诉你也没用。你要问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去做,做到了,你自己就晓得。

  

  问:释迦佛悟道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到底在想些什么?

  师:你不要问我啊,去问释迦牟尼佛吧!

  

  

  问:修行时,有众多法门,是否该择一精进?如果有时念阿弥陀佛、静坐,有时又观想四臂观音,对修行是有帮助,还是阻碍?

  

  师:这个不一定,你多选择、多做;会有妨碍,或反而是帮助,那是不一定的。随各人的状况,这个没有答案。

  

  

  问:请问自性起用,是否就是舍识用根?二者之间的关系,请开示。

  

  师:自性起用,没有舍识啊,自性起用就是由自性生出六识,没有舍啊!一个也没舍,也没有舍识、也没有舍根,都没有。他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识和根。就是十二因缘一贯的延续下来的事情。自性一起用,就入到世间来了。祂怎么入的?就是从自性直接就到识、到六根、到六尘,就这么下来。你中间舍掉一个,那是没有办法的,你就不能起用了。

  

  我们修行,有的时候要舍六根,又要舍六识,甚至七识八识都要把它舍掉,其目的是为了体验自性。我们一般人,没有体验到自性,他的自性就在那里起用,但是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自性,根本体验不到;不但体验不到自己有自性,甚至他体验不到自己有阿赖耶识。所以对他而言,他根本是没自性,根本是在六识之下,在那里混,在那里起用;至于他的自性已经被忘掉,好像不存在一样。因为是在这种状况,我们就需要先把这些六识、六根、六尘止息下来,让自性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你就知道自性在起用了。怎么起用的?就这样起用。

  今天讲的这一段《六祖坛经》,是六祖在教他当时手下的大弟子,那些大弟子都已经悟本来面目了,对自己的自性是清楚的,所以才这么讲。现在这个问题这么一问,也很重要;我们大家要知道,如果自己还没有体悟自性,还没有悟本来面目,那么你其实是不知道的。就是说你不是真正知道,只是听我这么讲、在语言文字上知道、在理解上知道,但是你根本做不到。你的自性在起用,你无法知道,是有这个问题的。

  

  我们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