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看到一點;就是從有住往無住推進了一點點,那我們就已經很happy了。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狀況。
我們也在有爲中,我們都習慣鼓勵人:「你要做個有爲的青年。」對不對?就是要有爲嘛,是不是?如果說,有的時候你要做一個無爲的青年,那你幹什麼?是不是?我們一定是有爲的嘛,要有所作爲、要有目標、要有成就,是吧?那麼我們在有爲當中,怎麼去修呢?就是在有爲中,去達到一點無爲──有一點向無爲靠近。這是我們能夠修的,這才是我們能夠做的。
舉個實際的例子:以前我講這個愛啊,是要「無條件的愛」。那就是「無住的愛」啦!那個怎麼能做?我們所有人的愛都是有住的,都是著相的。譬如:你爲什麼會愛對方啊?就是對方長得漂亮啊,長得帥啊,又有才氣、聰明才志、又潇灑,才會愛啊!哪有人會說,他不潇灑,我不管他的形象是什麼,美醜都不管,就愛起來了。有人會有離相的愛嗎?沒有啊!一定是著相的愛呀!
所以談戀愛的愛,一定是著相的愛,絕對不會是離相的愛。如果說我們的愛,一開始就是離相的愛,大家都沒有什麼美醜,什麼都沒有了,我就不知道他們在愛什麼東西了。是不是?所以大家在愛的時候,一定是著相的愛;而且這個戀愛,不能有第叁者。若有人在戀愛的時候,他要博愛,天下人他都要去跟他戀愛;那他的對象一定早就氣昏了。所以,這個愛一定只能限製在兩人的小小範圍,只有我們兩個,第叁個都不行!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狀況。
這樣的愛是著相的、有住的、有限製範圍的。在這樣的愛中,學到兩個人之間彼此的無分別;愛到後來,什麼你侬我侬、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的心中有我,我的心中有你,不分彼此──這樣是不是跟無相、無分別靠近一點了?當兩人真的達到不二、無分別了,那他們是真的很相愛。在兩人的小範圍中,彼此的我相都可以離開,能夠有一點點的成就,所以我說,這樣子的《金剛經》、這樣子的離相是我們可以修,是我們可以做的。
如果說,讓我們做的是超過的範圍,再放個第叁者進來,也跟他不分彼此的相愛,行嗎?不行。所以我說,我們可以實踐的,是小範圍的;從中去體驗一下那個無分別的、離相的滋味是什麼。很多事情,一定是從有住的狀況開始;而且是在一個小範圍裏面起步,只在這個小範圍裏面達到無住,超出這個範圍,不可以,不能做到。
這樣子的修練,是我們現在的人可以做的。事實上,你體驗到這樣子的時候,對那個無分別、無住的滋味,是知道的;但是你的實踐是限製在這個小範圍裏。──這個狀況比較像《維摩诘經》的「不盡有爲,不住無爲」的內容。事實上那一段內容就是我剛才講的,在某一個小範圍的有住的狀況,把它達到無住狀況。這個對人來講,是最美的、最向往的、最喜歡的;這個狀況就是所謂的「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不是完全的有爲,也不住在完全的無爲,是在有爲中,達到了無爲的狀態。在小範圍裏面達到了無住的、無爲的狀態,那個無住、無爲的滋味,跟大範圍的無爲、無住的滋味,是一樣的。
這個對人來講,是最美的狀態,又是我們人可以實踐、可以做的。至于像《金剛經》、像菩薩們他們那種大範圍的,唉呀,我們人玩不起這麼大格局的東西。我講《金剛經》,一直都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做。我知道大家很難做;但是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當我做到的時候,人家都認爲我不是人,說:「你都不像人啦,你都不像我們一般人。」會覺得你這個人太特殊了。我也知道各位的那種習慣、那種困難,我知道的。
所以,我就想出一個實踐《金剛經》的方法,要讓現在的人能夠真正的享受《金剛經》而不被它所困──做不到啊,反而變成一個困難。像我現在這樣的說法,你們就會曉得可行了,這個是我今天補充給大家的東西。
【現場問答】
問:佛說沒有一個法可以定義菩薩,那《華嚴經》〈十地菩薩品〉不就是定義菩薩嗎?是否有矛盾之處?
師:沒有矛盾之處,定義即非定義,是名定義。
問:佛教講的愛,強調是大愛、慈悲,要把對夫妻、子女的小愛,化爲大愛,那修行人如何維持夫妻關系?如果愛太深,又怕來世再度結爲夫妻,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如果愛的太平淡,又恐怕會引起另一半不滿,尤其另一半非修行人,或許會導致外遇、離婚。夫妻之愛應該到什麼程度才是適中?如果一方用無分別的愛,另一方卻無法做到無分別,則又該如何?
師:佛教講的愛是大愛、是慈悲,要把對夫妻、子女的小愛化爲大愛。這個是可以化的;恐怕大家還不要急著先化成大愛,先把夫妻、子女之間的怨恨,化成小愛就不錯了。一些抱怨啊、一些糾葛啊,能夠化爲小愛就已經很有本事了。至于要化成大愛呢,那麼就像我剛才所建議的,就算你做到無住、無相、無分別了,那也是在你那個小範圍裏面去無分別就好了;你要擴大,不是不可以,只要你的本事夠,你有多少本事,你就擴大到多少,這個不用勉強的。
我們修《金剛經》,是要拿來好好享用的,不是要給自己找麻煩的。它有很多好處的,你不要把那些你做不到的部分,要強說好像一定要那樣;我現在已經告訴你,你就在小範圍裏去玩就好了,你就很享受了。尤其是把你們心中的那些夫妻之間的疙疙瘩瘩,能把它化成小愛啊,很好了啦,很賺了啦。
再來,他說修行人如何維持夫妻關系,如果愛太深,又怕來世結爲夫妻,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如果愛的太平淡,是否引起另一半不滿,尤其另一半又是非修行人的時候,而導致外遇、離婚,那夫妻之愛應該到什麼程度才是適中?第一個愛太深,還怕來世結爲夫妻──不用怕啊,來世就結爲夫妻嘛、再來愛一次嘛,有什麼不好呢?佛教徒有個說法,什麼無法解脫生死輪回,我們現在的人太怕這個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我們在生死輪回裏面才能修行呀,所以不要害怕生死輪回。生死輪回就是給你一個修行的機會──之所以會生死輪回,是因爲你不懂得在小範圍裏面去實踐《金剛經》啊!你不會用啊!如果你會用的話,生死輪回的這個世界,就是佛世界啊!
啊!生死輪回即非生死輪回,是名生死輪回。記得啊,不要怕這個東西。我們佛教徒常常會被這個生死輪回嚇住了,嚇住了就叫做著相;能夠到是名生死輪回,才是離相。所以,根本沒什麼愛得深一點、平淡一點的問題;沒有關系啊,你可以愛得既平淡、又很深,不是很好嗎?這就是《金剛經》的深就是平淡,平淡就是深,那就是「是名深」。你在是名深沒問題了,在是名平淡也沒有問題,所以你在你那個小範圍裏頭維持在是名狀態就好了。
《金剛經》講的那個狀態,太大了,大到嚇死人。現在我也不要大家在大範圍裏面去實踐是名狀態;就在你的小圈圈裏面,在你的愛的小窩裏面,很享受的。
如果一方用無分別的愛,但另一方卻無法做到無分別,則該如何?這個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兩個人都做到才算;你一個人做到無分別,另外一邊如果不會,這個無分別也不算無分別。所以根本沒有你這個問題,如果另外一方不會,你就是不會,你怎麼算會啊?沒有這個東西的。
問:如來在是名的狀態中說法,請問是名狀態是否是入定的狀態?
師:對,是在入定的狀態。那麼大家又會講,入定的狀態是什麼?我告訴你,入定的狀態,就是即非入定狀態,是名入定狀態。所以,所有的問題,《金剛經》都能答的。
問:因佛菩薩都在入諸定中說法,而人要如何入諸定中過生活?
師:一樣呀,還是在是名狀態呀,這個沒問題啦。
問: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在所知世界中,是否有提醒衆生,莫陷于好爲人師的毛病(牢籠)中?而人師的本質,是否是在皈依自性師?
師:對。
問:五眼和眼根皈元有關嗎?它是眼根皈元的指標嗎?
師:可以這麼說,對。
問:請問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有次第性嗎?還是可以在天眼未開時,可以先開慧眼?
師:可以,是可以跳的,不見得一定要有次第。
問:老師,您曾在《往生要訣》上說過臨終成就的辦法,請老師解釋何謂臨終成就的辦法?
師:哦,那個要來上課才會講到,講《金剛經》沒有時間講這種法。
問:老師,請問如何念誦經文?是不是像老師現在念經文的方式?
師:念誦經文也是要在是名狀態。不,像我一樣的念的方式,即不像我一樣的方式。
問: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名莊嚴,是否是無所住而生的心?
師:對。
問:無窮多的狀態,是否像有了神燈、聚寶盆般,可不斷生出來,永遠也用不完的狀態,才是無窮多的意思?說出來、有相的,總有盡頭、有限製的,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的能力,才是是名狀態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達到是名狀態嗎?
師:是,六祖那個「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祂就是達到了這個狀態,在這個狀態才有。但是前面說的,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的能力,才是是名狀態,這個不見得正確。這個問題問得就不正確,因爲這樣子的敘述不是是名狀態。是名狀態,不能說它是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的能力;它也不是這個,它就是什麼都不是。你只要說它是什麼的時候,就不對了,就不是它了。
問:須菩提的擔心,未來衆生無法了解佛的說法;未來心不可得,此種心念是否就是未來心有染呢?
師:不是,須菩提的這個擔心,是覺得以後的人可能會聽不懂,是擔這個心。就算聽懂,像我們現在,也知道就算聽懂,也做不到,不能做。祂擔的應該是這個心。那我呢,現在知道大家做不到,所以就變一個戲法,變一下、調整一下,你們就可以做到了。
問: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朝向離相、無住、無爲嗎?
師:是。
問:在生活中,往離相、無住、無爲的過程,就是修行嗎?
師:是。
問:佛世界才是做到無限製的,而世人做的,就是有限製的,是限製版的嗎?
師:是。我們人世間,一來到人世間就已經被限製了;一入世、一成爲人,就已經有限製了。
問:請問佛的本質是什麼?衆生的本質是什麼?
師:都是那個不可說的菩提心,一樣的。
問:老師,我認爲任何事情都可以無爲之心去做,《金剛經》與《老子道德經》都是這樣的精神,一致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無爲之心去做有爲之事,包括談戀愛、賺錢、辯論、各種競賽、選舉等等。
師:如果你能夠做到,用無爲的心去做有爲的事,那是不錯,因爲你一開始就是無爲的。但是我認爲這個很難,因爲大部分人,一開始就是有爲,所以實際的狀況,都是在有爲之中,做無爲的事,朝向無爲在努力,是這個部分。想要容易成功呢,就是把這個我要做無爲的範圍圈得小一點,那就比較容易成功。
問:在工作上,需要目標、績效,如何做到無爲?
師:有目標、有績效,是有爲;要在這個有爲的目標績效之下,去達到無爲。你不要太斤斤計較績效、目標──是否只差了一分啦,只多了一分啦,就不要太計較了嘛,這樣子就算有一點無爲啦。
問:這是實際發生在現今社會的事,有五女共事一夫,和諧相處而無分別;五女從不爭執,他們要示現世人愛可以不占有,共有是可以做到的;等于六人合一了,心量可大到如此。
師:這個也沒有很大呀,只有六個人而已。OK,是會有這樣的事情;當然,對人來講是不容易的,他們能做到也不簡單啦!但是你要說大,才六個人算什麼大?
問:衆生喜歡搞小圈圈,在企業裏各搞小圈圈、派系;小圈圈內相處融洽,對其他派系外的人就排擠,對其他派系圈圈就排斥、陷害、對立,最後造成企業不合、公司瓦解,這就是小範圍的無分別,漸漸走向整體的瓦解、破滅是嗎?
師:如果小圈圈走好了,那麼再來把小圈圈之間做好,那就進步了。當然小圈圈之間要做好,那是整個大圈圈的那些負責人要去處理的;至于小圈圈裏的人,他們只要管小圈圈就好了。所以甲、乙小圈圈之間的問題,應該是甲乙之上的,那個大圈圈的負責人要去努力做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一層一層做的啦!當然如果這個地方沒有做好,彼此攻來攻去,那就散掉了。我們是可以從小範圍先做好;小範圍做好後,我們再擴大範圍一點,這樣一步一步來,可以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四》全文閱讀結束。